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1.69KB ,
资源ID:1444329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4443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典美学复习题目.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典美学复习题目.docx

1、 一、分析题:简析下列命题的美学意义(2 道 16 分)1、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周易70 关于易经是一部怎么的书的答案。 易经的学问是“ 开物成务“,即开启人物的智慧,成就事业。“冒天下之道“,掌握宇宙万物一切最高的道理、原则。这反映了易经是揭示事物的真相,确定事物的方法,根源在于自然。2、文质彬彬孔子104 文质彬彬:内容与形式,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是中国古代中庸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是孔子的审美准则和标准。文质彬彬反映了孔子对人类文化

2、艺术和实践行为在内容与形式、内在和外在方面高度和谐统一的追求,后来它们逐渐发展中国美学批评的一种理想标准。3、 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53 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自然本色是天下最美的东西。这一命题确立了中国美学崇尚自然的美学传统。出自庄子的“天道篇“美在自然本性。庄子学派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美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并希望人通过对自然美的感悟去认识这个世界的审美精神-万物各有其美。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认为庄子具有多元化的审美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宝贵的古代民主精神在审美领域中的体现。4、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123 人的感情应该得到适当的表达,但又不能过度。反映了孔子的中庸美学思想。

3、在内在情感的表现方面,特别强调“节制“。孔子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原则里意识到了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而不应该是无节制的、动物性的情感。这个基本的思想使得中国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保持着一种理性的人道的控制性质,极少堕入卑下粗野的情欲发泄或神秘、狂热的情绪冲动。5、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42 不如相忘于浑沌,各得之为乐,这是不同于孔子的自由主义思想,摆脱俗世牵绊和人为限制,肯定自由理念的绝对性。也是通过互相对立的两个属性之一来表达统一整体,肯定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庄子在这里以鱼例比,精辟表述了“道“ 通其变的观点。“相忘于江湖“不是说曾经

4、相识的彼此因为感情或其它因素而断绝联系。而是指两个不包含爱或恨等感情色彩的陌生人。这句话里的“忘“,是中国古人表达关于阴阳、矛盾时的一种惯用手法。6、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孔子121 肯定了社会美,认为社会美就是社会和谐。“和“ 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 。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和为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在内在情感的表现方面,特别强调“节制“ (二)在艺术形式

5、的运用方面,要求把艺术中各种对立的因素恰当地统一起来,反对片面地突出和发展其中任何一方。总之,“和“包含着中国美学对艺术创造和欣赏的辩证的深刻的理解。7、 文明以止,人文也周易51 人按高低贵贱分为等级,人的行为应遵守礼仪要求,这就是人文。这一命题第一次把人文与天文即自然之文明确地区分了出来。所谓天文,指天地间刚柔相推,你来我往,万物不断变化生长。在周易的观念中,整个大自然是一个处在永恒和谐的运动中的世界,从而也是一个美的世界。人文由“文之明“和“文之止“ 两层含义: 文之明指文章灿然明亮;文之止:“止“就是停止,即不要越位,不能僭越用以区分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的界限。所谓人文,指的是社会生活中

6、与等级的差别不可分的各种美的装饰,它不同于天然发生的“天文“,即不同于自然的美。 周易对“人文“的理解虽然相当狭窄的,但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的对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界中的美所作的区分,这对于后世美学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8、 兴观群怨孔子48 这是孔子的诗教观,肯定诗的美学作用。孔子分析了艺术所具有的社会作用。即所谓“兴“、“观“、“群“、“怨“说。孔安国注: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志意。孔子“兴“的特点:第一,重视启发诱导式教育。第二,重视道德自觉。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如诗经 。孔子的诗“可以观“的思想,使中国美学注重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把艺术看作是一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心

7、理状态的表现,重视艺术与社会精神心理的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我们认为:(1)孔子所谓“群“首先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充分肯定,认为一切伦理道德价值都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的。(2)孔子所说的“群“是同他所说的“仁“ 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真正的“群“应当建立在人们的互爱互助的基础之上。诗可以“群“ 的原因: 首先,孔子认为,诗具有启蒙作用。 其次,诗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孔子向世人表明,艺术是一种交际的手段,也是求取进步的手段,换言之,是人类向前进到完善的手段。孔安国注:怨,刺上政也。合理的“怨“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对违反仁道者的“怨“ 。

