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1.41KB ,
资源ID:1375437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754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docx

1、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更多依赖外部转移、购买和应用知识,吸收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已有文献,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旨在对企业创新有实际指导作用。 下载 关键词:吸收能力;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公共研发政策 一、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 Cohen 和 Levinthal 最早定义了吸收能力,指企业从外部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去的研究表明,以往的知识积累特征影响企业吸收能力。此外,Cohen 和 Levinthal 将企业吸收能力与研发强度看作一回事,却没有具体

2、阐释吸收能力与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 基于已有文献,本文提出三个关于企业吸收能力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假设: (1)建立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Cohen 和 Levinthal 早期用研发强度表示技术创新投入,但二者的范围不同。本文定义了技术创新投入是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用于企业内部研发、技术采购与合作研发,推进实现技术创新。 (2)已有研究过分看重过去积累知识对吸收能力的影响,认为研发直接转化为吸收能力,而忽视管理的核心作用,削弱了企业为吸收、捕获和应用新知识做出的实际努力。现实中,企业需要建立必要的资源和开发组织能力,使之能够融合和应用新的外部知识(Jansen et

3、 al.,2005)。 (3)一些研究表明(Spenee,1984;Hinloopen,1997, 2000),最有效的公共研发政策应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而传统的公共研发政策直接给予企业研发活动补贴政策或税收优惠,这是产生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的根源。本文将公共研发政策作为考量企业吸收能力的外部因素。 二、 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1.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知识资源的获取,一般而言知识资源的获取可以采取内生(自主研发)或外生(技术转移、吸收或购买)两种方式。本文讨论了外生方式,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这种技术创新方式。 影响外部知识资源的转移、吸收或购买的因

4、素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研发支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投入,合理的研发支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根据以往的实证研究,企业研发支出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Stokey,1995);研发和专利在跨部门的企业和产业水平上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在企业时间的维度有较弱的相关关系(Griliches,1987);Crepon 等人研究了法国制造部门中企业研发支出影响创新和生产率增长(Crepon et al.,1998)。 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战略资产,毋庸置疑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Ferris 从理论上研究了企业层面上人力资本和创新绩效的关系(Ferris,et al.,1998)。Bec

5、ker 和 Huselid 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Becker & Huselid,1998)。Chacko 和Wacker 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能够解释创新产出的组织竞争力,人力资源政策对于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Chacko & Wacker,2001)。 本文定义的企业吸收能力可以视为技术知识转移、吸收或购买的能力。吸收能力的发展过去常常被视为一种知识累积的路径依赖过程(Nelson & Winter,1982),涉及密集的研发投资。研发投资即指上文提到的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如前所述,Cohen 和 Levinthal 第一次提出这个想

6、法,但没有讨论研发投资和吸收能力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将传导到企业组织,影响技术创新。为此,本文定义的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具有意义。 2. 内部管理理论。Zahra 和 George(2002)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构建应该被看作“知识利用和探索的动态能力的获得,以提高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还引入了一个分类,把吸收能力分成潜在的和实现的吸收能力。这两个概念有助于识别吸收能力这一复杂的定义,一旦确定了相关的外部知识并带入组织,着重分析企业如何构建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正是企业的内部管理。 现有研究缺乏用内部管理解释吸收能力的发展,假设企业过去的资源能够成功地

7、利用新的外部知识。然而,实际上在企业拥有的资源和新的外部知识之间存在差距。外部知识越新,所形成的差距就越大。因此,需要内部管理积极地引导企业弥补这一差距。重要的是要强调,新的外部知识的技术机会不一定基于先验知识,而是需要通过积极的管理和组织的努力来实现。 3. 公共研发政策理论。已有研究表明,研发和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目前,公共研发政策主要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政府直接研发投入,包括政府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资助和大学研发投入,这一方面可以补充私人部门投资的不足,特别是在基础研发领域,该领域研发活动较高的溢出性抑制了私人研发投资,另一方面是政府直接大量投资研发活动有助于增强私人企业的吸收

