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贵州省城镇化进程【摘要】 城镇化动力: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和农村工业化所形成的原始动力,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拉力,国家政策导向的主导力。贵州铜仁地区城镇化战略:以地脉、文脉为基本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功能,发挥中心积聚效应;工业发展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城镇建设规划有机融合,使产业园区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良性联动;引伸区域产业转移,提升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区域城镇化内生动力。通过三个相互融合战略产生合力,达到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贵州省铜仁地区城镇化的目的。 【关键词】 城镇化 铜仁地区 县域经济发展 一、城市化、城镇化内涵 1、城市化辨析 城市化,经济理论从经济与城
2、市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过程;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农村向城市转化的现象;人口学理论观察城市人口的增加变化情况,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例提高,城市人口分布及其总体规模变动,分析产生变化的经济、社会原因及后果;人类学理论剖析城市化人类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地理学理论认为城市化是地域演化的空间过程,这种演化过程包括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城市地域向外扩张和城市地域不断演化,这种地域空间演化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 2、城市化内涵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五项内涵和两个层面表征,五个内涵: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
3、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要素积聚方式转变和创新。两个表征:物化、实体性表征,即人口地域积聚和城市化景观的地域推进;精神性制度表征,即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演进形态,农村城镇化带动农村非农化,促进农村工业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又推动农村城市化,既而延展城市城市化。城镇化既是城市化的初期形态,又与城市化并行不悖。 3、城镇化动力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分析,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三个方面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 ,三大贡献是农村城镇
4、化发展的初始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通过比较利益原则、最低临界值原则、循环累积因果原则和工业经济集聚原则,使工业化对小城镇建设具有“发动机”的作用;第三产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制度变迁的促进,过去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实行自上而下的城镇化,现在市场经济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制度。可见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三种力量,一是小城镇内部发展产生的推力,二是小城镇发展扩散推动周边经济兴起,进而刺激小城镇发展所产生的拉力,三是国家政策导向,是一个引导力,甚至是主导力。 二、城镇化误区 我国城镇化道路践行 50 年,由于“二元结构”城镇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存在误区:一是
5、城镇化内涵理解混淆,导致城市、城镇功能定位模糊,城镇功能与文脉、地脉不能紧密结合,产业特色没有显现;盲目城镇规划,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夸张,规划区、开发区做大,城镇规划面积扩张大于“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形成“有城无市”畸形发展。土地负财政政府以征地权负债造就物理外观的面子工程导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扭曲膨胀。二是城镇规模化效益低,乡镇工业集聚能量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三低”导致城镇辐射带动力更低。三是农村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镇纵横向产业联系疏松,导致乡镇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信息、资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吸纳人口再就业能力有限。四是户籍管理、土地制度、城镇基本社会保障与农村人
6、口流动脱节,导致在旧“二元结构”基础上形成了新“二元结构” ,产生恶性循环。五是城镇规划缺乏科学前瞻性,建设管理混乱,导致贪大求洋、贪大求全,只重视招商引资上大项目,忽视基础服务产业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乡村城镇化理念,规避上述“误区” ,避免造成历史发展性过错。 三、铜仁地区城镇化区情解析 1、自然基础 铜仁地区地处黔中丘原山原山地东北边缘斜坡向四川盆地及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是武陵山主脉、核心区域。武陵山脉以西为乌江流域喀斯特低山山原峡谷,海拔一般 8001000 米,山高谷深,在河谷低地、河谷坝子、平缓山原之间散布县、镇、乡、村
7、的聚居。东部为砂页岩、变质岩深中切割低中山,海拔 600900 米,土层肥厚,河谷坝子多,其间为东四县所在,中部是武陵山脉分水岭高中山及中山,为变质岩山地,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较好的梵净山自然生态保护区。 2、经济概况 铜仁地区过去定位是“老、少、边、穷”落后地区,现在也属“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是全国十八片贫困区之一。全区面积 1、8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 415 万人,辖 8 个县(其中 4 个民族自治县) 、1 个市、1个特区,95 个乡(其中民族乡 56 个) 、69 个镇、5 个街道,2595 个行政村,100 个社区。 “十一五”期间,铜仁地委、行署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历史
8、机遇,在 2010 年完成全区生产总值 282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12.7%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10 年全区城镇人口达到120.8 万人,年均增加城镇人口 5.2 万人,全区城镇建设面积达 89.91 平方千米,城镇化水平排序在贵州省末位。 3、目标体系 铜仁地区围绕“增比、进位、突破”的总要求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在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科学分析区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要在“十二五”期末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 25.98%提高到 40%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年均要增长约 1.2 个百分点。这对于工业严重短腿,城镇化水平滞后的铜仁地区来说,要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是个