8、第二种,对不良政治的“怨“。第三种,君子在仁道无由得行,遭到挫折和打击时所发的“怨“。 “兴“、“群“、“观“、“怨“间的联系:“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的总体概括,而不是同“观“、“群“、“怨“ 并列的诗的四种作用之一。“怨“和“群“更是密切地联系着的。“怨“不是要离开群体,而正是要消除使个体和群体不能和谐一致的痛苦。大体说来,“兴“和“怨“侧重于个体心理感触抒发的功能,“观“ 和“群“ 侧重于通由感染陶冶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97 反映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各个年龄阶段和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从教育的角度说,只有给予良好的音乐教

9、育,人才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就人的整体生活品质而言,高尚而美好的生活环境不能缺少音乐。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儒家认为,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三种载体与手段,必须恰当利用。因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进一步,则可以归结为审美教育思想。10 、 “成于乐“与“ 游于艺“孔子94“成于乐“和“ 游于艺“的思想说明孔子认为,美好的人生应该是一种艺术化生存。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充分肯定了美和艺术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存在的完满实现

10、中的价值。“成于乐“反映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各个年龄阶段和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从教育的角度说,只有给予良好的音乐教育,人才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就人的整体生活品质而言,高尚而美好的生活环境不能缺少音乐。孔子认为,对技能的熟练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与“成于乐“ 相比,孔子提出的“游于艺“则是要求熟练掌握各种自然规律来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认为只有在这种掌握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感。 11 、 “文心“与“ 雕龙“文心雕龙3“文心“主要指艺术家的审美思维, “心“人所共有, “文心“ 是文章的、更是作者的。“心“指情感、精神意志和灵慧而言,既是作家文美之所生

11、所在,也是无数受众被文美感化、塑造的心灵,凸显了从事著述的价值、社会意义,也即作家以情志和思维创造实现的永恒生命价值。“文心“有作家的个性,美的追求会不断在精神层面发展和有所创获,因此造艺的取向不一,境域也会不断拓展、提升和丰富、深化。美在“文心“ 既可免除“美偏于外在形式“的误解,也表明美的追求与创造丰富多样和永无止境。 “雕龙“主要指艺术形式的创造,“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同时也反映了中庸美学,既肯定创作中美在“文心“,也强调了外在形式的重要性。二、简答题(2 道 14 分)1、简述刘勰“神与物游“的美学内涵。文心雕龙103“神与物游“作为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有三层意思:

12、第一层,“ 游“是流动、变化,但同时也是“游戏“,自由的游戏。第二层,“游“受“物“ 的牵引,“物“ 一旦成为“心中之物“,就有“物“的性格与运动的轨迹,这样“神“就必须这样或那样依照 “物“的规定去“ 游“。第三层,“游“是一种交流。“神“深入“物“,“物“也深入 “神“,两者互相引动。神思比想象更加突出了艺术与审美思维的变化多端、流动不居和神秘莫测的特点。在“虚静“ 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经验阅历的积累下“神与物游“得以展开。2、简述庄子的艺术精神。总的可归纳为两条:1、艺术是高度的自由。它的起落、长短、阴阳,变化多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2、艺术应该是充满活力、健康向上而又完全合于自然的

13、。优秀的艺术作品深宏高远,生机昂然,丰满空灵,因循自然。地位:第一、儒家美学强调审美和艺术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十分重视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但是,儒家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缺乏充分认识,在不少情况下甚至企图否定和取消这种特征。道家美学从来不讲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但它对于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的特征却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到了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消除了各种外在强制的自由活动,一种超越了私利的非功利活动。道家美学经常成为冲破儒家各种片面狭隘的功利论的有力武器。第二、儒家在审美趣味和艺术创造上强调法度,强调人工的美。在这方面,儒家自有其优越之处。因为审美和艺术

14、创造活动的确有它的合规律性,需要后天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而非主观任意所能达到。但是,儒家对法度的强调,在不少情况下又成了限制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清规戒律,变成了僵死的东西。而道家美学强烈主张“无法之法“,推祟天才,提倡自然无为,成为艺术革新和个性解放的先声。第三、后世一切有关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识,绝大部分得自道家美学。道家美学所包含的那些批判的因素,追求独创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良好的影响。比较而言,儒家美学是一种同政治伦理学结合在一起的美学,大半是政治伦理学,小半是美学。而道家美学则是比较纯粹的美学。3、简述庄子关于美的层次理论。庄子一、美在自然本性庄子学派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美存在

