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上编 5070 年代文学绪论(2 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的定义、分期及其所继承的现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和由战争文化传统衍生出的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从而熟悉现代文学如何转变为当代文学,及由此决定的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二、教学重点:掌握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及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三、教学难点:了解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唐弢、施蛰存在八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 。理由是:许多事情不够稳定,而历史需要稳定,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为史。但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应该说其历史轨迹还是比
2、较稳定地显现出来了,因此,针对唐施二人的看法,一些学者还是认为当代文学有做史的必要,但这个史是有别于以往文学史写作的、需要重写的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是诸多重写文学史的教材中的代表性的两本。它们也是我们讲述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二)当代文学定义1:当代文学在传统上的定义是特指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陆文学。2:定义的局限性:a:时间局限:以四九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把台港文学排除在外,同样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总之,传统关于当代文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
3、。3:20 世纪中国文学:目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说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当代文学的分法,这一概念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整合起来,较准确地反映了文学的发展面貌,具有科学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一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不可能积累太多的精神成果,所以,人为的断代史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从 1949 年算起的当代文学史,也仅仅是 20 世纪文学的某一阶段,这个概念也会随着“20 世纪文学”或者广义的“现代文学”的普遍应用而逐渐淡出学术舞台。(三)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三种分法):1:三分法:a:19491978 为第一阶段,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B:19781989:第二阶段
4、,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C:90 年代至今:第三阶段,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2:三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3:四分法:a:19491966:十七年文学。 B:19661976:文革文学。C:19781989:80 年代文学。D:90 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化阶段(四)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当代文学继承了现代文学中的两个传统。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启蒙文化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沿着救国救民的思路在发展,他们把目标
5、转向民众,企图通过启蒙的道路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为此,他们一方面不断地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因此,由这一传统催生出来的启蒙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参与社会改造的运动。无论对国家权力阶层还是对中国大众,都具有双刃剑的主导功能。例如鲁迅、老舍的文学创作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民大众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最主要的承担者,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抗战而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也使国家和党派的权力正面渗透进文学领域。在这种情
6、况下,启蒙文学受到了质疑,为战争服务的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化传统的主导位置。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正式取代启蒙文化传统成为主导文学发展的规则。战争文化传统对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属性和欧化的文学表现形式逐一进行批判,否定了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方文化模式,树立了另一个标准-中国大众的需要:即知识分子应该无条件地向工农兵大众学习,为工农兵服务,以大众的思想要求和审美爱好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知2识分子还要无条件地投入战争,一切为战争服务,也就是一切围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在文学创作上要求注意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