9、不小的挑战。 铜仁城镇化目前问题可以界定为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城乡体制障碍依然固结存在;乡镇企业或未成型、或分散,集聚效益低。乡村城镇化是一个在市场机制下自然的历史进程,只有在市场规律指导下,走一条产业化为主动力的城镇化道路,只有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并行不悖,才是城镇化发展的最佳捷径,只有坚持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并行不悖。遏止“冒进式”城镇化,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道路,走一条突出特色推进城镇化,积极探索山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路,走一条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贵州省铜仁地区城镇化进程之路。 四、铜仁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举措 1、城镇
10、化模式 现代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可分为以下类型:“以工兴镇、以三高兴镇(以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为支撑,以优质、高产、高效及创汇农产品奠定经济基础,促进小城镇发展) 、以名、优、特地方产品兴镇、以旅游开发兴镇、以交通枢纽地缘商贸兴镇”等等,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由积聚到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使城镇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聚合为全新的经济地域单元,实现乡村城镇化。 2、战略举措 根据产业积聚和城市经济理论既借鉴又创新地对铜仁地区城镇化进程战略举措进行尝试性阐述。 (1)以中、小城市积极发展为基本格局框架,以地脉、文脉为基本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功能,发挥中心积聚效应。
11、首先明确城市空间与规模定位、城市产业定位、城市功能与性质定位、城市特色与形象定位、城市发展愿景与目标定位。 目前铜仁地级市城镇化目标:建成贵州省东北部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区域性大城市,全国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化旅游城市以及重要的国家级营养健康养生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及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武陵山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市。江口县城镇化目标:“一城四区”规划了桃映工业园区、凯德工业园区、德旺石材加工集聚区、苗匡旅游产品集聚区等 4 个工业区,通过“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一业(旅游业)带三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园林化)强化城镇化发展体系。玉屏县城镇化目标:中国
12、箫笛名城、新型工业重镇、黔东经济发展极。德江县城镇化目标:黔东北交通枢纽城市和现代物流中心。印江县城镇化目标:“一带两区”工业核心区,即特色食品工业集聚区、建材工业集聚区、东北部工业集聚带。沿河县城镇化目标:能源大县、生态大县、旅游大县, “两区一带”战略布局,黔东北乌江物流港口门户城市。石阡县城镇化目标:以“古城风貌独特、现代气息浓郁”为建设目标,中国夜郎古城、中国武陵山温泉度假中心城市,工业强县、城镇兴县、强农稳县、旅游活县、开放带动”五大战略,跨越式带动发展城镇化。思南县城镇化目标:贵州最大的水陆联运港、历史文化名镇、名街,建成独树一帜、彰显特色、优秀山水旅游城市。万山特区城镇化目标:构
13、建“一区(撤地建市后的万山区)二城(万山工业城、谢桥新城) ”的城镇体系。 铜仁地区城市化系统,是在山地为自然地形特征基础上发展乡村城镇化和中小城市城市化,它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区域有异,缺乏经济发展原始驱动力,也没有中部和东北平原地区的地势开阔之地利,能形成畅通无阻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达到城市化进程的通达。所以只有因地制宜以区域发展之地脉、文脉为城市之特色品牌,强化工业发展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带的构建来拓展城镇化。 (2)工业发展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城镇建设规划有机融合,使产业园区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良性联动。铜仁地区招商引资,盘活了十四个产业园区:印江县工业园区、大兴科技工业园区、
14、碧江区工业园区、松桃县工业园区、思南县工业园区、江口特色产业园区、沿河县工业园区、玉屏县工业园区、碧江区灯塔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舞阳河工业园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德江县工业园区、印江浙商工业科技园、飞凤山科技产业园。但产业工业园区框架结构只是成为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座座孤岛,没有规划完善成为铜仁地区实现乡村城镇化的连接强劲的纽带,我们必须搞好关联规划的发展思路和重大项目的衔接,根据“地区发展主基调和主战略的基本要求,搞好重要规划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要有战略眼光和发展规划的前瞻性” ,以“低碳”环保工业为主体,以高新生态农业为主导,以乡村城镇化为发展契机,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就地城镇化率
15、。 (3)引伸区域产业转移,提升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区域城镇化内生动力。国发 2 号文件针对贵州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我们采用“雁行模式” ,因为它基本揭示了产业国际转移和区域工业梯度转移的内在机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特定生命产业周期由五个阶段构成,由进口、出口替代、出口增长、成熟和反进口等。我们通过解析、模仿、创造,逐渐对先进技术予以消化、吸收、推广,建立起自主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体系,由此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通过县域经济经济实力的提升,助推区域城镇化,反之,通过优质城镇化又吸引产业转移,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互动。 【参考文献】 1 郭振、陈柳钦: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刘荣增、范炳良等:产业?城市?区域 关联与机理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晓阳:构建贵州工业化城镇化的联动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 5 黄寰: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