8、能力,而吸收能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进新的创新活动。二是政府财政激励,如针对研发活动的折旧补贴和税收优惠,可以降低私人部门从事研发活动的成本,弥补研发活动的溢出给创新者带来的损失。 目前,在公共研发政策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把补贴和税收这两种政策工具引入模型,通过不同的变量设置来考察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对研发活动的补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进一步刺激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研发活动的热情,但这些模型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基于局部均衡分析。另一些学者基于一般均衡分析公共研发补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结论存在一个最优补贴来刺激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本文聚焦于吸收能力,着重研究

9、公共研发政策如何刺激吸收能力的增强。 三、 企业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1. 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Cohen 和 Levinthal 指出存在影响学习容易程度的因素,该因素与研发强度相关,即吸收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增强吸收能力。其他一些研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Vinding(2006)认为研发投入越多,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越高,即吸收能力越强。刘常勇和谢洪明(2003)进一步认为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实质上就是要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因为吸收能力的提高对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起到正向作用。可见,学术界普遍承认研发投入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前文已

10、经说明,早期的研究用研发强度来表示内部研发投入,而本文中将技术创新投入定义为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而在企业内部研发、技术采购与合作研发等活动中进行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本文3.1 节所说的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在这里可以整合分解为三个指标,即内部研发投入、技术购买投入、合作研发投入来考察。在内部研发投入方面,Veugelers(1997)选择 290 家荷兰企业作为样本,对研发支出与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用了三个变量来测量吸收能力,包括与基础研究的联系性、是否拥有专门研发部门和研发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数量。研究认为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将提高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

11、,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存,增强组织知识平台,从而使企业整体受益于研发的知识溢出,为企业提高吸收能力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企业的技术购买活动,即通过简单技术买卖契约、专利转让、技术特许、生产许可等市场交易手段进行资源交换的合作方式。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即企业通过合作产品开发、研发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长期采购协议等方式进行的合作方式。企业增加技术购买投入和研发合作投入都有利于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存,增强组织知识平台,从而增加企业间的知识溢出,提高组织的吸收能力。 本文在 Van den Bosch 和 Volberda(1999)关于知识吸收维度和与环境匹配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Van den Bosc

12、h 和 Volberda 将企业环境划分为稳定的和多变的两类,将企业知识吸收划分为效率、范围和灵活性三个维度。稳定的环境与效率相关,多变的环境与范围和灵活性相关。知识吸收的效率指企业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成本;知识吸收的范围指企业吸收新的外部知识的广度;知识吸收的灵活性指企业吸收新的外部知识的变化程度。Van den Bosch 和 Volberda 假定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性对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而知识吸收的效率对吸收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综合知识吸收特征、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以及环境匹配状况构建影响吸收能力分析框架。 知识吸收包含利用和探索两个层次。在稳定的环境下,企业侧重知识利用

13、,即对知识吸收的效率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与设立专门研发部门和进行技术购买投入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特征相吻合。在多变的环境下,企业侧重知识探索,即对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度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与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引进高学历人员和进行合作研发投入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特征相吻合。可见,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投入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更深远和更灵活,在技术创新初期企业可选择技术购买投入获取资源迅速完成知识吸收,但在长期的作用难以显现。 2. 内部管理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已有研究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展开。Tsai(2001)分析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的组织形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如果一业务单元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

14、位,就容易接触和获得别的业务单元的知识,因而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Van den Bosch 和 Volberda提出了整合能力会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并且在不同环境下匹配能力不同。 本文将内部管理分为组织形式和整合能力两个指标来考察。在稳定的环境下,职能型组织和具有系统化、社会化能力的企业知识吸收的效率较高。在多变的环境下,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具有协调能力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度较高。可见,企业可根据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采用职能型组织和提高系统能力、社会化能力来加强知识的利用,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提高协调能力来加强知识的探索。 3. 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知识具有公共品的