7、自觉运用两军对阵的二元思维模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例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五)工农兵文学思潮:1:在战争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以解放区文学为主的工农兵文学思潮。这种思潮成了建国后30 年的文学主潮。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历史可以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左翼文学。其时间大约有 50年。工农兵文学思潮是历史、现实等各种因素遇合的产物。它既是历史上实学思潮与个性之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结果;既是传统的发展,也是异域的融合。2: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派别工农兵文学思潮要求文学以歌颂为主,为工农兵服务,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人民大众
8、的口语。这些都使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开始衰退。40 年代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发生分歧,出现了三个派别:(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这一派别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解放区大力提倡的一种文学模式。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也被看作是解放区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利,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解放后,方向派继续得到官方支持。并且在这一派别内不断有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性人物出现先后有赵树理、柳青、浩然。(2)胡风代表的主观精神派。这一派别强调知识分子带着五四的战斗传统进入抗战,在接近大众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大众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认识生活的方式来更好地引导大众参加抗战并在抗战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并且仍坚持对大众中的“
9、精神奴役创伤”进行批判。解放后,胡风派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尖锐地表现了出来,最终在 1955 年,胡风及其追随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 ,此派从文坛上消失了或者说转入了地下,成为潜在文学。(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这一派别以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特点,代表人物是丁玲和 40 年代的王实味。在 40 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这一派别就受到批判,解放后这一派别继续受到压抑,并最终随着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右派而消失。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8 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文学生成的基本特点,及其如何由现代文学演变而来。了解当代文学前半期(1949-1976)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相貌。掌握当代文学思
10、潮的基本特点,并对其有恰当的理性分析。二、教学重点:了解文艺新规范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及百花时代对文艺新规范的突破。三、教学难点:从文学新规范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当代文学由 17 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的必然性。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19481949) (2 课时)一、教学目的:掌握 1948 年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为代表的一系列文艺界的批判运动和 1949 年第一次文代会的情况,以及它们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作家本人带来的巨大影响与冲击。从而了解解放区文艺规范是如何在政权交替的背景下确立其文学上的统治地位的。二、教学重点: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相关知识。三、教学难点:理解文
11、学是如何在 1948 和 1949 两年间实现其转变过程的。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中国文学由现代文学转入当代文学的关键时间是 1948 年和 1949 年。在这两年中,伴随着共产党在政治上的节节胜利,解放区文艺也通过一系列的批判占据了文学的中心位置。(二)1948:共和国文学的前奏11948 年 3 月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创办,代表了解放后官方文艺观念在解放前的试验。其中文学评论的话语体系已经开始转换:A:用“我们的模式”代表政党发言,这使文学评论失去了固有色彩,与权力连系起来带有话语霸权色彩。解放后,这种模式愈演愈烈。B:评论语调居高临下,失去了文学评论平等交流的基本素
12、质。C:对作品的分析开了政治定位的先河。审美批判相对少了。D:开了一个新的美学原则阶级论的美学原则:对解放区文艺绝对肯定与颂扬。E:作家队伍要求从工农兵中培养,改造原有的作家队伍。F:战时思维模式移植到文艺上两极对立、非此即彼,出现敌我、革命反动等概念。32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1948 年的文坛已经开始了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一些与工农兵文学不同的作家创作风格遭到批判,并且往往上升到对作家本人的政治批判上。如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批判了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邵荃麟、胡绳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清算。3作品发表方式转变。1948 年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毛泽