15、于天地自然之中,并希望人通过对自然美的感悟去认识这个世界的审美精神-万物各有其美。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认为庄子具有多元化的审美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宝贵的古代民主精神在审美领域中的体现。二、美在自由“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对游的描述,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玄虚的无稽之谈,实际上恰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素朴而深刻地抓住了美之为美的实质,看到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是人的自由的实现。这是庄子美学的实质和核心,是我们了解庄子美学的关键所在。三、美在于真“功成之美,无一其迹“与“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美学意义:首先,它表明功业与成就之圆满美好,没有一成不变的轨迹、方式。

16、其次,它表明庄子认为美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不是别的,而是人或事物的自然本性。再次,庄子也向人宣示,真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四、美在无限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和阅历、教养等条件的限制,人总是表现出某种局限性,所以,人需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审美境界达到更大的广度和高度。 五、丑中之美六、美的相对性庄子学派对美丑的相对性的看法,不是对美与艺术的否定,而是立足于以个体人格和生命的自由为最高的美这一观点之上,要求人们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不应损害人的自由发展。七、美的最高境界-身与物化庄子学派把审美当作物我一体的境界,也就是说庄子学派不只是从物的属性上去寻找美,而是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去寻找美

17、,把美看作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一种令人忘怀一切的特定情境。这一思想是后来“意境“说的本源。4、 庄子为什么要大量使用 “重言“、“卮言“和“寓言“ ?庄子105 这种语言特色的形成源于它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它愤世嫉俗的思想倾向。庄重之言,主要指的是引用前辈圣哲的言论。“卮言“指汪洋恣肆而又适合于客观法则的自然之言。寄寓之言,或描述虚构故事的语言。其一,庄子认为从尧舜以至历代“圣人“ 所制定的“是非“准则,都是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纯朴风俗的工具,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是非标准都是错误的,荒谬的。其二,庄子认为当时儒、墨诸家的论是说非,各执一词,党同伐异,“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都是从一种偏见到另一种偏见

18、,一种空论到另一种空论,不合真理而徒然警世骇俗,哗众取宠。5、周易中所说的“象“有哪些特征?庄子62“象“的特征。第一, 周易所说的“象“是感性具体的,可见的 -“见乃谓之象“ 。第二, 周易所说的“象“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模拟、反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第三, 周易所说的“象“,是“相杂“而成“文“之“象“,具有美的意义。6、试分析“诗可以群“的原因。孔子62 首先,诗具有启蒙作用。“汝为周南 、 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 、 召南 ,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其次,诗是重要的交流手段。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和“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向世人表明,

19、艺术是一种交际的手段,也是求取进步的手段,换言之,是人类向前进到完善的手段。7、周易所谓“乾“、“坤“之美有何特征?周易关于乾:第一,阳刚之美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阳刚之美是自强而不逞强。关于坤:第一,阴柔之美从形态上看是一种柔和的运动;第二,阴柔之美从内涵上看应当有纯正的品德;第三,阴柔之美中同样不可缺少积极进取的精神。第四,在一个人身上应该兼具阳刚与阴柔两个方面的品质。8、作为文艺批评准则的“中庸“指的是什么?孔子126 提出了自己文学批评的尺度,即所谓“和“。在内在情感的表现方面,特别强调“节制“。“和“在艺术形式的运用方面,要求把艺术中各种对立的因素恰当地统一起来,反对片面地突出

20、和发展其中任何一方。总之,“和“包含着中国美学对艺术创造和欣赏的辩证的深刻的理解。三、论述题(1 道 20 分)1、试述庄子悲剧意识的内涵、根源及其化解策略。内涵:人生、社会从根本上讲都是悲剧性的。人的生命存在具有悲剧性,由此产生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庄子对生命的悲剧性存在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揭示了生命的悲剧性存在的根源,并探讨了摆脱生命的悲剧性存在的解脱途径。首先是人类生命的悲剧性是人类力图超越存在的有限性所体现的抗争本性。庄子生命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首先是社会背景和个体原因,庄子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节,战争频繁,道术分离,社会混乱,生命易逝,而庄子本身也是下层的小知识分子对灾难性的现状有切

