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1 ,大小:162.50KB ,
资源ID:139106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91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历年真题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历年真题及答案.doc

1、2004 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概念题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 2、渗透压: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也就是溶液增大的压强,其数值相当于阻止水向膜内扩散的压强。血液的渗透压一般是指血浆渗透压。 3、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之比。安静状态: 50%-60%。 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的能力。 5、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 1

2、) 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极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 ( 2) 缓冲乳酸的能力。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 PH 值造成影响。 ( 3) 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 2、简述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原因 在进行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动员水平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 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极点产生的主要原

3、因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 PH 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极点出现以后 ,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征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 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

4、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3、简述骨骼肌兴奋 收缩偶联机理 联系肌细胞膜兴奋(生物电变化)与肌丝滑行(机械收缩)过程的中介过程。钙离子是重要的沟通物质。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 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 C 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

5、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 ,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 蛋白亚单位 C 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三、论述题 1、试述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实践的关系 类型: ( 1)根据收缩速度;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 2)根据收缩及代谢特征: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 3)根据收缩特性和色泽: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 4)布茹克司:分为 I 型和 II 型,其中 II 型又分为 Iia、 Iib、 IIc 三个亚型 与运动实践的

6、关系: (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因每块肌肉中快慢肌不同比例混合,快肌比例高的肌肉收缩速度快。 ( 2) .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因快肌直径大于慢肌,快肌中肌纤维数目多。运动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加快,收缩力量加大。 ( 3) .肌纤维类型与疲劳:慢肌抗疲劳能力强于快肌。慢肌供氧供能强:线粒体多且大,氧代谢酶活性高,肌红蛋白(贮氧)含量丰富,毛犀血管网发达。快肌葡萄糖酵解酶含量高,无氧酵解能力强,易导致乳酸积累,肌肉疲劳。 2、试述高原训练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铁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对人体有两种负荷,一

7、种是运动本身所引起的缺氧负荷,即运动性缺氧 负荷;另一种是高原性缺氧负荷。这两种负荷相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以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 呼吸系统:平原运动员到高原后,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加大。 血液系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加,血液载氧能力的提高是对高原适应的主要表现 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机体血液流变特征得到改善 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有利于氧的释放 血乳酸浓度下降 心血管系统:在高原以次极限强度运动时,最初的反应是心率和每分输出量增 加,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数天或 数周以后,最大心率和心输出量均有所下降,每搏输出量下降 骨骼肌:骨骼肌毛心血管密度增高,糖酵解酶活性降低,氧化酶活性升高

8、肌红蛋白浓度增加 体重和脂肪明显下降 肌肉的缓冲能力改善 免疫系统:高原训练会对长跑运动员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内分泌系统:缺氧结合运动训练,可使运动员尿内的儿茶酚胺排出量增高 高原训练会使运动员血清睾酮降低,皮质醇上升 3、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指导运动实践 身体形态学指标 主要有升高、体重、坐高、胸、腰、臀等部位 相关围度及皮褶厚度等。 生理学指标 ( 1)运动系统:主要有肌肉力量、肌电图、关节伸展度等 ( 2)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心脏形态、结构和心血管功能方面的指标 ( 3)呼吸系统和能量代谢指标:呼吸系统主要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最大肺通气量、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和呼吸肌耐力等;

9、呼吸商、无氧阈 2004 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 概念题 1、 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2、 程序训练法: 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控制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3、 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它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5、 动机激励

10、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二、 简答题 6、 简述竞技能力与运动训练水平的含义的异同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 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与训练水平的含义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叫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

11、所达到的程度。 7、 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 程的控制性方法。 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训练的目标模型给出了未来运动训练过程目标发展的指标体系,检查手段采集运动训练现实状态的信息工具,评定标准是鄄别现实状态与训练模式间差异性质和程度的鉴标体系,训练手段是根据训练模式所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评定结果反馈信息所提出的练习方法。 A 目标模型(必须明确训练目标,即期望训练出达到何等水平、具有什么特征的运动员); B 检查手段(由检查项目、检查方式和检查工具三个要素构成);

12、 C 评定标准(为 教练员提供识别运动训练过程状态的依据); D 训练方法(根据评定结果选用藉以实施模式训练、解决具体训练问题)。 8、简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 生物学基础 形成 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 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 保持 动员性机制:心理 /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 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创造好成绩(比赛时期) 消失 保护性机制: 机体自动停止积极的应激反应 积极恢复,消除心理与生理疲劳(恢复时期)