13、东本人的许可下得以发表,开创了党干预作家创作的先例。解放后,所有作家的创作都是权力因素决定的,而非市场因素。到了文革中,文艺界领导对创作的干预、审查更加严重。总之,1948 年的批判和再评价运动,正是在为文学史的评价作准备,所要争论的也正是文学史以及现实文坛上的主导地位问题。可以说这场批判的结果和目的就是有明显政治倾向的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三)1949:文学规范的建立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 年 7 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A:周总理政治报告:以相同的口吻高度评价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同时强调了文艺斗争原则和文艺队伍建设问题。B: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解放区文艺实
14、现了文艺与人民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文艺应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引,反映党的政策,写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艺术上强调大众化的追求。同时要求对文艺加强党的领导。C:茅盾在反动派反对和压抑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检讨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种种错误倾向,尤其是批评了胡风及其周围的一些进步作家。同时提出用党的政策来衡量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D: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回顾现代文学 30 年的历史,从理论高度为现代文学定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号召文艺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展望新中国的文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开展广泛的群众文艺运动,吸收苏联的文学创作经验,排除资产阶级的非革命因素,作
15、家深入生活,改造旧的文学传统。2文代会的观点。A:文艺工具说。文学是承载意识形态的工具,其意识形态带有强烈的党性色彩。B:同路人说。排斥非无产阶级作家,通过理论斗争纯洁思想,保证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队伍。C: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论。提倡哲学直接进入文学,49 年后发展为政治直接进入文学。第一次文代会把上述内容以文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这次文代会也奠定了作家们 30 年的不自主。3作家们的反映。A:解放区作家:他们都经过延安的整风运动,知道新政权对知识分子来说意味着除了革命的权利以外,还要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因此自觉地迎合了新的文学规范。如柳青响应号召下乡劳动,深入生活,
16、体会生活和进行创作。赵树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创作反映问题。B:国统区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作家: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的统治,所以对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受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自知与新时代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如巴金坦言自己是来向解放区作家、工农群众学习的。C: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些作家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的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有过不愉快的回忆,或者没有冲突,但出于阶级或社会关系隔阂,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格格不入。但他们没有离开国家,希望能够忘掉过去不愉快的记忆,和新
17、政权调整好关系。在新时代面前,他们的内心是紧张的。如沈从文,在解放后终止了文学创作事业,甚至曾经一度陷入精神失常的境地。对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而言,他们面临的更具体的文化困境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给予作家的表达形式从思想、感情到审美语言,在一个新的时代环境和革命功利主义的要求下完全失去了呼应时代的能力。解放后除极个别的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有过较好的作品外,大部分作家的创作数量和艺术水平都下降了。4文代会的意义:将文代会放在文艺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讲,它标志着文学进入了另一个阶段:A:思潮转变,由“百音竞奏”转变为“一种声音” 。B: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C:文学进入狭窄的
18、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D:文学规范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体制化的具体表现有:a:政权介入文艺。b:文艺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c:作家失去思想自由。d:作家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文学新规范的建立,终于使中国文学史无前例地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作家们只有在人民日报的社论中,红头文件中,毛泽东语录中去把握生活与创作的本质和主流。这被称作是“主流和本质上的真实” 。4第二节 “方向”在争论中延伸(2 课时)一、教学目的:认识新的文学规范是如何在不断的争论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认识 50 年代的几次文学批判运动对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二、教学重点:掌握是文艺界的几次争论的性质和意义。三、教学难点:理解
19、文学新规范是如何在这些争论之中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范,但这一规范在具体实践中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运动的,认识这些文学争论和文学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 17 年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二)文学理论领域的争论1关于小资产阶级可否成为主角的讨论。1949 年 8 月 27 日文汇报发表了洗群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问题的文章,引发了这场讨论。讨论的实质是对“工农兵方向”的反映。何其芳作一个文艺创作问题的争论一文,代表官方对这次讨论做了总结,认为:只要工农兵方向不变,小资产阶级也可成
