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摘要:深圳地铁 3 号线购物公园站福田站区间盾构施工需下穿已运行的 1 号线隧道,其中两隧道最小净距为 1.23 米。通过对工程现场条件综合分析及力学模型研究和计算,综合各方论证结果,确定施工方案并进行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为下穿施工中提供全面的技术参数,施工完成后,既有运行线内各项控制指标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对已运行线结构及道床、轨道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盾构隧道;实时监测;控制指标;参数;沉降 中图分类号:U4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1.1 工程背景 深圳地铁 3 号线购物公园站福田站区间右线下穿隧道与正在运营的深圳地铁 1 号线隧
2、道之间的最小净距为 1.46 m,左线最小净距为 1.23 m。区间下穿隧道主要位于全风化花岗岩层和强风化花岗岩层,隧道覆土厚度约为 18m,线路坡度为-5,采用通用型管片,管片外径 6.0m,内径 5.4m,管片厚度 300mm,管片宽度 1.5m,分块数为 6 块(一块封顶块、两块邻接块、三块标准块) 。 1.2 难点及风险分析 1、技术难点 新建地铁与下穿的既有运行线最小净距 1.23 米,盾构掘进对既有运行线影响较大,根据深圳市地铁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暂行) 规定,运营线路轨道竖向变形4mm,两轨道横向高差4mm,水平及水平三角坑高低差4mm10m,轨距+6mm-2
3、mm;控制指标严格,对盾构掘进控制要求高。 2、工程安全方面存在的风险 正在运营的地铁 1 号线因沉降过大影响营运,甚至造成停运的风险,社会责任重大;下穿区域全强风化地层中存在球状风化体的风险;盾构机选型及后配套设备故障导致停机引起的安全风险。 2 施工模型研究及方案确定 2.1 施工模型研究 1、 施工力学行为数值分析力学模型 1)正交段最小净距仅为 1.2m,上洞埋深为 10.6m; 2)综合判定围岩级别为级,夹土体围岩按加固考虑; 3)主要模拟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 1 号线运营线隧道的影响; 4)采用 FLAC3D 进行力学分析。 图 1 力学模型示意图 2、施工力学行为数值分析计算结果
4、1)地表沉降为 7.7mm,既有隧道(1 号线)最大沉降 3.9mm,附加拉应力达到 1.25MPa。 2)上下两洞之间地层的最大主应力值将达到 0.25MPa,下洞(3 号线)最大轴力为 616kN,最大弯矩为 28kN?m,均位于两侧边墙部位。 目标地表与既有 1 号线隧道随施工的下沉情况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图 2 目标面地表随施工沉降情况图 3 既有隧道(1 号线)随施工下沉情况 2.2 控制指标 根据深圳市地铁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 (暂行) 的规定,参照多次专家论证会的论证意见,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 1 号运行线影响的控制指标按三级预警制度进行管理,即,预警
5、值、报警值、控制值三级。预警值取控制值的 50%,报警值取控制值的 80%,结构变形控制指标如下: 表 1 结构变形控制指标(单位:mm) 2.3 施工方案 由于新老两条隧道之间间距较小,提前对其加固可能会破坏原有土体的稳定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加固效果,反而会造成所夹土体变形、沉降,加剧既有一号线运行线隧道的变形。因此,结合地层条件采用严格控制盾构机掘进参数的方法,直接掘进通过既有 1 号线运行线。 左右线各采用 1 台海瑞克盾构机进行下穿地铁既有运行线的施工。盾构通过该区域范围时列车限速(25km/h) 。将进入交汇区前 20m 隧道设为试验段,按控制 1 号线隧道沉降标准的 50%对地面沉
6、降进行控制,以确定合理的盾构掘进参数。进行下穿地铁 1 号线施工时,盾构机采用土压平衡模式,均衡、连续、匀速通过交汇区。施工中在地表布设监测点及在地铁 1 号线隧道内布设自动监测系统反馈的监测数据指导下,结合地质情况,及时调整土仓压力,千斤顶推力等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确保盾构机安全下穿地铁 1 号线既有运行线。 3 关键技术控制 3.1 盾构机改造 在盾构机下穿过程中,为防止盾构机停机及设备故障造成既有运行线沉降,需对盾构机做如下改造: 1、盾构机中盾 12 点位增设径向注浆孔。当盾构机停机时,可用盾构机台车上提前准备好的二次注浆机通过盾构机中盾 12 点位上增设的径向注浆孔向盾体周围注
7、入 Na 基膨润土。 2、在盾构机二号台车膨润土箱处加设高压水泵。在盾构机下穿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盾构机泡沫管堵塞,且短时间内无法疏通时,则立即启动膨润土箱增设的高压泵,通过土仓壁 3 点位、9 点位以上的注入孔向土仓内喷射泡沫剂,防止仓温过高及结泥饼。 3.2 实时监测技术 1、监测范围的确定 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范围是,深圳地铁 1 号线下穿交汇区域两侧各 40m 共 80 米的范围。每 5 米一个断面,共布设 17 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在轨道附近的道床上布设两个沉降监测点,中腰位置布设两个水平位移监测点,隧道拱顶布设一个拱顶沉降监测点,即每个监测断面布设5 个监测点。 为了更直观反映既有
