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摘 要】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低碳经济已被赋予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任,而碳金融作为承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备受瞩目。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指明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继而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现有碳市场三方面提出了中国如何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碳市场;对策建议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
2、 14000 亿元人民币,到 2020 年将达到220000 亿元人民币,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市场。目前,中国的碳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作为全球碳交易主要的供给方却处于碳金融产业链的末端。未来,中国应提高对碳金融价值的认识,将碳金融体系的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管理碳金融交易,以有力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相关行业对碳金融的投入与创新,全方位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态势 从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主导的
3、国际碳交易市场体系。这个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结构并不均衡,欧盟国家在碳排放交易额和交易数量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它们主导了市场需求,把持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碳市场中仅扮演碳排放指标供应方的角色,它们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为 CDM 初级市场提供碳排放标的,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近年来,国际间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市场呈现逐步融合的态势,自从 2005 年欧盟为 EUA 和京都议定书下的 CDM 项目产生的 CER 指标及 JI 项目下的 ERU 指标建立了链接关系,扫清了不同减排指标在欧盟交易体系内交易的制度障碍以后,国际间区
4、域性碳交易市场的融合极为迅速。 目前,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并不活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以往我国的 CDM 项目业主往往直接与国际碳基金、国际投资银行等境外买方进行碳交易谈判。境外买方凭借其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专业能力,掌握了碳资产的定价优势,主导了 CER 交易;而我国诸多 CER 项目参与方由于缺乏专业能力和交易经验,对碳市场的交易动态不掌握,承担了较大的开发与交易风险,在合作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十二五”规划刚要的引领下,为更好地完成建成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我国应把握好当前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态势,找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突破口,建立起国家、金融机构和行业内部协调配合的碳金融市场,提升我国
5、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二、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应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认清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紧迫性,尽快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 (1)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碳金融市场发展。我国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构建一整套包含资格审查制度、运行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碳金融市场法规制度,通过构建一套整体覆盖的碳金融法律法规,有效约束碳金融市场的每一环节,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各方利益,确保我国碳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以积极的政策扶持鼓励碳金融市场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
6、,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身低碳经济行列中。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碳金融发展项目,适当减免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税赋,提高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努力为碳金融市场参与方打通资金流动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畅通国内外资本进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通道。 2.金融机构应作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力军。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政府主要起引领作用,金融机构却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作为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方,金融机构应在金融创新、中介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 (1)提升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学习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经验,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加大对开发新能源、研发环保技术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建设等企
7、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以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发电为标的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努力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额二级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同时,大胆创新碳基金、碳证券、碳保险等衍生品,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产业体系。 (2)开展专业碳金融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广泛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辅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比如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为他们提供包括项目评估、项目管理、政策咨询等在内的顾问和咨询服务等等。 (3)打造专业的碳金融人才队伍。金融机构应通过组建专业碳金融业务团队,引进国外的优秀碳金融人才和先进管理技术,逐步建立自
8、身的碳金融服务研发力量。并辅以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顾问等方式加强碳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碳金融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 3.现有中小碳金融市场应做大做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型碳金融交易市场,现有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存在机制不健全、产品单一、影响力低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做大做强现有碳金融市场,早日形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碳金融交易平台。 (1)构建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平台。中国早先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 年武汉、杭州和昆明等几家碳排放交易所也相继成立,大连、贵州、河北、山西的交易所也在筹备中。目前,有关机构应尝试整合国
9、内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平台和现有碳金融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碳排放权集中交易平台,实现降低成本、增强效率、提升影响的目的。 (2)构建有创新活力的碳金融市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自身科研团队要善于捕捉碳金融市场的新商机,创造性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加快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除了最基本的排放权远期和期货交易外,积极探索应收碳排放权货币化、碳排放权融资担保、碳排放权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以满足碳金融市场参与者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 (3)加强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碳金融业务既涉及传统金融的市场交易、国际贸易等方面内容,又涉及许多碳专业技术内容,面临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这需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
10、验,组建专门针对低碳产业的金融研发力量,加强碳金融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的碳金融研发管理团队。 参 考 文 献 1郇志坚,梁艳.中国碳市场发展及其定价策略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1(3):143151 2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1821 3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0):1925 4张泽文.碳金融市场发展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河北金融.2011(1):3134 5于同申等.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及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0(2):9094 6沈金菊.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J.企业导报.2010(11) 7潘小军.低碳经济浪潮下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J.软科学. 2011(7):1620 8陈柳钦.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的杠杆J.西南金融.2010(9): 232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