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政策思想研究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为研究时间节点,以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为研究对象,在准确把握相关概念的前提下,首先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内涵及提出的特殊时代背景;其次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发展历程,分阶段从纵向上对这一思想的演进历程进行全面梳理;最后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发展历程及成效,总结扶贫对当今的现实意义,把握好以后精准扶贫的政策走向。 下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扶贫 精准扶贫思想 政策走向 中图分类号:F092.7;F126 文献标识码:A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一直都是中国共
2、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高度重视的一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创新下,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阶段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为了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本文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的政策思想进行了梳理,主要经历了初步发展、逐步攻坚、全面提升三个阶段: 1.1 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3 年) 1.1.1 明确农村扶贫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因此,对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拉开了大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行在一定时期内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新风向,使得农民意识到了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劳动积极性也得到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发
3、展迅速了,农民脱贫的脚步加快了,“第一次”扶贫的飞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动力。随之而来的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其中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我国西北、西南一些地区,群众生活贫困,国务院要统筹规划和组织力量,帮助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正在逐步制定符合实际发展的扶贫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能正确地分析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总结历史经验从而对农村扶贫做出符合实际发展的新时代部署,不仅让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给农村注入生机活力,更让社会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解放,对以后的扶贫之路打好了地基并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1.2 形成系统的开发式扶贫 “一
4、定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做好扶贫工作,”这是在 1986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的一段话,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开发式扶贫活动。之后,国家“七五”发展计划中把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尽快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入进来;以及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扶贫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标志着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方式的日益兴起。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开发事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我国扶贫之路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党的扶贫实践从发展角度着手,不仅仅是农业方面的扶贫,而且是多方位的、各角度的进行扶
5、贫,把单纯的分散救济扶贫模式系统化,使重心向提高科技文化方向靠拢,不再简单注重农业生产而应多?P 注在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此时,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特色扶贫道路正在逐步形成。 1.2 逐步攻坚阶段(19942010 年) 1.2.1 提出“八七扶贫”计划 1994 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出台,象征着中国扶贫事业迈向了一个攻坚阶段。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八七扶贫”完成了“救济式”向“开发式”的系统转变。从 1994 年到迈向新世纪的 7 年时间里,攻坚扶贫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最终使得目标基本完成。 综上所述,攻坚阶段党中央制定的“八七”扶贫计划按区域、按产业、按部门地为以后的扶贫事
6、业筑起了夯实的地基,不仅在短短 7 年内解决了8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更作为今后扶贫开发的纲领引领着我党进一步改革和扶贫战略的发展创新。我们的扶贫之路将顺利通往预期的康庄大道。 1.2.2 强调巩固温饱成果 从 2000 年开始,我国贫困人口比例逐渐缩小,“大分散、小集中”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特征。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提出的: “必须把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以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对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帮助他们尽快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都对我国扶贫政策有着
7、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在扶贫事业的进程中,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步一脚印地进行,并巩固好之前取得的成果。从此,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进入“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交相辉映的新时期。 1.3 全面提升阶段(2011至今) 1.3.1 提出精准扶贫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之前的扶贫开发已经落后于国内的经济发展要求,开发式扶贫虽能满足全国扶贫的总体要求,可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不平衡使得国内贫富差距加大,扶贫形势更为繁重。此时,一个符合具体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新思想出现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长期以来的扶贫开发经验并不断调研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具体实情提出来的,绝不是随意凭
8、空想出来的,也不是囿于一时一地的提法。精准扶贫首先要从各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着手,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精准掌握各个贫困地区的新变化新特点,因地制宜,精准滴灌地开展工作,争取在 2020 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 1.3.2 提升精准扶贫思想方法及要求 十八大后,我国精准扶贫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让扶贫开发事业彻底地融入小康之路中。因此,由于城乡差距扩大等原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难点就落在了农村的贫困地区上。消除贫困的绩效水平与和谐社会密切相关,这是学者华正学的观点。可见,精准扶贫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两者相辅相成,达到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
9、6 年提到“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段话明确指出了 2016 年工作中脱贫攻坚道路的方向。以秦巴山区为例,在党先进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巴中市不仅建设了旅游扶贫示范村,而且带动沿线山区形成多条乡村文化旅游线,以点线面的形式提高了当地旅游经济的显著发展。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为秦巴山区扶贫攻坚增添了信心,更为扶贫资源的整合点亮了路灯。 综上所述,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打好组合拳,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专项方案,更要贯彻“精准”方针,就如把钱要准确地花在刀刃上以补齐民生短板。从 2015 年精准扶贫号角再次吹响的时候开始,一套全面的精准扶贫政
10、策体系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崭露头脚,让扶贫的整个工作流程做到科学全面地来深入把握“精准”这个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秉承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多干实事,少搞盆景。 2 扶贫思想的现实意义 2.1 扶贫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今中国的扶贫开发以势如破竹之力向全面小康社会进发,要把剩下的“硬骨头”啃透就必须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要真正实现 2020 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的进程在加速的同时,要“扶真贫,真扶贫”的深层次逐个击破,因此,着力贯彻精准扶贫,兼顾精准性和有效性,以主动出击的方式,以实事求是的准则,以扎实推进的手段,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最终
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 扶贫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习近平说过“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扶贫事业的巨大成功,让中国在国际扶贫事业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是全世界可供学习参考的榜样,这不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对大局的正确指导判断,也体现了我党对人民有担当可依靠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减贫道路任重而道远,现如今世界仍有几亿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中国扶贫实践经验的成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无论是扶贫战略的科学性还是政策措施的正确性,只要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美好的政治愿景,都对世界的减贫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扶贫有利于共享发展成果 新常态下的中国,共
12、享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出现了,这表明着需把共享理念融入到中国社会中,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强调着扶贫开发与小康社会的不可分割性。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更是命中靶心,时间紧迫的现在不能继续粗放式扶贫而应精准化效率化减贫脱贫。尤其是绿色共享理念在扶贫攻坚中的战略重要性,以生态保护补偿措施来加快脱贫进程,以扶贫开展来完善生态保护,两者相得益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在“十三五”期间打赢这关键一战,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自主地完成脱贫,让扶贫开发的果实能公平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 结束语 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也是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扶贫开发事业随着实践发展在不断与时俱进
13、,形成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特色的通天大道,让世界不可小觑。从“全面治理”到“精准突破”,中国扶贫随着时代的进步,依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适时地调整着具体的政策、明确的目标、精确的措施,逐渐构成一套与时俱进又精准有效的扶贫政策体系。由此可得,精准扶贫战略地位之重要更体现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拔寨关头,“精准”一词是解决当前扶贫困难最有效的办法,而“精准扶贫”更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鸣.精准扶贫为新时期中国扶贫格局带来新变化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N.中国经济时报,2014- 10- 9(00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09 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农业年鉴 1987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蒋雪婕,徐靖.图解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5- 10-30(0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