13、三、 论述题 9、为什么许多运动员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她)们仍能获得世界冠军,请运用运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这种现象说明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即运动员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予以弥补,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之上,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由于运动员自身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几乎所有的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结构都有明显的优势或不同 程度的劣势,但他们都是建立在表现优势的基础上。 10、系统训练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见进地组织运动训练

14、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应持续的承受负荷,进行系统的训练。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负荷的作用下所提高地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 .技能 .战术能力 .心理能力还是运动智能的变 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以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至完全消失,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就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地、不间断地参加训练。 3、人体生物适应的

15、阶段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 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保持训练系统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性的特点,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而这一步骤则是按固有的程序排列的。

16、 2005 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概念题 1、肌梭: 肌梭是一种感受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感受器。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也随之拉长, 于是肌梭的感受部分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 2、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后,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的活动加强,另一方面又使心交感神经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这些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的活动不致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

17、称为减压反射。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 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 4、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5、肌电图: 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二、简答题 1、简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氧离曲线 是表示 PO2 与 Hb 结合 O2 量关系或 PO2 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 1)温度 温度升高,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会发生右移。反之亦然。 ( 2)血液的 PH 值 血液的 PH 值降低,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下降。氧解离曲线右移 ,反之亦然。

18、 ( 3)二氧化碳的含量 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2、简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产生及预防 ( 1) 、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 “极点 ”。“极点 ”产生 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 pH

19、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 2) 、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极点 ”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 “第二次呼吸 ”。 “第二次呼吸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 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

20、型得到恢复。 “第二次呼吸 ”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 3) 减轻 “极点 ”反应的主要措施包括: 继续坚持运动;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恰当地克服 “极点 ”反应的措施有助于促进 “第二次呼吸 ”的出现。 3、简述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育特点 ( 1)绝对力量 ( 2)相对力量 ( 3)速度力 量 ( 4)力量耐力 ( 5)反应速度 ( 6)步频 ( 7)最高跑速 ( 8)耐力素质 ( 9)协调能力 三、论述题 1、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 ( 1) 最大摄氧能力 ( 2

21、) 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 3)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 4) 能量供应特点 2、试述高原训练的方法和生理学基础 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铁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对人体有两种负荷,一种是运动本身所引起的缺氧负荷,即运动性缺氧负荷;另一种是高原性缺氧负荷。这两种负荷相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以调动身体的机能 潜力 。 高原训练方法主要有高住低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法和模拟高原训练法等。 呼吸系统:平原运动员到高原后,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加大。 血液系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加,血液载氧能力的提高是对高原适应的主要表现 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机体血液流变特征得到改善 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

22、,有利于氧的释放 血乳酸浓度下降 心血管系统:在高原以次极限强度运动时,最初的反应是心率和每分输出量增 加,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数天或数周以后,最大心率和心输出 量均有所下降,每搏输出量下降 骨骼肌:骨骼肌毛心血管密度增高,糖酵解酶活性降低,氧化酶活性升高 肌红蛋白浓度增加 体重和脂肪明显下降 肌肉的缓冲能力改善 免疫系统:高原训练会对长跑运动员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内分泌系统:缺氧结合运动训练,可使运动员尿内的儿茶酚胺排出量增高 高原训练会使运动员血清睾酮降低,皮质醇上升 2005 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概念题 1、肌梭: 肌梭是一种感受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感受器。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也随之拉

23、 长,于是肌梭的感受部分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 2、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后,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的活动加强,另一方面又使心交感神经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这些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的活动不致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 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 4、有氧耐力:

24、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5、肌电图: 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二、简答题 1、简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氧离曲线 是表示 PO2 与 Hb 结合 O2 量关系或 PO2 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 1)温度 温度升高,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会发生右移。反之亦然。 ( 2)血液的 PH 值 血液的 PH 值降低,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下降。氧解离曲线 右移,反之亦然。 ( 3)二氧化碳的含量 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2、简述极点与第二次呼

25、吸的产生及预防 ( 1) 、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 “极点 ”。“极点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 pH 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

26、遭到破坏。 ( 2) 、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极点 ”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 “第二次呼吸 ”。 “第二次呼吸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 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第二次呼吸 ”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 3) 减轻 “极点 ”反应的主要措施包括: 继续坚持运动;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