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师 1203 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1、文字是记录 语言 的书写符号系统。 2、较成功的国际辅助语是波兰医生 柴门霍夫 创造的 世界语 。 3、语言发展具有 渐变性 和 不平衡性 两大特点。 4、能够把音位与音位区别开来的语音特征,在语言学中称之为 区别特征 。 5、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 舌位高低 、 舌位前后 、 唇形圆展 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6、直接组合起来构成 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 直接成分 。 7、从语言谱系来分类,汉语属于 汉藏 语系,英语属于 印欧 语系。 8、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 量词 。
2、9、从任何符号,都是 由 内容(意义) 和 形式 两个方面构成的。 一、名词解释( 20 分)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也指某作品或某一作家用语的总汇。可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部分。 符号: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语法范畴:几个相互对立而性质类似的语法意义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概括的类,就是语法范畴 1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其演变轨迹,例如汉语史、 英语史等。由于它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的发展动态,因此又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 3符号;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3、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 4语言的二层性:第一,语言的结构二层性指语言是由音位层和由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第二,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语素、词、句子三级。第三,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是以少驭多。例如汉语的符号层有数千个语 素,而这些语素又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例如语素 “山 “、 “河 “可以组成词语 “山河、河山 “,还可以和别的语素组成更多的词,如 “山峰、山口、山里、山芋 “等,词又可以进一步组成无限的句子。 5社会现象:所谓社会现象就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
4、、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桥梁,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6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7元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8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要受某个部位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9自由变体:单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 10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 11词类:词类是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12直接成
5、分: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 13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 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14复合词: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词是复合词,例如“白菜”,“电脑”等。 15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出来的类别。 二、简答( 45 分) 1、地域方言的形成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 2 地域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它的形成有三个具体原因: 地理条件 : 如果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人们的来往很不方便,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差异,日积月累形成方言。 社会政治
6、经济历史等因素 : 不同地区在政治经 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小,其语言的差别就越来越大。进一步形成了方言之间差别。 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 : 方言的产生还有内部原因 -语言的内部变化。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人们对交际工具的需要而不断地吐故纳新。语言中要不断地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产生一系列的音变情况,同时淘汰一些不再使用的语言材料。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地区不可能一致,于是区别就产生了。这就是产生方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2、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 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7、面: ( 1)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 我读书 ” 可以, “ 我读饭 ” 就不行。 “ 我看报纸 ” 可以, “ 报纸看我 ” 不可。 “ 猴子玩苹果 ” 可以, “ 苹果玩猴子 ” 不可。可用义素分析法考察, ( 2) 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 ( 3) 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 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8、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 1】 思维与语言不可分离 在讨论语言与思维的最初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难题:思维在先还是语言在先。这个难题同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的困拢人。如果说语言先于思维而存在,那么就会有一种无目的意识即没有任何思想内容,不表达任何思维活动的 “ 语言 ” ;如果说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那么,除非承认这样的论断,即最初人的思维活动不凭借语言 (而后来又凭借语言 )独立地进行 ,而这种独立 进行的思维活动却又不能不对社会生活施加直接的影响 (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并没有直接接触这个难题 ,他只强调了劳动创造了人 ,
9、同时,也创造了语言。 现时髦:语言与思维同步性。即语言和思维是同劳动一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例证: (1)思维活动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苏 波罗夫斯基搞的实验 :用语言器官的电生理学搞,先用一个电流计,一电极放人的舌头或嘴唇下面,叫人心里想加减乘除,电流上出现电波,然后又大声讲,电波一样。又叫背诗,先在心里想,后大声念,电波也同 。 七十年代欧美研究神经的心理学,用电脑图机把心里想东西现出来。如 rock(岩石、摇动 )。如理解成岩石和理解为摇动波纹不同。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如果理解不同,波纹也不同。 (2)语言在无声思维阶段与传讯思维阶级。 无声思维阶段即内部语言,传讯思维
10、阶段即外部语言。这是心理学中的叫法,出声的说话,由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传达出来,即外部语言。不出声的说话,听而不闻,感而不觉的,如默写,写作,思维等,都是内部语言,如 “ 话已经到了嘴边,但终于又咽了下去 ” ,这种被咽下肚子的 “ 话 ” ,也就是这种内部语 言。内、外部是过去的提法,还是称无声、传讯较确切。 有人性情开朗,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了,有人性格沉默,人们形容, “ 一天到晚可以不说一句话 ” 。一个3 人真的能够一天到晚不说一句话吗?不可能。那么红岩中华子良装哑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那样长时间没跟谁说过话又为何解释呢?年,日本曾发现两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消失在国外的人
11、 受武士道精神毒害的日本侵略者官兵。其中一个在菲律宾卢邦岛的丛林中独自生活了二十九年,另一匿居在印尼英罗泰岛的丛林中共达三十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没有说话。但事 实上,无论装哑巴也好,独自一个人匿居在丛林中也好,他们同样是不能离开语言这伙伴的,原因是他们不可能完全停止思维,只要思维没有停止,那么作为思维的工具的语言,也就仍然在使用着,因而他们仍然在说着话,这个话,即 “ 内部语言 ” 。 (3)人类与动物的区别:语言;直立行为。 狼孩 由狼抚养的孩子。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共发现了三十多个在兽群中长大的孩子 ,其中有二十多个是由狼抚养的 ,当然也有由虎或熊抚养的。年,在印度加尔各答曾发现两个狼孩,
