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分析摘 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无论是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发展,还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都不是健康的发展方式。从山东省整体以及具体各市两方面分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同时分析了其出现此种状态的原因,最后找出影响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促进其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UN 比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56-03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发展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是拉动城镇化的最主要
2、助力,而相对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能够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充足的发展市场。因此,研究山东省工业化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山东省整体协调发展状况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新中国建立 60 多年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到今天,城镇人口数量、城市数量与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经济水平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变更、政策变迁之后,依据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截至 2010 年,山东省城镇人口数量为 4 762 万人,相比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城镇数量的 3 432 万人,10 年间山东省城镇人口的绝对数量增加了 1 300 多万人
3、,而农村人口则由 2000 年的 6 566 万人下降到 2010 年的 4 817 万。城乡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城镇化率的发展角度来看,则由 1949 年的 6%增加至 2010 年的49.7%(见图 1) ,达到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与同期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持平1。 从城市结构方面看,截至 2009 年,山东省城市数量为 48 个,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拥有城市数量之首,比广东省城市数(44)多 4 个,比临近的江苏省(39)多 9 个。按照现行城市规模分组,没有 4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00400 万人口的城市为 4 个;10
4、0200 万人口的城市为 17 个,占总数量的 35%;50100 万人口的城市数量为 26 个,占山东省城市总数量的 54%,是构成山东省城市结构的主体;3050 万人口的城市有 1 个;30 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为 0 个。 依据2010 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对城市的划分标准,50 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50100 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100300 万人口的为大城市,3001 000 万人口的为特大城市,1 000 万人口以上的为巨型城市。山东省城市结构呈现出一种中等城市为主体的中间粗,特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不足两头细的局面。同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比较上来看,全国拥有 40
5、0 万以上人口城市的省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共有 12 个,其中广东省拥有两个特大城市,而山东省一直没有形成特大城市,同时没有 30 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050 万人口的小城市只有一座。 (二)工业化发展现状 新中国建立 60 多年来,山东省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地区生产总值(GDP)由 1952 年的 43.8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 39 170 亿,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中占第三位,尤其是 1978 年以后,年均 GDP 增长指数为12.1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 GDP 增长指数。人均 GDP 则由 1952 年的 91 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41 106 元,而 20
6、11 年人均 GDP 为 46 976 元,折合 7 273 美元。三次产业方面,1952 年时,第一产业占到 67.4%,第二产业的比例为 16.6%,第三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例与第二产业持平,仅占到16%,可见,建国初山东省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山东省逐渐完善了省内工业体系,到 1975 年第二产业的比例已经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山东省的主导产业。截至 2010 年,第一产业的比例已经下降到9.2%,第二产业仍以 54.2%的比例居山东省主导地位,而代表经济发展方向的第三产业则占到 36.6%。尤其是代表工业化水平的工业占比到 201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48.2%,因此,研究工业
7、化同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比较具有重大意义。 (三)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由图 1 可以看到,山东省工业化率同城镇化率发展十分不一致,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工业化率。目前通常使用 NU 比国家标准值法来衡量这种发展态势是否合理。NU 比是指劳动力非农化率(即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与城镇化率的比值。一般认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 NU 比为 1.2。如果 NU 比大于 1.2,则表明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反之,如果 NU 比小于 1.2,则表明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建设水平。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演化由于统计年鉴中非农产业人口就是按照城镇人口统计,而城镇化率也是
8、由城镇人口计算所得,所以山东省历年 NU 比数值皆为 1,小于 1.2。从这个角度上说,山东省整体上工业化水平还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水平超前,高于工业化的承载能力,说明山东省的工业化进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想进一步发挥工业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的动力支持的巨大作用,就应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继续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提高工业水平和质量,促进工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山东省各城市协调发展状况差异 由图 2 可知山东省各市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情况。高于 1.2 标准值的城市有济南市和青岛市,其中,济南市 NU 比值为 1.5,青岛市 NU 比值为 1.9,为全省最高值,说明济南市和青岛市的工业化发
9、展走在城镇化发展前面,城镇化程度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威海市 NU 比值等于 1.2 的标准值,说明威海市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协调发展,正好能够发挥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其余各市其 NU 比值皆低于 1.2 的标准值,烟台市 NU 比值为 1.1 略低于标准值,而淄博、济宁、临沂、德州、聊城5 市,NU 值皆为 0.7,是全省最低值,说明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 对山东省各市的 NU 比值分析结合表 1 可以看到,2010 年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为济南市,城镇化率为72.34%,最低为菏泽市的 21.25%;只有济南市和青岛市两大龙头城市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
10、水平,其他城市皆是工业化水平高于城镇化率。将城市按照城镇化水平平均值 41%分为两种,按照工业化水平平均值 55.6%也进行分类,高城镇化、高工业化的城市有:潍坊、威海、烟台、莱芜、东营;高城镇化、低工业化的城市有:济南、青岛、淄博;低城镇化、高工业化的城市有:枣庄、滨州、临沂;低城镇化、低工业化的城市有:日照、泰安、济宁、聊城、德州、菏泽。依据已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初、中期(18201950 年)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 0.997 2,而山东省各市的城镇化同工业化发展之间不是完全为协调发展的状态,因此,可知其各城市的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机制各不相同。 由以上分析可知,济南和
