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 1)整体性。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 3)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还有主次之分( 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其 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
2、主要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 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 3)分配功能。每一 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 3、哪
3、些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 1)政策问题。( 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4)。模型。( 5)资源。( 6)评价标准。( 7)效果。( 8)环境。( 9)信息。 5、简述公共政策主题体系: ( 1)核心主体 :执政党、 政府( 立法、司法)、行政(工商
4、、民政、税务、环保、教育、卫生)( 2)准主体:非政府组织 NGO、非营利组织 NPO ( 3)公众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 统、各组成部分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是公共政策。 7、论述提升政策主体的必要性: (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 )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
5、一体,经济全球化过 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 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展。 8、论述提升政策主体的途径: ( 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转变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 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着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要具有前瞻性,注意“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 握政策主动权( 2)必须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提倡公共道德,强化公共责任使社会逐
6、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33、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评价活动的区别: (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主题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就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分配和落实。 34、公共政策
7、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 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中所投入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即依据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 3)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高低(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 分析
8、,既反映过去的动力,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35、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地改变实现的,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的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渐进思维 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相互配合。 36、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吗? 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种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中采取
9、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37、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巴拉姆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 尽挑剔,使他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他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而到底把它拿出来做什么,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
10、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和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时间。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到底有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 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新面貌。但现在政府办公条件不是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引起社会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综上,兴建市民公园成
11、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38、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 ( 1)整体性。它认为公共政策对象、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有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综合性。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看到个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还要 看到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动态的( 3)最优化。 ( 4)可行性。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 39、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 1)系统分析首先把研究的食物、现象和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 系统( 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领域( 4)系统
12、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 5)系统分析为公共政策主体提供一种反馈机制,借此可以弄清什么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或应该发生的情况,并对 两者加以比较分析。 40、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 ( 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 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3)在决策中其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 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 5)解决问题时所 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 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 41、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3、 ( 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质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只是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与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42、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 ( 1)知识化与信息化。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信息的作用,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 2)民主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高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大大加强( 3)科学化。知识经济
14、时 代的公共政策强调创新,有创新的政策就带有一定的 风险。为了把政策风险降到最低必须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4)高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造就了扁平式的柔性组织结构,他纵向级较少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政策信息的传输和决策主体的快速反应。 43、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 1)人本观念。知识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 2)公平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就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石,公共管理更追求公平( 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注意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 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 时代是民主参政与大众化时代。政策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
15、大众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以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 6)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地遇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 44、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思? ( 1)突显以案论理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 策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4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 ( 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 2)选准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 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
16、析的立足点。 46、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 ,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 ,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并需要动用全体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问题。可见 ,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 的公共性社会问题。即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47、如何全面的认识公共问题? ( 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
17、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 :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与公共性( 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层次维度 48、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从本质上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一般来说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上: ( 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 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他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49、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 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
18、要的公共物品( 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 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4)公共政策民主化( 5)公共政策科学化 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
19、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现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一个理想的政策
20、过程,基本包括了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和调整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对政策的质量发生作用。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 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政策过程诸环节的变化,同时也将导致政策及政策体系的变化。为保证政策机制的运行,我们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环境之间的整体作用。 超前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政策的超前性,不仅是保证政策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合理分配社会利益的有力保证。 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
21、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按照权力主体来划分,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从内容上看 ,政策体系中的各项政策,也有不同的层次关系,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等。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不同类型的政策之间并非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的。 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现代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由政府职能的日益拓展所决定。 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上一般所讲的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因为
22、政策集 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公共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是为 “公共 ”而制定的 “政策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政策形成与发挥作用的逻辑基础。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据我们的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三种。 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 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3、 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即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 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社会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现实中常有这种情况,那些口头或表面拥护而实际上反对政府偏 好的人,也同样会从政府手中获得同等的利益,甚至更多的利益。 (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要求必须明确谁是政策的受益者。
24、对于任何一届政府来说,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总是第一位的。判断一项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言而喻,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 3) 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来说,在特定时期内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公共政策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公共政策学科首先在美国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曾指出,公共政策学之所以
25、诞生于美国,是因为美国“的确具有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所谓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是指当时的美国社会所具有的三种特别因素:普遍流行的 行为主义方法、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正是这三种社会文化因素构成了公共政策学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 1)第一个因素是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从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开始,行为主义的研究浪潮在美国流行开来。两股力量推动了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一股力量是一批祟尚实证分析的犹太学者为美国政治学研究注入行为主义活力。另一股力量是一些财团通过出资支持对美国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 ( 2)第二个因素是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从 20 世纪 60
