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思电影过度营销现象营销在整个电影的流程中很重要,但是它一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部分还是电影制作水准。现在很多电影过度营销,造成电影观众观看之后的反弹,对电影行业有一定的伤害。好产品如果无人知晓,自然没有票房。但是如果一个低劣水准的电影,人尽皆知,也是一个极其不光彩的事情,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 过度营销就是夸大本身的商业价值,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就产生了危机。在消费行为逐渐理智的今天,过度营销应该“刹一刹车” 。不可否认,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模式,已经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电影的营销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决策者本人的素质、习惯,所以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过度营销中。事
2、实上,大多数情况的过度营销都是由于制片方决策者“头脑发热”造成的。 什么是电影的过度营销 过度营销就是指电影为了完成票房目标,采用正常或者不正常的手段,使观众的消费超出它们的购买欲望,或者购买没有欣赏价值的电影。简而言之就是电影制片方将营销活动与整体运营过程割裂开来,只有营销而没有其他,片面依赖、夸大营销的作用,试图以营销为手段解决电影的所有问题。 回顾国产影片的营销历史,2004 年,一部英雄让影视行业感受到了“营销”的魅力,创新性地将营销观念导入电影产业和整合性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法,堪称国产影片营销的经典案例,接下来十面埋伏 、2046 、 功夫 、 天下无贼等影片的比拼更是让营销迅速升值。
3、 对外号称投入 1 亿元宣传费用的电影无极 ,初期的营销经过陈凯歌和陈红、韩三平等人不断地“老王卖瓜” 、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漏出零星消息,足以媲美英雄 。从营销执行角度来说, 无极做得不错,甚至说新闻营销方面他们做到了赶超英雄的地步,但大家都忽略了产品本身的众多致命硬伤使得营销执行力越强,品牌的价值受到的损害就越大。当越来越多观众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之后,难免产生抵触甚至反感。 无极最初阶段的宣传是可圈可点的,但到后期歇斯底里式的叫卖绝对是“走火入魔”了。 太阳照常升起上映前,制片方对姜文的个人品牌信心十足,遗憾的是制片方没分析清楚,姜文导演的作品确实口碑不赖,但姜文个人品牌的号召力远远没到张艺谋
4、、冯小刚的程度,而且如今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以 80 后的年轻观众为主,但太阳照常升起的宣传重点定位在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迷身上。 宣传定位失手, 太阳照常升起忽视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缺乏自省精神,观众热议看不懂时,宣传方没能及时引导电影受众的感知能力,放在当时炒作环境中看,姜文经过苦心经营才打造出了自认为将会轰动中国电影界、乃至全球电影界的作品,到头来却忽视了一部影片最为重要的东西:观众。 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似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的营销上,却忽略了营销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产品。我们可以感觉到电影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可谓处处“埋伏” ,选择的新闻点统统与电影本身没有直接关系,明星选秀、国际
5、导演的招牌、作古的明星、进军国际市场、神秘歌手现身、聘请国外歌星演唱片尾曲统统都可以成为每个营销环节中,可以轻松调动的炒作素材,而这些元素又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影片对人们的吸引但事后看来,这些噱头都无益于影片的质量,只不过是增加人们关注电影的谈资而已。从这个层面看十面埋伏就是一锤子买卖,损害了张艺谋的口碑和品牌,也让观众开始理智起来,对这种所谓的“电影营销”保持警惕 和冯小刚以往的影片比较, 1942是一部好片子,艺术片的风格路线,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但营销过度带来的观众反叛情绪,轻易阻断了1942的票房节节高升之路。 1942宣传方左右影片评论导向,好的评论“满天飞” ,负面评论“无影踪” ,
6、令观众有被欺骗之感。 溢美之词,多则无益。主创人员作为影片的“新闻发言人” ,包括冯导自己微博大赞影片,以及公开场合发表激昂的“护短”宣言,令人失望,以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票房大受影响。 低调、平稳且自信的声音 能够被听见 经济学家茅于轼谈到过度营销时候,曾经痛心疾首地呼吁:“当我们看到很多企业,还在靠过度营销甚至是虚假营销来赚钱之时,只能说,他们缺的不仅是境界,更是能力。 ” 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挤的世界:拥挤的货架、拥挤的城市街道、拥挤的电视广播以及拥挤的屏幕空间,此起彼伏上映的新电影一个新上映的电影要想引人注目越发艰难, “自吹自擂”策略好像很诱人。但是在这样嘈杂的声响中,反而是低调
7、、平稳且自信的声音能够被听见,更重要的是被倾听。 从医学角度来讲,人体体温不超过 37 度就属于正常,超过之后,就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属于不健康状态。那么,电影营销也是适度营销,距离产生美比如,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电影和网络文学联姻的又一案例,改编自 80 后青春文学作家辛夷坞的同名网络小说。原著小说连续畅销七年,总销量突破 300 万册,理应为电影积淀足够的期待和口碑基础。成功调动了数量众多的参与者,在谈及对影片票房时,赵薇回答:“我的影迷说了,我负责电影,他们负责票房。 ”而实情是,负责票房的远不止是她的影迷,还有大批早已被裹挟进“青春体验”的网络受众。 电影营销不应操之过急,
8、拔苗助长,否则欲速不达。 失恋 33 天没有报纸、电视台、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大幅版面,也能赢得电影院院线和观众票房。 失恋 33 天是一部地道的小成本片子:剧本是豆瓣上的连载小说,演员是非一线明星,导演擅长拍摄连续剧,档期还选择在大片围攻的 2011 年 11 月中旬,似乎所有因素都不利于票房保证。片方的最初预期票房是 2500 万至 3000 万, 失恋 33 天社会化营销的成功,占尽天时、地利(7 个票仓城市的本地化视频制作)和人和(网友自发参与和传播) ,使它成为了 2011 年末最大的电影黑马,最终票房突破 3 亿。北京遇上西雅图在 2012 年底的营销十分低调,大众媒体上能查到的相关新闻,一是电影更名,二是借着世界末日话题拍的一个小短片。原来在去年上海电影节期间亮相时,电影的原名叫做美丽有缘 ,后来在百度贴吧发起了更名征集活动,才改为了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几乎提炼影片卖点的名字。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口碑几乎一片赞好,豆瓣网上,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观众评分高达 7.7 分,高出了当时市场上正在上映的所有电影,也高于以往票房过亿的国产爱情片评分,早期观众自发的好评和观后感分享,剧照+电影台词+观后心得,在社交媒体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可见,并不是营销手段用得越多、越大,就一定能对电影的票房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适度的营销才是最好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