20、为主角。不同问题提出来,最后都由绝对的官方意志决定其对错,并且所有知识分子都必须遵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这种现象在之后的 30 年中越来越严重。2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讨论。1950 年文艺学习第一期发表了阿垅论倾向性一文,认为应加强艺术审美力量,从而使政治自然显现,同时强调“艺术即真” ,艺术必须真实。陈涌作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批驳阿垅的文章,认为阿垅的文章是以反对公式主义为借口,反对进步的革命文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歪曲。茅盾发表目前创作上的一些问题 ,指出政治即政策,没有政策,文学就没有现实性。陈涌的文章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偷换概念,用政治定性取代文艺评论的文章,后来这类文章很多。茅盾的观点影
21、响很大,后来很多人都认为作品艺术上差些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牺牲作品的政治性。(三)文学创作领域的争论1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小说写知识分子出身的李克以工农出身的妻子张同志为镜子,接受教育改造自己的过程。在艺术上小说并不成功,但仍然遭到了文艺届的批判。其中最重要的批判文章是丁玲致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 ,文章认为该小说文艺倾向不对,想写李克改造,效果却是张同志应该接受改造,表现了作者本人留恋小资产阶级情调,厌恶工农的不良倾向。争论的结果是作者萧也牧公开检讨我们夫妇之间的错误倾向,表示要清算小资产阶级的观点,以此来参加保卫人民文艺的战斗。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对我们夫妇之间进行了重评,认为它在“建
22、国初期,是一篇敏锐干预生活的作品,很有现实意义。 ”2批判方季的小说让生命变得更美好吧 。评论者认为小说写得党性力量没有美女力量大,应该接受审查,同时认为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运用了弗洛伊德的手法,是不健康的。3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的批判。一些评论者认为洼地上的“战役” 描写了王应洪在爱情和纪律之间的徘徊,这与国际主义精神是相背离的。并且王应洪胸口的信物有贬低志愿军形象的嫌疑。魏巍认为该小说在堆满了纪律的字眼下控诉了纪律的无情,诽谤了正义的战争,朝鲜姑娘金圣姬对王应洪的主动的爱情,是对她的极大侮辱。巴金更认为这篇小说是路翎在敌视人民,敌视军队,在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用颠倒黑白的方法来实现其
23、反革命的目的。针对这些批评,路翎提出了反驳,但在 1955 年,该小说仍旧被看成是作家路翎在以反革命的情绪诬蔑志愿军、瓦解革命斗志,并且小说在感情上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四)对这几场讨论的认识:1:这些讨论批评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认同其规范的行动,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2:争论的性质是激进派内部的一种争论。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看法一致的情况下,争论的焦点是文艺应该更艺术些还是更政治些的问题。53:争论本身还存在,双方意见都可以得到发表。文革时则只能看到批判一方的观点了。4:异端派由于得不到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正统派丁玲、巴金、魏巍等人由于背后有权力的支持
24、而盛气凌人,不战自胜。此外大的争论还有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以及从 1963 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的全面的批判运动(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 。这些批判与上述批判结合起来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 30 年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为 17 年文学走向文革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节 百花文学和文艺界反右扩大化(3 课时)一 教学目的:掌握双百方针及其给文学带来的变化。了解百花时代的文学面貌,以及百花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了解文艺界反右扩大化的情况。二 教学重点:掌握双
25、百方针和百花时代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反右运动四 教学方法:讲授五 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解放区文艺规范在不断的争论与批判中得以巩固与发展,而由于这一规范的政治性、功利性等特征也给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使之变得越来越教条化。在这种情况下,双百方针的提出无疑是官方对文艺政策的一次有意识的自觉调整,其目的正是想解决建国以来文艺领域内的种种弊端。(二)双百方针的提出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A:1953 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文艺界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文艺政策进行反思,经过 3 年的调整, “文学是人学”的创作思想深入人心,这些事情传入国内,引起了中共和中国文坛对自己的
26、文艺规范的反思。B:全国上下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象给了毛泽东本人良好的自我感觉,使他认为可以让思想文化界说话了,因此百花方针是毛泽东心理上的一个要求。C:1956 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发展经济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提了出来,同时没有忘记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于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首先由毛泽东身边的笔杆子陈伯达提了出来。2: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内容:双百方针在 1956 年 5 月 2 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被确定下来。1956 年5 月 26 日,陆定一召开了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代表大会,做了关于“百花齐
