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学生自主命题 语文试题命题人 秦倩凝选择题1 2 3 4 5 6 15 16 17B C A C D A D B A一、( 9分)1、与 “ 就业极化 ” 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和文 意 的 一项是( 3分)0 A劳动力市场因全球化和 IT革命的大融合而发生的变革是 “ 就业极化 ” 的根本原因。0 B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化归为三 “ 极 ” ,其中中等技能例行性工作者是大变革下受到损害最大的群体。0 C这一根本变革表现为 “ 就业极化 ” ,也被认为是技能 偏 好 型技术进步。0 D非例行性高技能工作者和非例行性低技能工作者群体都能够在大变革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一、( 9分)2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0 A作者运用总分结构,引出并阐述了 “ 就业极化 ”这一概念。0 B作者在第一段简略说明了 “ 就业极化 ” 在劳动力市场内外的影响。0 C作者在第二、三、四段论、证结合,直观阐释了“ 就业极化 ” 的具体内涵。0 D 作者在第五段深化文章主旨,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非例行性高技术偏向的能力 。一、( 9分)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0 A 作者 作者提出 “ 就业极化 ” 的观点,是建立在全球化和 IT革命大融合基础上的 。0 B根据文意,我们可以认为 “ 就业极化 ” 直接表现为不同层次就业者人数上和待遇上的趋向性变动
3、。0 C作者认为数字化、程序化、外包等是导致中等技能例行性工作萎缩的重要原因。0 D作者认为难以 用 非人 力工具替代或外包 是非 例行性低技能工作保存下来并成为一 “ 极 ” 的重要原因。二、( 33分) 0 解读 :文章 以 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题,指出 “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 “ 相之 ” ,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 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 ,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
4、学论道 。二、( 33分)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0 A皆求道之 过 也 过 :弊病 0 B转而相之,岂有 既 乎 既 :完结0 C善战者致人,不 致 于人 致 :达到 0 D夫没者岂 苟然 哉 苟然 :随随便便0 致:招致二、( 33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0 A 以 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百工居肆, 以 成其事0 B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 相 之,岂有既乎 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 之0 C莫 之 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句读 之 不知,惑 之 不解0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 所以 浮没矣 师 者, 所以
5、 传道授业解惑者 也0 之:代词,指 “ 道 ”宾语前置标志,无实意二、( 33分)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0 A通过眇人和没人的例子,作者说明只有见多识广,深入研究才能 “ 致道 ” 。0 B本文中心论点是 “ 道可致而不可求 ” ,并摆出许多事实来进行论证。0 C作者认为 “ 求道 ” 是极好的主观愿望,但若方法不对也难有客观收效。0 D从文末可以看出作者对 “ 杂学而不致于道 ” 和 “ 求道而不务学 ” 的人都持否定态度 。0 苏轼所说的 “ 学 ” :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发展真理。二、( 33分)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达 者告之,虽有 巧譬善导 ,亦无以 过 于 盘 与 烛也 。 ( 4分)0 通晓(道理)的人告诉他,虽然有巧妙的比喻和好的开导,也不过是(以)铜盘和蜡烛(作比的程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