12、都是女孩,小的约一岁半,叫阿玛拉,不久便死去了。大的叫卡玛拉,在保育 院生活了九年,约十七岁时死去。在人类社会中成长的孩子,两岁已经会说许多话,七岁时话已经说的相当好了,但是所有在兽群中长大的孩子,都不会说话。不仅一岁半的阿玛拉不能讲两三个词组成的话。就是八岁的卡玛拉在保育院里生活了九年,也仅仅学会了六句话,而在人类社会中长大的孩子学习语言的本事都却是惊人的 :五岁以后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 ,七岁以前换一个语言环境,不出一两年工夫,就能迅速地掌握任何一种方言或语言 (口语 )。一位神经外科专家怀尔得 彭菲尔德说: “ 儿童在九至十二岁以前,是学说话的专家,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会两三种语 言跟
13、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 ”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根据现代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纪录儿童学话等过程: 出生至三个月:发音阶级。 a.、 i、 .u.多韵母,声母少,仅 h、 m。 四个月至八个月:连续发音阶段。 bada 九个月至一岁:学话萌芽。不同音节连续发音:阿鲁普、阿鸠尼贝,开始声与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似懂非懂。 一岁至一岁半:单词句。 一岁半至两岁:简单句。 二岁至三岁:复合句的发展。 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能力也发展;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所以思维这一内心活动是始终不能离开语言的。它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语言材料,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语言也
14、一刻不能离开思维,没有思维也就无所谓语言。它们是始终结合在一起来反映社会现实的,语言和思维是一起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有人用一句古诗来形容二者之关系: “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 2】 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思维规律必须以语言作为存在的基础,但语言与思维毕竟不是一个东西。如 “ 小王晒太阳 ” 、 “ 太阳晒小王 ” 所反映的事实是相同的,但语序不同。所以同一思维内容可以用不 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国人语言不通,但看球赛时欢呼、鼓掌,说明语言是民族性的,而思维能力是全民性的。 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是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而思维方式是实
15、现这种能力的方式,这一方式具有民族性。从对思维工具语言的学习我们可知这一点。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没学好之前,无法用外语来思维,需要把想说的话用母语先思考好,然后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肯定是结结巴巴的。只有用外语来思维的人,才能自如地用外语来交际,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另一种思 维方式。 思维能力的全民性即人类共性是由大脑功能的一致性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不同民族的人可以认识相同的事物,月亮的圆的,谁也不会认为它是方的,同样,下雨就是下雨,也4 不会有哪个民族的人认为是出太阳。 另一方面,语言具有民族性。客观世界对各民族人民是同一的。
16、但是语言要指称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分别给以名称,对现实的这种划分各语言很不一样,这就是语言民族个性的表现。如亲属的称谓,汉语分成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而英语统称 uncle;汉语分成伯母、舅母、姑母、姨 母,而英语也只有一个统称: cunt。汉语的 “ 关心、注意、小心、计较、爱护、看管 ” 等词义看来是不相互关联的,但在英语中却用care 一词把这些意思都包括进去了。初学英语总以为语词是一对一的,只知道 care 是 “ 小心 ” 的意思,所以在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时就说 “I dont care!” 他的意思是想说 “ 对不起,我是不小心的。 ” 可是英语的意思却是 “ 我才不
17、在乎呢。 ” 这种民族语言表达上的差别并不意味着人类思维上的不同,因为一经解释,就可明白无误。 语言的民族性与思维能力的全民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语言有民族个性 ,所以在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互相交际时就需要翻译。而正因为思维有人类共性,所以才有可能进行翻译,保证民族之间的交际成为可能。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 “ 文化 ” 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18、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 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 中可以划分出与
19、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由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别,形成了各种语言的词汇结构的差别。如奴厄尔部族的经济生活主要取决于牲畜,牲畜在这个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奴厄尔人的文化要求也集中在这一方面,这就使奴厄尔语言产生了几百个词来描写不同颜色、大小、品种、行为和价值的牲畜。这种纷繁细致的关于牲畜的词汇结构在现代其他语言中是很难发现的。我国古代牲畜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也占重要地位 ,语言的词汇结构也有类似的情况。牛、猪、马等都根据年龄、颜色等不同而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印地安语具有相当详
20、细的词汇表示不同的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玉蜀黍,表示这种植物的各个部分,它的耕作,收割以及烹调方式。这些词汇结构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自身制约的结果。任何一种语言,其词汇系统中词的数目都是有限的,常用的词不上万。这是因为人的大脑的记忆力有限,如果要某人熟练地掌握几百万个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人类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要大于这个数字。这样,人们无意中作出选择,把对本族最重要的概念用词的形式表示,其余的用短 语表示。 以上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在这双重关系中,语言是文化的形式这层关系对语言学来说更加重要。人类学常从种族、语言、文化三个方面揭示人的差异和特征;语言学则常通过语言来映照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同
21、时也从文化特征入手来对特定的语言作出解释。 1、请简要说明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5 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 1)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 (词汇意义 ),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 (语法意义 )来,这 就是语法的抽象性。 ( 2) 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 3) 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
22、 ( 4) 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 2、 请简要说明词义的概括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世界语”是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
23、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 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 “ 文化 ” 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
24、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 1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
25、系的制约 “ 我读书 ” 可以, “ 我读饭 ” 就不行。 2 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 “ 七巧板 ” 。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 “ 汤 ” 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 “ 开水 ” 、 “ 热水 ” , “ 汤 ” 便仅指食物煮熟后 剩下的汁水,不能与 “ 洗 ” 搭配了。 3 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
26、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 “ 吃 ”“ 喝 ”“ 吸 ” 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 “ 吃饭 ”“ 喝水 ”“ 吸烟 ” ),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 “ 吃 ” 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 “ 吃饭 ”“ 吃酒 ”“ 吃烟 ” )。再如 “ 肥 ” 、 “ 胖 ” 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 “ 寿 ” 。 民族: “ 龟 ” 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2、 语法的特性 有哪些? 参考答案: 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 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
