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十二五”建设规划一、专业现状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是四大医学支柱之一,与预防、保健、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主要服务对象是残疾人,以及有各种功能障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加,工伤及交通意外增多,以及巨大的自然灾害造成众多残疾者。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有0.4名康复治疗师。可见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数质量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我国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滞后,影响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与康复指导,影响其生存质量,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稳定。若要满足我国康复服务需求,必须大力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为进一步完
2、善我校康复治疗学教育体系,提高康复治疗的服务能力,促进康复医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在我国政府要求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发展康复医疗”及卫生部“防、治、康”相结合、全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规划下,根据XXXX“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立足我校实际情况及国内外学科发展现状,制订本规划。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着眼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康复教育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康复技能为核心、服务
3、患者为根本”指导下,围绕着这一目标,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康复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以康复教育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康复治疗专业建设,加强学风及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我校康复治疗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1、科学发展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方法指导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立足实际,广泛调研,科学分析,充分论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执行过程中,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总体规划,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综合性。2、德育首位原则:规划要充分考虑德育工作的需要,要有利于德育首位和全员德育工作的贯彻落实,确保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以利于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3、质量核心原则:强化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的意识。规划的发展目标、落实措施和具体实施,均要充分体现确保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三、专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努力提高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3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优秀治疗师。通过积极建设,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康复治疗技术实验中心的基本条件,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把本专业建设成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特色专业。在“十二五”末建成在省内教风醇厚、学风扎实的特色专业。(二)具体目标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实施“
5、校院一体,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教学医院、康复治疗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内教、学、做一体化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保健按摩师资格证。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2015年,至少建立12家深度合作单位,争取使订单培养学生达到30%以上,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相互促进。证书制度要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所有毕业生在完成学
6、业的同时,必须通过一种职业资格认证或行业技术认证考试,获得相应证书。并将认证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计划。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4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各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康复治疗技术技能的培养。坚持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确定专业课程,以双证书为基本质量标准,合理解决高职专科教育课程设置的简单压缩和简单升级等种种问题,一切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层次性本质和应用性本质。2.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学术团队: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的要求,加大引进专任教师的力度,在数量上、结构上均满足教学要求,对本专业任课教师
7、制定详细的专业素质提高计划,通过学历提升、进修培训等,快速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并配合课程建设需要,以建成PT/OT专业方向专科教学团队为目标。形成学术梯队:现有人员齐头并进,后续进入人员与现有人员横向列队,不人为划分纵向序列,不论资排辈,在前进中自然形成梯队,提倡差异化发展。培养“三证”教师(教师证、治疗师证、医师证)。3.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1)根据现有人员学术背景及学术兴趣,积极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教师逐步明确科研方向,力争“十二五”末实现省部级课题的“”突破。(2)引进人才时,同时考察科研能力与水平。(3)在“十二五”末期形成3-5个左右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5(4)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
8、、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观和教育质量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形成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除了完善本专业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外,还需新建一个设施齐备的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面积约400m的场地,内设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康复评定室、实训室、实训室、S实训室、运动治疗实训室、脑瘫实训室。购置设备如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磨砂板、轮椅、助行器、床、OT桌、多体位推拿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并与学校直属附院资源共享,发挥特
9、色优势,将其建成区域性基层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基地,使其在充分满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还具备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康复治疗服务功能。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与本市及周边地区多家综合医院和康复治疗中心建立长期协作联系,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需求。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探索建设PT、OT的培训课程,申报我校成为培训机构。(2)探索与行业、社会合作开发康复产业实体,为行业、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并为行业提供技术培训。(3)探索与社区共建引领专业教学、服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载体“社会康复资源中心”,形成共建机制和管理制度。6(4)为社
10、区康复工作人员培训以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保健和康复知识宣教和残疾患者的康复指导。(5)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成立康复志愿者小组,以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敬老院等参加康复志愿者服务活动,锻炼学生职业技能与沟通能力,培养爱心与奉献精神、创业意识,有利于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6.教学资源库建设(1)建立专业核心技术的操作规范,开发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和音像培训教材;开发优质核心课程1-2门,编写教材1-2本、申报校级精品课程1-2门;搭建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设计。(2)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科研课题、横向课题研究,开发1-2套多媒体教学软件、申
11、报1-2项校级或以上课题和研发一个康复治疗资源库;为专业学生、康复专业教师、临床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患者和家属等提供康复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3)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整合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过程一体化,围绕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同时结合其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推进考试改革,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2015年底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部分课程要建立试题库,实践课程要建立完善的应用能力考核标准。7四、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构建学院三级工作网络:学院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建设过程
12、;部系主任对本部门的专业建设发挥指导、协调作用;重点建设专业专兼职带头人领衔项目建设实施,下设教学秘书(负责资料收集及联络工作)。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包括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建立健全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及教学检查、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考核、毕业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制度,使专业建设的各个项目及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制度管理作支撑。3.管理保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管理队伍的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高低,是规划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
13、按需设岗,按岗选人,竞争上岗,择优录用”,通过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形成具有较强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管理队伍。同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4.经费保障积极推动学校层面从政策上对新专业建设予以倾斜,积极争取省、国家建设专项资金,符合政策前提下吸引社会办学资金。并安排专项基金用于项目建设,执行项目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定期接8受检查与监督,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完成。5.其它保障措施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材编写、评审和选用机制。其次是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代“填鸭式”、“灌输式”等传统的教学手段;第三是以考试为切入点,加强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考试形式的改革。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