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悬饮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呼吸内科 彭素岚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 2个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悬饮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以及调摄护理;熟悉悬饮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掌握悬饮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分型论治。教学内容 :悬饮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类证鉴别,诊断要点,证候特征,分型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等。教学重点 :掌握悬饮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分型论治。1 概 述 定义 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胸胁的一类病证,临床上以胸胁胀痛,咳唾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病侧胸胁饱满为主要症状。历史沿革 饮病之名,见于 黄帝内经 素问 运气七篇,指出除了湿气偏胜的年份与季节因素
2、外,作为病理产物的饮的形成与太阴脾土攸关;饮属于六淫中湿邪的范围;饮有积蓄于体内的特点;饮所致疾病主要在消化系统。“太阴在泉 湿淫所胜, 民病积饮 ”“太阴所胜, 饮发于中 ”(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土郁之发, 饮发注下 ”(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阴司天, 湿气变物,水饮内积,中满不食 ”( 素问 五常政大论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 仲景 金匮要略 首创痰饮病名,有 “痰饮 ”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液停积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
3、为伏饮。首倡悬饮病名,对脉证治疗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隋唐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范围 悬饮主要见于西医学的胸腔积液,结核病、癌症、肺炎引起的渗出性胸膜炎、左心衰、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漏出性胸腔积液以及脓胸、血胸等出现悬饮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等为悬饮的证候特征。 起病有急有缓,多数出现恶寒发热、气急、胸痛等症。 发病常与饮食、起居、寒湿等诱因有关。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发病机理主要责之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诊断 胸胁胀痛,咳唾,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等为特点。 起病有急有缓,多数出现恶寒发热,气急胸痛等症。 发病常与饮食,起居,寒湿等诱因有关。 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隔或胸廓饱满,叩诊下部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在浊音部位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胸部 X线检查, B超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胸部 X线摄片可见肋膈角变钝或肺野下部密度增高,有向外侧、向上的弧形上缘的积液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