21、肤之痛。其次,庄子生命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哲学根源在于庄子的宇宙意识和气论,认为宇宙是由无穷的时空构成的是无限的,宇宙又是变动不居的,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宇宙是一体的,并且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庄子在对宇宙无限性的思考中认识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及人的认识的有限性,还有人与宇宙相分离。其根源在自然的无限与人的局限、人性的异化、战乱等。一、自然的无限与人的局限。生命存在的不自由与追求绝对自由的矛盾及生命无常与追求永恒的矛盾。庄子意识到生命的悲剧性在于人与天的分离,及人类与自然的分离,人类与人类自身的自然本性的分离。自然的无穷无尽,与人的人生有限,跳脱不出天地的局限的不得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受到时间

22、、空间和阅历、教养等条件的限制,人总是表现出某种局限性,所以,人需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审美境界达到更大的广度和高度。二、人性的异化。人类在文明社会中的压抑,生命受到异化而产生的悲剧意识。人性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一、人始终不能摆脱物的奴役。二、人还受仁义道德等精神产品的奴役。三、战乱庄子处于庄子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节,战争频繁,道术分离,社会混乱,生命易逝,而庄子本身也是下层的小知识分子对灾难性的现状有切肤之痛,导致人始终存有深重的悲剧意识。化解策略:回归自然(心斋、坐忘)首先他认为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面前人力可为,只好顺人自然,安时处顺,随物外化,这是庄子的自然无为思想的表现。其次,

23、庄子谈到了人应该如何安排现实中的痛苦烦恼,那就要“坐忘“、“心斋“ 、“吾丧我“ 。再者,庄子选择游世,和遁世来逃避社会中的苦难。最后,庄子为我们描绘一个他精神中的理想乌托邦作为人类摆脱悲剧性命运的最后归宿。庄子认为静如止水是心的最佳状态,人们处于悲的意识中就是对正道的偏离,怎样才能使心归于正,化解深重的悲剧意识呢?庄子要求回归自然,庄子学派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美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并希望人通过对自然美的感悟去认识这个世界的审美精神-万物各有其美。主要通过坐忘、心斋、吾丧我。所谓坐忘,就是忘掉世俗的仁义、礼乐等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忘掉一切外物入手,甚至连自己本身也忘掉。只有忘掉和舍弃个别才能领悟一般

24、,忘记物我的差别。所谓心斋是指心灵的斋戒及其空灵状态。这种心灵的空虚状态是修炼的结果。具体修炼之法是守己之气,守己之神,使人的神、意、气三者合一,处于人我、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斋、坐忘,其核心思想都是要人们彻底地从内心中排除对世俗中的利害得失、是非观念,以达到“忘忧“ 的目的,让自己的心处于清明洞彻,没有痛苦的阶段。另外,与心斋、坐忘有着密切联系的观点即“吾丧我“ ,这也是庄子谈论的摆痛苦、烦恼的重要途径。庄子的“吾丧我 “目的是要泯灭物我、忘掉彼此,齐同是非,有无,以与万物齐一。总之,心斋、坐忘、吾丧我,大意都是教导人们应该如何修养到忘却一切的世间之事,甚至忘掉自我,泯灭是非得失之分,以达到忘

25、却忧愁烦恼,清澈洞明的心境。除此之外,原始的乌托邦也是庄子在避世中摆脱现实中生命苦难的一种寄托,它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它可以长存于庄子的精神净土中。2、谈谈你对刘勰“感物吟志“说的理解。文心雕龙70 一、中国“诗“的古典意义。 明诗篇阐明了诗的古典意义。第一,作者引了尚书.舜典的话:“诗言志,歌永言。“第二,作者根据诗纬.含神雾的说法,“诗者,持也,持人情性“。第三,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 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诗首先是承政,必须承载统治者的礼教;其次,诗是言志,个人意愿、志向、感情的表达;其三,诗的社会作用是持人性情,顺美匡恶。这三者是一个整体。这是最全面的古典的诗的定义

26、(仅仅说“诗言志“是不全面的) 。“言志“与“持人情性“ 冲突,刘勰虽然没有超越历史,但他走进历史,具体地揭示出诗的古典意义的多层次性,并且把诗的古典意义的矛盾性不自觉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二、诗歌生成四要素:“感“、“物“、“吟“、“志“ “感“指人在接触物色后心理的活跃状态。“物“指成为诗人审美对象的外物。“吟“ 指沉思后的具有美的意味的歌唱。第一,“吟“有“诵读“的意思,但又有不同,“诵读“ 是照着念,而“吟“则是边诵读,边体悟,对于作家而言,还有边创作的意思,就是通过“吟“ 在声音与文字上进行艺术加工,使声音发生抑扬顿挫的变化,使文字更加妥帖精当。第二,刘勰使用“吟志“的说法,说明在刘