26、 年代开始到 80 年代,美国的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政治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们一 方面对政府的错误政策提出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 ( 3)第三个因素是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日本学者在考察美国总统竞选中选民的投票倾向时,发现美国人具有从“党派投票倾向”向“问题投票倾向”转变的文化。 1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 官方政策主体是指处于政治体制之内,拥有并行使法定决策权力、能够主导政策制定过程的组织或人员,一般囊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彼此独立却相互制约,依照国家宪法赋予的权 力制定各
27、类公共政策。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2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因此,行政决策在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3.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一,在政策议程设 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传媒不是机械地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
28、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第二,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和游说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游说者”。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 第三,在 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制人们的
29、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4.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 专家政治指导派是基于如下事实和逻辑产生的: ( 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中各个决策领域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旧知识范式已失去效力,越来越依赖新的知识范式。 ( 2)当代社会问题越来越需要专业政策分析人员通过提出或运用新的专门知识来解决。 ( 3)政策选择在技术上的复杂性 , 为高水平的专业政策分析家直接介入政府决策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4)地位较高的专业政策分析人员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了他们对重要决策施加影响的能力。 ( 5)政治家对专业政策分析家的依赖性不断增长,本身就削
30、弱了政治家原有的决策权力,政府决策权事实上已经开始从政治家向政策分析家转移与分散。 5.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 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策体制建构较差。从 转型期的具体实践来看,现代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决策体制的建构能力有待提高,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通过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二,利益协调机制欠缺。多元利益的共存对政策主体调控利益关系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质疑。利益协调机制的欠缺则是政策主体利益关系调控能力不足的体现,多元利益直接作用于许多重大、复杂的公共问题上,将会对公共政策的质量形成威胁。 第三,政治沟通渠道受阻。政治沟通,
31、既包括不同或相同部门间政府官员的内部沟通,也包括政府与公民间的外部沟通。政治沟通渠道的不顺畅,不仅造成政府内 部的决策效率下降,行动受阻,也降低了政策系统输入端的民意提取质量。 第四,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政策主体往往都是理性经济人,在利益诱惑面前,政策主体所采取的行动往往背离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利益,造成有限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这对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大挑战。 1.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 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社会结构的迅速变迁,导致公共管理领域发生一系列变革,使社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 ( 1)全球性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
32、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一系列社会问题时隐时现,原本属于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也开始突破局域的限制,成为全球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2.突发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群体性事件等 社会问题 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的到来或毫无征兆,或是社会矛盾积攒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 3.结构不良性 根据 赫伯特 西蒙的分类,社会问题分为结构优良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现代社会问题具有结构不良性的特点,如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本质完全不同。 4.复杂动态性 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影响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当代社
33、会问题具有“复杂动态性”的特征,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2.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1)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 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 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3.政策目标群 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 1)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政策目标群体作为政策的被影响者,与政策过程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同时在实际社会操作中,政策目标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又与政策主体的身
34、份有所重合,因此政策目标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换言之,政策的目标是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进行调整,而政策目标群体的范围往往包含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它们的利益需求不同,这些不同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和冲突撞击也就形成了相应的利益关系,各利益群体都会试图去影响政策的具体方案 ,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需求的实现。政策的制定过程充满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角逐,政策制定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均衡各利益关系的过程。 ( 2)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支持和顺从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政策执行的顺利与否和政策的有效性。在政
35、策执行的过程中,作为政策的受众,政策目标群体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反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目标群体可以促进和监督对其有利的政策方案的执行;另一方面,目标群体可以妨碍对其不利的政策方案的执行。当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群体发生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时,政策目标 群体一般会采取对抗的形式对政策执行行为表示反抗,或者通过越级上访的形式向政策执行主体的上级机构表达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不满。 4.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 ( 1)客观因素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政策主体及政策内容方面对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影
36、响。 ( 2)主观因素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需求、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参与程度三个 方面。 ( 3)环境因素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策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5.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策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停地进行互动,主体带着一定的意向和目的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客体又不断向主体施加影响,政策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在这种相互趋近的双向运动中实现的。 首先,这里的政策客体主要是针对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而言的。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高度复杂性,公共政策的主体
37、与客体之间无疑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互动。 当然,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复杂性,公共政策主体和公共政策客体的划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作为公共政策客体的目标群体和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一方面,对于许多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团体和组织而言,他们往往充当了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双重角色,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公共政策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直接规定了目标群体的范围和性质,而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 作用。 1.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
38、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四个: 生产力发展很快,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 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不均衡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仍然较为突出; 新型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各阶层、集团的利益分化加剧。 2.政治法律环境的内容。 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既有的规范性法律政策体系,如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家政策等。这些因素规定并保障了公共政策系统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保证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协调性、规范 性和科学性,同时影响新政策的原则方向。 第二,涉及实际政治权力分配的国家政权制度,如整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
39、度、舆论控制制度、决策制度等。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主体的构成、民众参与决策的机会及深度,也会影响政府决策内容的偏好。 第三,国内政治形势及特定时期的政治人物。任何国家及政府在特定的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奋斗目标。 3.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有三个,即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 ( 1)全球化。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 于模糊,甚至消失。它是 以市场化 与 信息化为基础 , 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 发展 进程。 ( 2)信息化。 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信
40、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 ( 3)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4.如何理解全球化。 首先, 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 的过程。 其次,全球化是与 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程。 再次,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 最后,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P7 答: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
41、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 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规范不同。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P10 答: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 .结构 .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 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
42、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 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是物质利益关系。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换句话说,政策必须鲜明地表示: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P15 答:政策问题。某 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
43、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 .投资评估 .推测评估 .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
44、益和有效性表示。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 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 .传递 .加工 .使用 .反馈的过程。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P28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和个人。它应该包括政府主体 .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P38 答: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 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引导公众观念 .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
45、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除了政府这个 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 .利益团体 .社会团体 .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 .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 .频率越多,越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 .科学化。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P41 答: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
46、.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 .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 程。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 提升政策
47、主体能力的途径 P45 答: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在新时期 .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具体来讲,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应该包括: 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 .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支持 .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 “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