15、性质,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知识,很容易被其他企业获取,也正是因此,政府从事公共研发或对私人创新活动给予补贴,以激励创新,弥补知识溢出带来的激励不足。 公共研发政策与吸收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Cohen 和 Levinthal 通过对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研发活动具有两面性:溢出性和吸收性。一方面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会导致私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不足,另一方面吸收能力则是私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副产品,它能激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在这两个正反作用过程中,研发活动的溢出性起主导作用,研发活动的吸收性则起辅导作用,导致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仍然小于其社会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

16、主张采用研发竞争与合作方式以及对研发活动的溢出所带来的损失给予补贴政策等措施。在研发的竞争与合作方面,一个理论框架为:较低溢出性时,研发竞争比研发合作对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强;而在较高溢出性时,研发合作则比研发竞争对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更强;但不论是研发竞争,还是研发合作,由于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这两种方式下的激励都是不足的。在对研发活动的溢出所带来的损失进行补贴方面,Spenee、Hinloopen 都表明对研发活动的补贴可以刺激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因此,补贴研发活动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问题。 本文将公共研发政策分为研发竞争方式和研发合作方式两个指标来

17、考察。研发活动的溢出程度作为中介变量。已有研究基本表明在较低溢出性时,研发竞争对吸收能力影响较大,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在较高溢出性时,研发合作对吸收能力影响较大,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应该说,这是可以从经济学直觉上获得的理解,当溢出性较低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不需要公共研发补贴即可实现技术创新。反之也成立。 考察公共研发政策这一外部因素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时,还必须考察吸收能力与研发活动的溢出正相关,即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从经济学直觉上讲,吸收能力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公共研发补贴力度是负相关的,即在较高吸收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弱化公共研发补贴力度,避免企业从事过多的研发活动,导

18、致研发活动的非效率;反之亦成立。但从前面所论述的,即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也就是说,即使在高溢出性的情况下,较高的吸收能力可以缓解这一问题,此时采用研发竞争方式或研发合作方式均可。反之,如果企业吸收能力有限,即使在高溢出性的情况下,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通过研发合作这种制度安排并不能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很少企业选择研发合作方式来解决研发活动的高溢出性问题,而且为什么选择研发合作方式的通常是大型企业。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公共研发政策这一吸收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进行补贴,一方面弥补溢出带来的损失,能

19、够激励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从而进一步解决研发活动的溢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企业强化自身的吸收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创新活动的回报。从这一角度讲,公共研发政策有必要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进行补贴,提高公共研发政策的激励功效。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在技术创新初期可选择技术购买投入获取资源迅速完成知识吸收,在长期应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投入。 (2)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下或在短期内,可采用职能型组织和提高系统能力、社会化能力来加强知识的利用;在多变的环境下或在长期内,可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提高协

20、调能力来加强知识的探索。 (3)公共研发政策作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在知识溢出性较低时,采用研发竞争方式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在知识溢出性较高时,则采用研发合作方式更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公共研发政策应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 1. Becker, B. E.,M.A.Huselid High perfo- rmance work systems, firm performance: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Research in personnel, huma

21、n resource management,1998,(16):53-101. 2. Chacko,T. I., J.G Wacker An examination of strategic goals,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Ru- ssian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4):475-490. 3. Chesbrough,H. 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profiting from tec- hnology, Ha

22、rvard Business Press,2003. 4. COHEN, W.M.& LEVINTHAL, D.A.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 & D.Economic Journal,1989. 5. Griliches,Z.R&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econometric results,Science,1987,237(4810):31. 6. 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学研究,2003,(3):307-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研究”(项目号:11&ZD051)。 作者简介:李义平(1951-),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及其发展、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民营经济问题;曹石亚(1984-),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经济改革。 收稿日期:2015-02-1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