27、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公布了双百方针。在会上,陆定一强调了“什么是左倾,什么是右倾,却没有提出什么才是不左不右。 ”会上提出知识分子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发表的自由,这就使知识分子误认为自由是无限制的,而忽视了这种自由只是在毛泽东的“二为方针”限制下的自由。会上还提出文学创作不限定题材,文学理论工作者有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但同时又强调知识分子应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并强调这种自由只是人民内部的自由。3:总结:双百方针提出的愿望是好的,也是国内外各种现实的必然结果。没有收到客观效果在于官方要解放文艺,却做不到彻底解放,文艺仍旧受到观念形态、理论形态的制约,没有彻底解放。(三)文艺界的反映:双
28、百方针后,暴露社会黑暗的,写爱情的、人性的、人情的作品出现了一大批。在文艺理论上质疑建国以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提出了文艺为人学的理论。1:“极左”方的反映。 人民日报 (57 年 1 月 17 号)发表我们对文艺的几点意见提出现在工农兵方向遭到轻视,重大题材少了,家务事、儿女情等小资产阶级情调大量出现。因此,双百方针提出后,鲜花并不多,这是一种倒退,是对毛泽东文艺“二为方针”方向的挑战,并且提出“我们有责任捍卫二为方针” 。毛泽东针对这篇文章发表了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批评了其中的错误,认为该文在阻止双百方针的实施,是反马克思主义。2:右翼知识分子的反映。这一时期
29、大批被埋没的作家重登文坛,如九叶诗人、汪静之、沈从文等都有文章发表。同时,一些作家也对当时的文坛现状进行了批评。如 1957 年 5 月文艺界召开座谈会,罗大纲、朱光潜、袁可嘉等旧知识分子出席,批评前几年文学过于注重苏联经验,而忽视了西方文学传统,从而导致了文学的贫弱。汪曾祺发表文章认为文艺界评论问题用政治眼光是不对的。在理论上吴祖光批评了党领导文艺的错误,认为正是党的领导造成了文艺的不自由。这些抱怨的话表明了知识分子真诚的向共产党敞开了自己的心灵。3:正统理论家们的反映。 (1):正统派:周扬、邵荃麟、臧克家承认双百方针没有带来真正的文艺6繁荣,但在分析原因时,却把错误归到作家身上。如臧克家
30、点名批判艾青、田间、冯至、何其芳等作家,认为他们的创作没有跟上时代。周扬则把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理论研究上的庸俗社会化等问题加到作家们头上,认为这些问题是作家们的世界观没有得到改造而导致的。正统派本身就是站在庸俗社会学的立场上批判作家,并且不是很讲理的。 (2):异端派:姚雪垠打开天窗说亮话一文提出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错误不在作家,而在教条主义。侯敏泽反思教条主义是左翼文学发展的必然,它与权威领导结合起来共同造成了今天文艺的贫弱。成荫认为教条主义在刚刚出发时就走上了歧路,理论文章用教条主义态度批教条主义,理论文章没有理论,只是对既定观念进行阐释,这种理论研究和批判毫无意义。这些文章
31、批判得很彻底,是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文学中光辉的一页。(四)百花时代的文学文学创作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现实阴暗面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为一些作家关注。1:小说:A:出现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揭露和批判了官僚主义。李国文改选表现了政治生活的不合理。B:描写爱情的作品,如宗璞红豆探索了人的复杂情感与政治立场的关系。2: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揭露了官僚主义作风。公刘发表了描写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诗集禽兽篇 。邵燕祥的叙事诗贾桂香反映了封建意识对新时代青年的迫害。3: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岳野同甘共苦4: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
32、梁工地上 , 本报内部消息5:文学批判:巴人论诗人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1957 年反右斗争时,上述作品多被否定和批判为毒草,作家们也因此被打成右派。(五)反右运动和文坛生机的夭折。1:反右运动。 人民日报在 1957 年 6 月发表这是为什么一文,表明文艺界的气候开始转变,反攻清算开始了。1957 年 7 月份该报公布了一大批右派名单。1958 年人民日报又发表周扬的文章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争论 ,代表官方的文艺对其他文艺进行清算。反右运动中,55 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文学界是重灾区。首先从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开始,一大批作家如刘绍棠、王蒙等都遭到批判。从此,作家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回避现实和
33、躲避真情实感。文学的萧条再次降临。2:如何看待反右运动。双百方针所带来得 19561957 年间的文艺界局面是毛泽东和中央所始料不及的,他们真诚地希望听到意见,却没有意识到意见会那样激烈和繁多。大知识分子尤其是民主党派的领袖们对共产党不是没有看法的,他们关于民主政治的意见,往往是中央不愿改和无法改的。此外,大学生“要民主,要自由”的口号也惊动了上层,而此时的毛泽东表现得相当不自信,认为拥护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只有百分之十。所有这些集中到一起,使得毛泽东和共产党中断了双百方针的实施,开始了反右运动。需要注意的是,错不在反右,而在反右扩大化。(六)双百方针及百花时代的意义1:由双百方针的提出到向文艺界
34、进行清算,是历史对官方的嘲弄。放(目的是繁荣文艺,却没想到文艺界会质疑文艺体制)的选择是真诚的,收也是必然的。2:对文艺界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片亮光。文艺界误认为可以说真话,说了真话也就是为了繁荣文艺,但他们低估了冲击的对象(官方文艺体制) ,必然导致悲剧,付出沉重代价。3:百花时代是共和国前 30 年文艺发展中难得的文艺界活力的闪现。虽只是一瞬,但中国文艺活力存于民间是不争的事实。双百方针是对中国文艺强大后劲的一次证明。4:文艺思潮中的“庸俗社会学”假借体制的力量,不仅没有得到遏止,反而愈演愈烈。权力支持下的体制为其提供了成长的条件,百花时代虽然受到些冲击,但现在看来,当时的冲击也是徒劳无益,