11、青岛两市工业化发展走在城镇化发展前面,城镇化程度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两大城市是山东省龙头城市,经济起步早,工业体系完善、资金充足,产业结构演化已经进入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2010 年,济南市第三产业比重为52.6%,青岛市第三产业比重为 46.4%,是全省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城市。第三产业特点决定了能够吸纳大量人口进入城市,现有的城镇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威海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程度较好,同时属于高工业化、高城镇化城市。由三次产业结构可以看出,2010 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值为 7.9:55.9:36.2,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由于威海市的特殊地理位置,临海
12、且靠近日本与韩国,所以,第二产业方面也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能够吸纳大量人口;第三产业以旅游服务业为主,所以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迁入源主要来自于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属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典范。而东营、莱芜、潍坊、枣庄、滨州、临沂等高工业化的城市,工业化水平高但是仍然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说明这些工业城市的第二产业已经进入到吸纳劳动力水平下滑的阶段,城市中富裕劳动力数量较多,应该尽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最后一种情况是日照、泰安、济宁、聊城、德州、菏泽等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低的城市,农业仍然在三大产业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菏泽市
13、,2010 年第一产业的比例为 21.4%,为全省最高值,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育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生产力,让更多的人口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进入城市。同时,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工业化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三、影响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文化因素,本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使得山东人民特别的“重土”与“恋家” 。因此,山东省的迁移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甚至处于稳步下降的状态,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闲置既不利于工业化的进步也不利于城镇化的提高。 第二是制度因素。户籍制度的束缚与社会保障制度
14、的脆弱,使得农民很难放心地离开土地,走入城市,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完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提高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水平,同时要从制度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各项权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工业化中的巨大作用,也能让其真正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经济条件 工业化通过四种条件促进城镇化发展,即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依次演进、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和鼓励大量人口参与城镇化过程当中3。依据工业化发展规律,产业结构是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轨迹不断转化的,山东省内部各城
15、市由于经济起步不同、发展基础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以及政策制度差异等各方面原因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因此,对城镇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山东省应该针对各市的具体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协调工业化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山东省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一次大机遇,2011 年国家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圈,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 6 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 2 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 15.95 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 6.4 万平方公里。要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核心,打造九大特色工业区,用科学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以及
16、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物流运输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4,并以海洋带动陆地发展。因此,山东各市尤其是枣庄等老牌工业化城市,应该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化质量;而菏泽等工业化水平低的城市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和就业方面的支持。 (二)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和硬件基础设施支持两个方面,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城市文明的进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进步和价值观念的进步。若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则意味着一方面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不能够享受到城镇化过程
17、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不能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底,使得劳动力和资金这两大生产要素严重不足,城市购买力水平不高,通过影响消费市场进而影响到生产与投资。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严重制约了山东省工业化结构层次的提高,阻碍了经济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并且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经济增长乏力、消费不足等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关键原因5。 因此,无论是城镇化已经水平较高的济南、青岛,还是城镇化水平低的西部城市,推广城市文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大力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都是促进工业化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在提高城镇劳动力素质方面,主要是加强全省的职业教育。山东省是教育大省,精英教育十分完善,但是构成劳动力主体的体力劳动者技术
18、素质偏低,所以加强中等职业学院和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质量,让更多掌握专业技术的人口涌入城市,对工业化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山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融资体制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基础建设主要是政府投资,资金的不足导致了基础设施的落后。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可以利用国外银行贷款,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发行建设债券,通过股份制以及证券市场融资;在投资方面,重要的是出台政策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民间资本的汇入,必然会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工业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山东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 2011Z. 2 王延中.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1-10-07 3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1 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5 薛德升,郑莘.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16(5). 责任编辑 李 可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