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管理学 授课老师:李晓飞 博 士单 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起源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科在西方的发展 第三节 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起源一、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脉络1、行政学( Administration)( 1)开山鼻祖: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2)奠基之作: 行政学研究 (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 1887)( 3)强调 “ 政治 行政 ” 二分,行政学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追求政府管理 的高效率。2、公共
2、行政学( Public Administration)( 1)强调行政学的 “ 公共性 ” ;( 2)所谓行政学的 “ 公共性 ” ,就是要求行政学不仅要关注效率,更要注重社会公平、人类福利、幸福和美好生活等价值诉求。3、公共管理学( Public Management)( 1)肇始于 20世纪 80年代的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运动;( 2)强调政府、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的合作治理二、与公共管理学关系密切的两个学科1、政治学( 1)行政学起源的学科基础;( 2)无论是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还是公共管理学,都离不开政治学的 “ 关怀 ” 。2、管理学( 1) 为行政学和公共行政学向公共管理学发展提供了直接的
3、推动作用;( 2)更多的是从管理技术的视角,为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支持。3、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两种途径( 1) “ P途径 ” :公共政策途径,体现的是政治学的研究视角;( 2) “ B途径 ” :工商管理途径,体现的是管理学的研究视角。4、相比而言,政治学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管理学的影响。三、行政学、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关系1、差异: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对于学科研究的呼唤造成的;2、关联:( 1) 根脉是一致的,逻辑起点都是在政治学;( 2)并没有改变行政学的核心价值和学科信仰;( 3)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均可视为行政学研
4、究的演化和发展,它们以行政学为基础,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行政学;( 4)所谓学科发展中的 “ 范式转变 ” 理论,是一个颇有争议和值得商榷的观点。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科在西方的发展一、公共行政时期( 1887-20世纪 70年代)(一)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1887-1960) 1、代表人物:威尔逊( woodrow wilson)、古德诺( Frank Goodnow)、韦伯( Max Weber)、怀特( Leonard White)、古利克( Luther Gulick)2、四大信仰:( 1) “ 政治 行政 ” 二分;( 2) 强调层级制和规章制度,采用官僚制模式 ;( 3) 公务员的
5、终身受雇和政府组织的稳定性;( 4)强调科学管理,寻求具有普适性的 一般管理原则3、不足之处( 1)注重对官僚体制的静态分析,忽视了 对行政行为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 ;( 2) 将政治与行政绝然分开,忽视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与作用;( 3) 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及过程仅仅抽象为若干原理或原则 ;( 4) 效率的标准被不恰当地过分推崇 (二)新公共行政时期( 1960-1980) 1、肇始:明诺布鲁克会议和 明诺布鲁克宣言 ( 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 )2、代表人物:沃尔多( Dwight Waldo)、斯蒂尔曼( Richard Stillman)、弗雷德里克森( G
6、eorge Frederickson)3、主要观点( 1)反对过于推崇 “ 效率 ” ,要求将 “ 公正 ”作为行政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 2)反对 “ 政治 行政 ” 二分,强调两者的连续性;( 3)反对仅仅聚焦于行政组织内部管理,强调组织外部管理的重要性4、不足之处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虽然提出了 “公平正义 ”,但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措施。因此,并未最终生根立足,犹如昙花一现。二、公共管理时期( 1980年至今) 1、肇始: 20世纪 7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危机; 20世纪 80年代,率先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兴起并波及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2、代表人物:休斯(
7、 Owen Hughes)、波兹曼( Barry Bozeman)、奥斯本( David Osborne)3、主要观点( 1)以 经济学的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 ;( 2)强调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绩效;( 3)政府的核心职能是 “ 掌舵 ” 而非 “ 划桨 ”;( 4)强调政府与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的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4、不足之处对 “管理 ”的过度强调,迷失了 “公共性 ”三、小结 1、无论是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还是公共管理,都是行政学在不同发展阶段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展现出的学科形态;2、可以看到,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再到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实际上是
8、围绕着 “ 管理主义 ” 和 “ 宪政主义 ” 在做着钟摆式的运动;3、 公共管理学的成长和发展是各种理论、各个学派以及各种政府改革实践共同推动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未达成过某种 “一致 ”的立场,更未形成得以被普遍接受的所谓公认的 “范式 ”。实际上,正是由于这种不一致或 “不和谐 ”,公共管理学才得以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第三节 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情况19世纪末 20世纪初,当时一些学者首先翻译和引进了国外的一些行政学著作,如 行海要术 、 行政纲目 、 行政学总论 和 行政法撮要 等。中国真正有自己的行政学研究成果则是始于 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著
9、作包括 1935年张金鉴先生撰写的 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和1936年江康黎先生撰写的 行政学原理 等。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然而,在 1952年院校及学科调整以后的 20多年间,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致使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一样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保留下来。直到1979年后,邓小平明确指出 “ 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以及世界经济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略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 ,从而使得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许多社会科学学科才得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