27、勰看来,在艺术作品中,“志“不能直露地说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艺术处理把非审美的情志转化为审美的情志,使没有形式的“志“ 获得感性形式。与“感物吟志“相关的“志气“、“志足“、“志深“、“志隐“,可以视作在“感物吟志 “说中刘勰对“志“ 的审美要求。刘勰的“志气“概念为“志“增加了“生命力“的内容,具体而言,是指诗人之“志“ 应有个体生命力的灌注,诗之“志“应以诗人的生理的“气“为出发点和支撑点。刘勰“志足“ 的概念告诉我们,诗人只有思想感情充实、饱满、真诚,才能使辞采奋飞,且充满智慧。刘勰的“志深“概念表明:诗人既要有对生活要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又要气量宏大,视界开阔,其笔墨才能有悠远的意味。从

28、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而言,“志隐“指的是作者的思想观念不能在诗歌中明白说出,而应当以一种富于个性的含蓄的语言显现出来。以上“志气“、“志足“、“志深“和“志隐“四点,分别把“志“与生命力、强力、体验力和个性力相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对诗的“志“提出了审美要求。这可以理解为刘勰对“感物吟志“ 的“志“所作出的新的规定,揭示了诗歌创作更深层的艺术规律,对后代的诗学的影响也是重大的。刘勰的“感物吟志“说的要点是:第一,诗原于诗人的情感与对象物的感触,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对象物就没有诗,没有这两者的联系也没有诗。情与物是产生诗的必要条件。第二,诗的情感的产生的关键是“感应“,“感应“作为心理中介,使自然的

29、情感和对象物发生建立起诗意的联系,感应是诗的情感产生的关键环节;第三,诗的情感作为审美情感需要经过艺术处理,“吟“是艺术处理的必经途径,也可以说是诗歌生成的第二中介;第四,诗歌的本体是“志“,一种经过“感“与“吟“两度心理活动后产生的情感。 “感物吟志“ 说不是刘勰全新的创造。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但刘勰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完整的 “感物吟志“说,使它成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功不可没。而且“感物吟志“ 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诗者“承“也“持“也的理论束缚,突出了先天的“情“与对象物以及“感“ 的心理中介,使诗的

30、生成的规律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感物吟志“说无论对后代的诗歌的创作还是对其后诗论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试述周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周易18 一、从哲学上确立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审美精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以神道设教:即是把人事的活动看作是遵循自然规律而来的东西,并以此教示天下。“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哲学课题,马克思以科学的语言揭示出来的真理,在我国古代周易这

31、部著作中,已经在一种幼稚、神秘、幻想以至歪曲的形式下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 二、为“和“的审美理想提供了哲学阐明如“乾刚坤柔,比乐师优“最为简明地体现了周易要求对立面和谐统一思想。在审美活动中,中国美学始终坚持着人与自然统一这个哲学前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亲切和谐、富于人情味的关系,一种精神性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与大自然结成的和谐关系在审美活动中的显示。三、为中国美学对于动态美和创新精神的追求提供了哲学支持“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这种认为整个世界只能在运动变化中存在和发展的世界观,正是中国美学一向不太重视摹仿、形似,而是高度重视气

32、势、力量、运动、韵律之美的哲理基石。 四、素朴辩证法是中国艺术创造的理论基础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周易的辩证法也渗透在中国历代关于艺术创造的理论之中。中国历代各门艺术理论著作,完全一致地强调艺术中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并视之为艺术创造的重要诀窍。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古典美学试卷 A(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考试形式 闭 卷 使用学生 11 行知 考试时间 8:30-10:30 出卷时间 2013 年 12 月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解释文中带点的词(每个加点的词 2 分,满分 2

33、0 分)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吾游心于物之初。5、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6、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觭见之也。二、简析下列命题的美学意义(每小题 10 分,满分 30 分)1、文明以止,人文也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三、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满分 30 分)1、周易所谓

