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利弊分析作者简介:管权(1990-),男,汉,山西大同市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 下载 摘 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三个支柱构成,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制度,其中企业年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的补充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成为保障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制度,而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加剧,使基础养老保险金和个人储蓄难以承受,企业年金制度需要予以必要的补充,本文就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企业年金对我国的总效应。 关键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利弊 一、企业年金制度概述 企业
2、年金又称企业退休金或雇主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自愿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是我国正在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二支柱”。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缴费主体是企业;二是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三是对企业职工的一种激励制度。 二、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回顾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已有几十年的发展,以下是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历程的回顾:1991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决定
3、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开始建立;1995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正式明确了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2000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开始试点;2004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正是建立;2006 年至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管理工作的通知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进一步规范。 三、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的正面影响 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国家角度来说,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形
4、成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不仅可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而且可以提高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有积极意义。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效率的提升,员工拥有企业年金的保障,会感到工作激励从而更加努力工作。同时,拥有企业年金的企业员工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会自觉自愿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使企业留住人才,提升竞争力。第三,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年金的建立与发展,丰富了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进一步稳定社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安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从个人角度看,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会提升被保障人群的养老保障水平,对于员工的晚年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5、拥有企业年金的人会提升个人的幸福指数,实现个人福利水平的提升。 四、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同其他制度一样,企业年金制度作为一种制度的建立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国家而言,国家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运营承担着宏观指导作用,同时要建立一整套的法律法规、监督体系和税收优惠政策,这无形中加重了行政成本。如果该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将会增加资金的委托代理风险,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第二,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制定的企业年年金制度不恰当将会增加企业成本,不仅不会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反而会影响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削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第三,对于个人而言,企业年金制度作为一
6、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会增加个人的缴费项目,由于原有项目已经使员工承担了很高的缴费率,增加的项目加重了个人的负担,相应加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消费需求,使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五、总结 综上诉述,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是既有利又有弊的,而设计合理、恰当的企业年金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一制度合理运用,那么大力发展这一制度将有助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反之,如果设计的不合理,那么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给予宏观指导,在运行中对出现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确保这一制度的合理。企业应当就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国家总的指导原则之下确定合理比例,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理念,确保这一制度在本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如此一来,大力倡导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对于应对老龄化趋势,建立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宋效忠企业年金方案设计务实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张英明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与经济,2014(2).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王占伟建立年金要注意税收政策变化J,中国税务报,2008-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