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分封的国家:鲁、齐、燕、卫、宋、晋3、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商代后裔)其中,同姓贵族(即姬姓)是分封的主体,形成“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4、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从天子作战;向天子朝贡; 定期朝见天子;5、分封的作用:积极:分封制使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但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
2、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秩序,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2、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最大特点。 (嫡长子3、形成的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使分封制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一)背景:(秦的统一)21、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灭六国的顺序:韩、赵、燕、卫
3、、楚、齐2、统一六国的条件:根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强大,最有实力实现统一秦王本人具有的雄才大略、3、统一后的活动: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江西南夷地区纳入版图之中(二)确立:1、皇帝制度:“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位继承制和皇权至高无上。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群臣奏事,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武事” ,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4、秦朝已建立起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三个官职中,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到御史大夫的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长设,由皇帝自掌兵权。三者处于“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九卿:秦朝中央政府在三公之下还设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他们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3、郡县制:特点: “郡”是指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郡尉、 (道: 少数民族) 、乡、里三级,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3A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郡”是中央垂直管理的地方形式;而在分封
5、制下,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B 官吏来源: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在分封制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继承。C 作用上: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而分封制则容易出现分裂割据的现象,导致分裂。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公元前 213 年至公元前 212 年,先后发生了“焚书” 、 “坑儒“事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对时政展开批评;制定“挟书律” ,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每组的酷刑。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皇帝制度:1、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帝为核心2
6、、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3、表现: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以人的意志。(“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4、理念及基本原则: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基本原则: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没有变。(二)君权与相权(宰相制度)的演变:1、过程:秦朝:在中央社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仍然有很大的权力。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 建立“中朝”制度。4东汉:设尚书台
7、(中台)地位逐渐重要。唐代: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是宰相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6)北宋:设置中书门下,为了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2、趋势: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三)监察体制:1、概况: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有监御史。汉武帝时:在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在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
8、,如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2、评价: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步健全,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历代监察机构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消极:因专制制度本质所决定,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处于独尊地位的皇权,却没有能力干预。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四)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1、世官制:指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官位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即位后,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
9、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察举制,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与两汉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性。5察举制也有弊端,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实际上这种选官制也仅限于社会上层。4、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1905 年废除)积极: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 内容仅限于儒学经义。 选拔的官吏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10、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最后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五)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1、概况:秦汉:由最初的郡县两极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唐朝: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元朝:行省、路、府、州、县五级。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府、县三级。(6)清朝:省、道、府、县四级。2、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是中书省)行省的划分:十个行省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青海等行省的职权范围: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军政要务则需要呈报枢密院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
11、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六)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造成皇帝政务繁多。2、形成和发展: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评价: 性质:内
12、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后来,皇帝担心内阁演化为事实上的丞相,威胁皇权,于是由司礼监的太监加以牵制,因此又存在宦官专权的隐患。(二)清朝军机处:1、最初目的: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2、特点: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具有封闭型的特征;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三)
13、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及影响:1、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表现:明朝废除宰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推7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影响:积极: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组织兴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等。消极:皇权专制容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所有这一切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此,
14、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四)边疆政策:1、目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其地位和职权与六部相同,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 (元代形成改土归流,明代开始出现“改土归流”的做法,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的施行“改土归流”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独揽全国的一
15、切政治、军事、司法等大权,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两汉时期,汉武帝不仅启用布衣为相,而且创立“中朝” “外朝”制度,削弱丞相的权力。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唐朝时将相权分割,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的一独揽大权。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立内阁,君主专制权力大为增强。(6)清朝康熙帝设南书房以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雍正帝增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82、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
16、强。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体现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背景: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二)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1840-1842 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首先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
17、60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1883-1885 年,中法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4、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5、1900-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与 11 国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危害(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1、 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他们的烧杀抢掠使数以百
18、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2、 他们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的毁坏中华文明遗产;3、 在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4、 在经济上,疯狂的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总之,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9(四)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19 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激烈。直接原因:日本强
19、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 ,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2、概况: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1895 年,沙俄借口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给予俄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 1897 年,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德国出兵抢占胶州湾。 1897 年,俄国强占旅顺考核大连湾 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列强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刺激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进一步高涨。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
20、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3、义和团反帝运动:背景:19 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义和团运动爆发。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它带有局限性,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并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清政府
21、对义和团的态度:镇压招抚镇压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10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6)意义: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二)爱国官兵的抗争1、左宗棠收复新疆: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新疆面临危机。经过: 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 1878 年,收复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1880 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被
22、谴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 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 ,收回伊犁。 1884 年,在新疆设立行省。2、黄海海战:概况: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受伤,刘步蟾代为指挥,英勇奋战,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牺牲。结果: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 ,终致全军覆没。(三)影响: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三、伟大的抗日战争(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侵华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其既定国策。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困境。中国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2、侵华事件:1931 年 9 月 18 日,占领东北。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件,开始全面侵华。1937 年 8 月 13 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11 月,上海失守后,进攻南京。1937 年 12 月 13 日,制造南京大屠杀,南京沦陷。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