27、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 (词汇意义 ),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 (语法意义 )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 “ 救火 ” 与 “ 放火 ” , “ 我打他 ”与 “ 他打我 ” ,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 2 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 小王看书。 小王看报。 小王买报。 3 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
28、,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 4 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 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 ,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 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 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 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 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3、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9、参考答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二)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1、 简要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答:首先,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 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而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
30、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关键要认识到语言和思维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7 2举例说明什么是性、数、格、时、态、级。 答:性的语法范畴是属于名词类的词 所具有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有这种语法范畴。(本词可不作要求) 数:数的语法范畴一般为名词类的词所有,表示现实中的事物的数量关系,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 格:表示名词和代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 时: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和进行的时间,确定时间的标准是说话(写)的时刻。 体:体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情况、方式,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结束、
31、完成等多种意义。 级: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具 有的意义。 3、“国家”、“军队”、“监狱”等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具有阶级性,说明词义具有阶级性,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对。词义在概括时舍弃了阶级性,保留了共同具有的东西。语言没有阶级性。 第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为大众服务,没有阶级性之分 第二,语言的结构要素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 第三,语言产生在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 1、语言具有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这能说明语言是自然现象吗?为什么? 答: 1)不是自然现象 语言作为一种物质性的结构系统,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例如语 音
32、材料是由音波构成的,语义要素是大脑加工过程的产物,整个说话的过程是一连串生理、物理心理的过程。 从语言三要素语音、语义、语法来看,语义与语法非自然现象。语音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看似自然现象,但关键:音位是社会现象。如 n 与 l。所以从本质讲,语言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方面,但是,这一切都是为社会交际服务的,是构成语言这一工具的物质基础,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 2、 “美”与“丑”有无明确的界限?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答: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美”与“丑”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与“丑” 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与“丑”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
33、 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同“含胡”不是一回事。它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它表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词义是概括的,所以概括和综合的结果只能包括一个共同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具普遍性部分,而还有很多边缘用法没有概括进来。边缘区域是模糊的,中心区域是明确的。所以,模糊性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边缘地带,这 个地带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但不能过分,一过分,说这种语言的人就不承认了,如八十岁的老人不管怎么也总不能说是青年,零下十度总不能说是热。所以,词 义的模糊性也不等于没有任何界限。 4、形态变化有那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答:形态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附加词尾,例如 “books“其中的词尾 s 表示数的语
34、法范畴,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复数;第二,内部屈折,即词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例如 “man“是单数,如果是复数,其中的元音 a 要变成 e,写作 men;第三,异根,即采用不同的词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第一人称单数,作主格用 I,作宾格用 me。 5、自言自语是个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这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请分析说明 。 答:( 1)表面上看,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 和写的文章,但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 2)语言是社会全部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部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代代相传,不多是个人现象。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
35、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仍然使用的是社会全部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 3)语言的社会性其实不否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这类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不 一样的,这是构成个人语言特点的8 主要方面;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应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越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这常常可以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开端。 ( 4)总之,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现象。 6词义为什么会有模糊性?是否会影响语言交际的准确性? 答:词义的模
36、糊性特点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 对清晰明确;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例如 “大小、多少、长短、好坏、冷热、咸淡、明暗 “等等,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 词义的模糊性不会影响到语言交际的准确性,第一,模糊与清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界线