35、原因在于改变体制的时代还没到来。.5:双百时代的事情证明了共和国以来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证明了文艺与权力和一种思想体系的结合的危害是巨大的。第四节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文革文学” (1 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 1958 年到 1966 年间的文学面貌,以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从而认识 17 年文学如何走向文革文学。二、教学重点:理解“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大跃进”的文化功能。7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文学界在遭受了反右扩大化的运动重创之后,并没有导致 1958 年文坛的寂寞状态,相反,由于“文艺大跃进”运动的兴起,文坛反倒变得热闹了起来。(二)
36、 “文艺大跃进”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 。1958 年春在成都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搜集民歌”的任务,后又经再三提出, “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新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计划、作规划, “文艺大跃进”运动就此展开。此次运动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1958 年下半年出版的诗集数量就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2:大跃进文艺的思想与艺术。从民歌创作到整个文艺大跃进,与建国后新规范下的文
37、艺比较,并没有在思想上出现新的突破。并且歌颂的过程比过去更加简单,表现忆苦思甜的和壮志豪情的时代风格的占据了作品的大多数。在艺术上,大跃进文艺极尽夸张之能事,且作品粗糙,少有有价值的作品。3:大跃进的文化功能。A:1957 年的反右扩大化使大批作家失去了创作自由,文坛陷于萧条的境地,此时,要求“工农商学兵”都参与到“新民歌”和“文艺大跃进”的运动中,可以填补文坛空白,使文坛再次“繁荣” 。B:“文艺大跃进”以一种文化上“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坚固着“新规范” ,全面淹没了知识分子的文化, “俗”文化彻底战胜了“雅”文化。(三)走向“文革文学”1:“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新民歌”和“文艺大跃进
38、”运动中,毛泽东提出“新诗发展方向”的问题,他提出“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 , “诗歌在内容上应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 。经过郭沫若和周扬的解释,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运而生,即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创作方法在当时被理解为理想和豪情,致使文学无法再客观冷静地摹写生活。并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好的共产主义前景被空前强化,生活阴暗面被回避。“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很好地适应了政治对文学的需要,更多的作家远离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2:狭路上的探索。作家们在无法面对现实的情况下,在创作上选择了两条道路。A:返回历史。在相对自由的世界中进行研究。如陈翔鹤陶渊明写
39、挽歌 。B:研究“美” ,回避现实,既保持了真正的艺术审美,又不至于涉及太敏感的东西。如茹志娟百合花 。3:从“歌颂”到“战歌” 。毛泽东在 1963 年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战斗的精神和生活中的阶级斗争在 60 年代再次被强调。这也影响了文学,在诗歌领域出现了郭小川、贺敬之代表的“阶梯式”诗歌;小说领域出现了描写“阶级斗争”的集大成之作艳阳天 ;戏剧领域出现剧本千万不要忘记 ,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纳入家庭生活之中。通过“文艺大跃进”运动和“两结合”创作方针的实践,文艺新规范越来越朝着左的方向发展,最终将 17 年文学推进到了文革文学。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15 课时)一、教学目的:
40、了解 17 年小说概况,掌握 17 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面貌、特点。认识其中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二、教学重点:了解 17 年农村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特色。三、教学难点:认识一些代表性作家和小说的创作特色和文学史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农村题材小说创作(4 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特色。认识赵树理和柳青的小说创作及文学史意义。二、教学重点:掌握赵树理、柳青的小说创作特色及文学史意义。三、教学难点:了解 17 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发展轨迹。四、教学方法:讲授五 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17 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农村小
41、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8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二) “十七年”小说概述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 (19491952)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 (1):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 、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山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