34、“乾“、“坤“之美有何特征?2、简述刘勰“神与物游“的美学内涵。3、简述刘勰“志气“说的美学内涵。四、论述题(本题满分 20 分)试述庄子悲剧意识的内涵、根源及其化解策略。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古典美学试卷 A 参考答案(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考试形式 闭 卷 使用学生 11 行知 考试时间 8:30-10:30 出卷时间 2013 年 12 月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解释文中带点的词(每个加点的词 2 分,满分 20 分)1、全面发展的人;修饰2、以. 作为基础;游戏3、感兴;团结4、未被文明污染的原始自然的世界5、无法穷尽;随顺6、偏见。二、简

35、析下列命题的美学意义(每小题 10 分,满分 30 分)1、人按高低贵贱分为等级,人的行为应遵守礼仪要求,这就是人文。这一命题第一次把人文与天文即自然之文明确地区分了出来。2、人的感情应该得到适当的表达,但又不能过度。反映了孔子的中庸美学思想。3、肯定了社会美,认为社会美就是社会和谐。三、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满分 30 分)1、关于乾:第一,阳刚之美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阳刚之美是自强而不逞强。关于坤:第一,阴柔之美从形态上看是一种柔和的运动;第二,阴柔之美从内涵上看应当有纯正的品德;第三,阴柔之美中同样不可缺少积极进取的精神。2、第一层,“游“是流动、变化,但同时也是 “游戏“,

36、自由的游戏。第二层, “游“ 受“物“的牵引,“物“一旦成为“心中之物“,就有“物“的性格与运动的轨迹,这样“ 神“就必须这样或那样依照“物“的规定去“游“。第三层,“游“是一种交流。3、刘勰认为,人的才能开始于人的血气,而且人的“志“ 有待“气“ 去充实。这样,刘勰就通过“志气“这个概念给“志“增加了人的“生命力“的内容。四、论述题(本题满分 20 分)试述庄子悲剧意识的内涵、根源及其化解策略。内涵:人生、社会从根本上讲都是悲剧性的。根源:自然的无限与人的局限、人性的异化、战乱等化解策略:回归自然(心斋、坐忘)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古典美学试卷 B(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考试形式

37、闭 卷 使用学生 11 行知 考试时间 8:30-10:30 出卷时间 2013 年 12 月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解释文中带点的词(每个加点的词 2 分,满分 20 分)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3、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4、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5、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二、简析下列命题的美学意义(每小题 10 分,满分 30

38、 分)1、文质彬彬2、文明以止,人文也3、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三、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满分 30 分)1、简述刘勰“神与物游“的美学内涵。2、简述庄子的语言特色及这种特色的成因。3、试分析“诗可以群“的原因。四、论述题(本题满分 20 分)试述刘勰“感物吟志“说对“诗言志“说的丰富与发展。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古典美学试卷 B 参考答案(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考试形式 闭 卷 使用学生 11 行知 考试时间 8:30-10:30 出卷时间 2013 年 12 月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解释文中带点的词(每个加点的词 2 分,满分 20 分)

39、1、有节奏地吟诵;配合2、重复;随唱3、开启人的智慧;掌握4、分界;与物化为一体。5、囊括;头绪二、简析下列命题的美学意义(每小题 10 分,满分 30 分)1、文质彬彬:内容与形式,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是中国古代中庸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2、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按高低贵贱分为等级,人的行为应遵守礼仪要求,这就是人文。这一命题第一次把人文与天文即自然之文明确地区分了出来。3、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自然本色是天下最美的东西。这一命题确立了中国美学崇尚自然的美学传统。三、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满分 30 分)1、“神与物游“有三层意思:第一层, “游“是流动、变化,但同时也是 “游戏“ ,自由

40、的游戏。第二层,“游“受“物“的牵引,“物“一旦成为“心中之物“ ,就有“物“ 的性格与运动的轨迹,这样“神“就必须这样或那样依照“物“的规定去“游“。第三层,“游“ 是一种交流。2、 庄子中大量使用寓言、重言、卮言,或如 庄子 所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觭见之也“。这种语言特色的形成源于它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它愤世嫉俗的思想倾向。3、首先,诗具有启蒙作用。其次,诗是重要的交流手段。四、论述题(本题满分 20 分)刘勰提出的“志气“、“志足“、“志深“和“志隐“四点,分别把“志“ 与生命力、强力、体验力和个性力相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对诗的“志“提出了审美要求。这可以理解为刘勰对“诗言志“的“志“所做出的新的规定,揭示了诗歌创作更深层的艺术规律,对后代的诗学的影响也是重大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