8、运行线结构与道床的变化,处于既有运行线隧道与新建隧道相交位置的 5 个断面的道床边缘管片上增设两个监测点,达到每个断面布设 7 个监测点。各观测点采用连接件配小规格反射棱镜,使用膨胀螺丝及云石胶锚固于监测位置的管片侧壁及道床混凝土中,棱镜反射面指向工作基点,各观测点位的布设见点位布设图。 图 4 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图 5 不同监测点断面布置图 2、自动监测系统特点 为了充分发挥 TCA 智能全站仪的优越性,减少作业人员的工作量,测距时不进行温度和气压的测定,直接得到变形点的三维坐标。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施测,然后对施测结果进行差分处理。自动监测系统原理如下图: 图 6 自动监测系统原理图 TCA
9、全站仪的主要优点包括:无人值守,完全自动;监测精度高;实时处理,可视化显示;可靠性高,运行成本低;变形点增减灵活,成本低廉。 3、自动监测系统的实施 根据施工要求,为满足下穿期间实时监测要求,采用远程自动化实时监测,同时,为满足施工期间及工后一定周期的日常维修安全监测要求,对本工程辅以人工监测的方法。具体监测项目内容和频率如下表。 表 2 监测项目内容和频率一览表 3.3 盾构掘进技术控制 1、施工组织及工序管理 1)施工顺序:根据左右线工期安排,先施工左线隧道,再施工右线隧道。 2)施工范围确定 本次下穿地铁 1 号线既有运行线的施工分为 3 个施工区域,既有 1号线与 3 号线交汇区域为危
10、险区,危险区两侧各 6 米范围为风险区,风险区域两侧各 20 米为预警区。由交汇段里程 ZDK5+477.17 ZDK5+497.25 和 YDK5+476YDK5+496.3,并考虑到盾构机千斤顶行程为0 时,千斤顶底座与盾尾距离 2.8m,与刀盘距离 5.55m,确定为左线在交汇区的施工范围为 1738 环,右线为 1637 环。3 号线盾构掘进至预警区时,1 号线既有运行线开始实行自动化监测。 图 6 施工风险区域划分 3)进度分析 盾构掘进段循环时间计算,依据以往类似工程经验,盾构掘进按60min/每环考虑,管片安装按 40min/每环考虑,每 6m 一次的接水管施工与管片拼装施工平行
11、作业,每 6m 一次的接钢轨施工与盾构掘进施工平行作业,其他出渣、管片运输等影响时间按 20min/每环考虑,则每循环需时间为 2h,每天进度指标为 12 环。 4)盾构掘进施工工序主要包括:轴线控制、管片防水、管片安装、同步注浆、盾尾油脂的压注、泡沫剂的压注及二次注浆等,每道工序均有成熟的程序,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程序进行。 2、盾构掘进参数的确定 1)土压平衡状态下的设定土压力 PkH (k:土压力的侧向系数,视覆土性质和厚度而定,一般在 0.50.7 之间;:土的容重;H:隧道中心埋深)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2)推进出土量控制,理论出土量/4D2L/46.282
12、1.546.4m3/环。考虑岩土的松散系数,盾构掘进时的实际出土体积约为 67.5 m3/环。现场实际计量时,出土量控制可采用掘进 300mm 出渣 1 车来控制。过程中一旦有超量现象,必须对该区段进行处理,包括二次补浆,乃至地面注浆加固等措施。 3)道宽度为 115140mm 的环型空隙。为了尽快填充环形间隙使管片尽早支撑地层,防止地层变形过大而危及 1 号线安全需要进行注浆。同步注浆采用盾尾壁后注浆方式,通过控制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注浆压力控制在 0.25Mpa 左右,每环注浆量 6.5m3 左右)来确定注浆时间。具体注浆参数需通过试验段地面沉降情况进行确定。注浆配合比采用如下设定,在施
13、工中可适当调整。 表 3 同步注浆配合比 3.4 沉降观测结果 在左线盾构机下穿施工完毕后,1 号线既有运行线的上行线结构监测点最大沉降稳定在-6.5mm,下行线结构监测点最大沉降-5.0mm,轨床最大沉降-4.4mm(下行线) ,轨床差最大为 0.66mm(上行线) 。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控制值范围内。 在右线盾构机下穿施工完毕后,1 号线既有运行线的上行线结构监测点最大沉降稳定在-13.6mm,下行线结构监测点最大沉降-11.05mm,轨床最大沉降-11.55mm(下行线) ,轨床差最大为 2.05mm(上行线) 。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控制值范围内。 4 结论 1、下穿施工完成后,既有运行线内各项
14、控制指标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对既有运行线结构及道床、轨道产生不利影响。 2、在右线盾构下穿 1 号线既有运行线过程中,1 号线地铁列车未进行任何限速及其他控制措施,下穿施工未对列车营运造成不利影响。 3、此次下穿组织模式已被深圳市政府当做典范成功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国. 深圳地铁盾构隧道技术研究与实践M. 人交通出版社, 2011. 2马福东, 石伟强. 复杂条件下结构穿越既有线设计与施工技术J.现代轨道交通, 2008(3). 3科峰.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简介J. 人民珠江, 2003(5). 4何焕雄. 盾构法施工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J. 建筑技术开发, 2004(4). 5邵华, 张子新. 盾构近距离穿越施工对已运营隧道的扰动影响分析J. 岩土力学, 2004, 25(增刊 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