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考古与探测海洋科学学院海洋信息工程系沈蔚 博士第三章 中国海洋考古学发展1. 水下考古传入前中国海洋考古的工作基础 水下考古技术在中国的发展1.二十年来的水 下考古发现2.海洋考古专题研究一、水下考古传入前中国海洋考古的工作基础1.1956年, 山东梁山 宋金河 明代兵船;2.1956年, 江苏南京 郑和造船故址 ;3.1958年 ,浙江 温州 ;4.1958年 ,江苏 武进 淹城 ;5.1960年 ,江苏 杨州 施桥码头遗址 ;6.1969年 ,广东珠海 ;7.1972年 ,广东珠海 ;8.1973年 ,福建连江 ;9.1973年 ,福建泉州后渚港 ;10.1973年, 江苏如皋 ;11
2、.1973年, 浙江宁波 ;12.1974年、 1975年, 西沙海域 ;13.1975年, 广东竹排头溪;一、水下考古传入前中国海洋考古的工作基础14.1975年, 福建泉州15.1975年, 江苏武进16.1975年, 山东平度17.1975年, 河北磁县18.1976年, 广东湛江19.1976年, 广东珠海20.1978年, 上海嘉定21.1978年, 上海南汇大治河22.1978年, 浙江宁波23.1978年, 天津静海24.1979年, 上海川沙川杨河25.1982年, 山东荣城26.1984年, 山东蓬莱二、水下考古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缘起 :哈彻盗宝 英国盗宝商人迈克尔 .哈彻 1
3、983印尼斯特霖威夫司令礁: “中国帆船 ” 1985 “吉特摩森 ”号 1986年阿姆斯特丹拍卖 1999 “泰兴 ”号 东方泰坦尼克号 中国关注盗宝事件 前往 1986年阿姆斯特丹拍卖会 1986年舆论关注 二、水下考古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开端 :专业机构建立 中国专业机构建立 1987年 “国家水下考古协调 小组 ” 1987年 国家历史博物馆 “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 中国第一家水下考古机构 刚起步的中国水下考古完全是 “一穷二白 ”,不仅极度缺乏资金,更无专业知识和人才。我们唯一可依赖的基础就是 20世纪 50 80年代,我国在沿海的 26次沉船及其构件的发掘记录,但所有这些发现都是在淤泥
4、中,因而还都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陆地考古。二、水下考古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开端 :专业机构建立 派遣人员国外学习 1987年,派国家文物局杨林和张威到荷兰考察、学习北海沉船调查与发掘工作; 1988年,又派王军到日本学习水下考古; 1989年,已从荷兰学成归国的杨林、张威再次被派到乔治巴斯领导的美国德克萨斯 A&M大学学习二、水下考古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培训与教学 19891990年,中澳合作 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在青岛举办 “第一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培训班在青岛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海洋考古理论学习、轻潜水技术培训后,又在福建连江定海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沉船遗址水下调查、
5、发掘实习。 1999年、 2004年和 2007年 ,国家文物局又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在福建连江定海、广东阳江海陵岛举办了第二、第三和第四届 “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 1990年起,厦门大学吴春明开设 水下考古概述 、 海洋考古学 、 环中国海海洋考古 等课程。 1987年,就在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成立的前夕, 英国 一家从事专门商业打捞的海洋探测公司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请求与中方合作打捞一艘沉没于中国南海海域的东印度公司 “YHRHYNSBURG”号 。在此次打捞活动中意外找到了一艘中国古沉船,并用抓斗机抓起了 240多件瓷器、铜器、铁器等文物和一条银质
6、腰带。这艘沉船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 “南海 号 ”。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中英合作就此终止。中方将注意力集中到了 “南海 号 ”上来。 1989年 11月, “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 ”在广州成立,其工作目标直指 “南海 号 ”古沉船。但调查队成立后仅进行了一次出海探摸就由于种种原因而暂停。这一停顿,竟使 “南海 号 ”古沉船淡出人们视野的时间超过了10年。三、二十年来的水下考古发现 198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实验室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广东吴川吴羊镇沙角漩清代沉船进行水下调查,发现沉船遗骸并采集到部分构件。 1990年、 1995年 ,中澳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对福建连江定海进行水下调查,找到了一批宋元、明清时期的沉船资料,并先后对属于北宋时期的 “白礁 号 ”和属于明清时期的 “白礁 号 ”进行水下勘测与发掘。 199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组织对海南岛文昌县宝陵港海域的明清沉船展开调查,并采集数量可观的凝结物。 1991 1992年、 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等单位对广东新会银洲湖海域的元初崖山海战沉船进行了水下调查,并核定了其年代。三、二十年来的水下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