42、有找到表现辉煌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想的不开放。2:初步收获。 (19531956)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 、 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 、 洼地上的“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 改选 、 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爱情 、小巷深处 、 在悬崖上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 (19581960)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 、 苦菜
43、花 、 红日 、 红岩 、 红旗谱等。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 58 年到 60 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 56 年到 57 年开始创作的,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家的思想成熟。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 (60 年代初)作品有广陵散 、 杜子美还家等(三)农村题材小说创作1:赵树理及其小说三里湾(1):赵树理的生平及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山西“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主题主要是反封建,是在断裂带时期(40 年代到 70 年代)延续五四反封建主题的少数作家之一。但由于受到时间和赵树理本人能力的限制,他的反封建是较肤浅的,没有超越家庭、婚姻的层次。(2):赵树
44、理小说中的形象系列:A:二诸葛系列:写农村中落后的农民形象。如二诸葛、马多寿。B:三仙姑系列:写农村落后妇女的形象系列。如三仙姑、常有理。C:小字辈系列:农村中进步的青年形象。如小二黑、王满喜。D:基层干部系列:农村的基层干部形象。如王金生、范登高。赵树理是写落后人物的高手,其作品中落后的人物形象比进步人物形象要丰富生动。(3):小说三里湾:故事梗概:秋收扩社整社开渠人物形象:A:王金生:体现了年轻的农村干部的风彩,有丰富的实干经验和极高的威信。正直无私,顾全大局。B:王满喜:农村中进步的青年形象。机智、活泼、热情、微邪,见义勇为又难免操之过急。C:常有理、能不够:农村中的泼妇形象。自私、愚昧
45、、凶悍、保守,同时又有着普通劳动妇女的一些美德。文本分析: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显性文本叙述的是农民挣脱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在党的领导下走合作化运动的宏大叙事。隐性文本则表现了作家对待合作化运动的矛盾心态,暗示了权力对农民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强制干预。 三里湾通过会议、旗杆院、关门、马家院等意象,表现了对通常的合作化叙事中的欢乐情绪的嘲弄,和对宏大叙事中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解构。(4):对赵树理创作的评价:赵树理一贯坚持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创作主题,他也把自己的小说命名为问题小说。正是这样的创作思想,使得赵树理的小说充满了紧张的复合关系,也使他在解放后屡次被批评为“没有深刻的认
46、识到本质” 。因此,他的毛泽东思想的方向的位置也很快被比他更加理想的柳青所代替。 2: 柳青及其小说创业史(1):柳青生平及艺术观:柳青是陕西作家,他认为生活高于创作,生活可以造就作家,作家的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同时,他认为小说应该以人为中心,描写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创业史正是这一创作思想的产物。(2):创业史9故事梗概:扩大借贷买稻种进山掮扫帚密植水稻统购统销人物形象:A:梁生宝:兼有青年人的热情、理想和中年人的实干、踏实的品质。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代表。B:梁三老汉:善良、忠厚、保守、胆小怕事,终生梦想发家致富,是小生产
47、者的典型代表。文本分析:创业史探寻了作为个体的农民进入合作化整体的不同道路。梁生宝、梁三老汉和郭世富等人基于对共产党的信任而先后自觉自愿地加入合作化运动之中,郭振山则是由于害怕被整体抛弃而迫不得已加入的,富农姚士杰是在整体的强大攻势下被迫加入的。在大多数的农民都跟随着梁生宝参加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时候,改霞从个人立场出发选择了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素芳虽向往参加合作化运动,却被梁生宝排挤在合作化运动之外。创业史的创作弊端:A:人物配置的失误。小说按照人物所处的阶级、阶层配置人物,每个人物出场,都先把他们在阶级阵线上予以划分,并和现实政治相对应,这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始终没有脱离“左中右”的三分法和“
48、主导、非主导倾向”的二分法。以此为起点,把人物之间矛盾线索的安排建立在阶级矛盾、阶层矛盾的哲学基础上,使小说情节从根本上失去了偶然性和独特性,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而造成作品人物性格单一化、人物配置类型化和情节安排程式化。B:梁生宝形象塑造失误。梁生宝是柳青美学理想的典型体现,是柳青超出生活艺术化的一般局限,放弃了许多生活现实,而以抽象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为尺度为指导所作的一个不恰当的拔高,因此这一形象在反映生活的深广度上是大打折扣的。(3):柳青现象的思考柳青的创业史是“三红一创”中唯一一部展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但由于时代所限,创业史也难逃“半部史诗”的命运。对于小说创业史而言
49、,不应否认其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政治文化价值)和文学史价值,但仍应该看到它的时代局限和作家个人的局限。另外,还应该重新审视“深入生活”这一命题。深入生活对创作虽重要,但生活的深入者必须要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创作主体,理论虽然有助于作家理解和概括社会生活,但这一理论必须得是作家所生活的那个历史阶段的科学的概括,而且是经过作家主体体验了的。只有这样,作家在面对生活时,才能既从中获得体验,又对其保持一定的审视,做到以主体的丰富性接纳生活的丰富性。由赵树理到柳青,大致反映了 17 年小说中农村题材的发展轨迹,以二人为核心,分别形成了具地方色彩和现实色彩的“山药蛋”派和具浪漫、理想色彩的陕西作家群体。除此之外,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也是 17 年小说中写作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家。第二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