37、有一个大致的划分标准,而这个标准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标准是一个民族共同认可的,互相理解的;第二, 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对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加工,从而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例如 “那个高个子、身材魁梧、宽脸膛、浓眉毛、厚嘴唇的小伙子是我男朋友 “,这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模糊词语,但听话人根据这些模糊信息综合加工分析,往往能十分容易地从一群人中把那个特定的人找出来。 7、“高”与“矮”有无明确的界限?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答: .“高”与“矮”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具有概括性,它把一类现象与一个名称联系起来,从而使这类现象与其他事物区别
38、开来。词义的概括性有 3 个特征:一般 性、模糊性、全民性。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是没有明确的界限。辩证地看待这类现象,就是要既看到词义对一类有相同特征的现象的界定,又要看到词义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样的事实。 8、“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答:世界语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创造的,那么是否由此可说语言是个人现象呢?可从两方面看: ( 1)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发展是早就存在的社会愿望。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五千余种。语种之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进步。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 家苏格拉底就希望能造出一种理想的语言,他的这
39、个想法为以后许多人造语的拟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英国哲学家培根、法国笛卡尔等都先后提出过倡议。共同的美好愿望吸引着不少人尝试设计某种人造语言。载止一九二九年,人们先后提出了五百多种方案,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生命力最强,一直流行到现在的只有 Esperanto(我国最初有人把它译为“国际语”、“爱世语”、“爱斯不难读”或“万国新语”等,后沿用日本译名,习称为“世界语”。 ) ( 2)还可以从世界语本身来看,它是在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基础上,吸其所长,去其所短精心设计 出来的。柴早在中学时代就刻苦攻读了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民族语言,着手创造一种对世界各民族一
40、律平等的中立的人造语言,这种语言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由此看来,世界语的创造基础也是社会现象,只不过个人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9、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 (词汇意义 ),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 (语法意义 )来 ,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 2 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
41、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 9 3 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 有了一些变化。 4 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 ,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 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 s 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 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
42、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 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10、为什么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答: 1、 表义的无限性。 人类语言的表达既不受内容的限制,也不受环境的限制。而动物交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仅局限于觅食、求偶、报警、搏斗以及求助等有限的内容。 2、 结构的两层性。人类的语言可以分成只有区别意义功能的音位层和可以表示意义的符号层。而动物的交际方式是混沌一片,不可以从中划出界限清楚的单位。 3、 习得的传
43、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虽然是先天具备的,但后天学习必须经过成人的传授,必须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而动物的交 际方式是先天具备的,是一种本能。 11哪些因素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主要因素是什么?简要说明。 答:促进语言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变化,这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语言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影响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系统,作为系统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是促进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
44、会的发展而 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分析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回答,就更加全面了,例如可以结合现实社会发生的变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尤其是在词汇中的反映,这样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 12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电脑、 硬盘、光盘”等。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
45、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第二,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如“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 改变而替换的。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
46、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第三,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3、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 答: 1、语境使语义固定化。具体的语境下 ,多义词、同音词等表达的意义都是固定的。 例,“揭”和“接”同音,但在把爷爷的篮子 jie 过来中,只能用接。 2、 语境使语义具体化。 例,如果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上课”,那上课就是“讲课”,如果是学生说,就是“听课”的意思。 3、 语境使词、词组、句子产生临
47、时意义。 10 例,乘客对售票员说“一张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就有了“到百货大楼的车票”的意思。 4、 语境使句子产生寓义。 寓义,又叫“会话含义”。是话中没有而根据语境可以推导出来的意义,有规约意义和临时意义两种。 例,你这个狐狸精!狐狸精在哈语 言社会中有共同的固定的意义。 三 论述( 35 分) (一)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1、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 hua 代表 “
48、花 ” 这个义, “ren” 代表 “ 人 ”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 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 “ 粉笔 ” 、“ 黑板 ” 、 “ 公路 ” 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 “ 粉 ” 、 “ 笔 ” 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 “ 个 ” ,“ 马 ” 、 “ 牛 ” 用 “ 匹 ” 、 “ 头 ” 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 *留学生: “ 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 ”“ 一双裤子 ” 。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 “ 布谷 ” 、 “ 知了 ” 、 “ 噼啪 ” 、“ 轰隆 ” ,英语中表示 “ 流动 ” 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 “l” 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 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