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1.50KB ,
资源ID:146677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4667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李玫瑾关于儿童教育.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李玫瑾关于儿童教育.doc

1、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 12 岁至 18 岁。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 12 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孩子对父母有情感依恋,父母才能发挥心理影响力。少年儿童研究:从您的研究看,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童年的心理根源吗?李玫瑾:是的。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的现象。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 1-6 岁,6-12 岁,12 -1

2、8 岁。12 -18 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 12 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 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发生在 2007 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属于在未成年时期(8 岁)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 23 岁无故杀人。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

3、为泡影。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理解?李玫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的,只要你别离开我!”但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给在农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 的隔阂。而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

4、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利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心里真的喜欢你。如果大人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青春期。少年儿童研究:在您的研究中,犯罪问题和依恋是有重要关联的吗?李玫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决定犯罪的因素很复杂。我把犯罪分为人格问题和心理障碍两大类。有人格问题的人,基本上是只要有机会,他随时都会犯罪,重

5、复犯罪。他犯罪是必然的,他的人格障碍是天生的,没有道理。也许父母都很正常,孩子就很坏,父母管不了为他花多少心血也无法感动他。这种人根本无法形成对他人的依恋情感。这种情况中反社会人格是比较典型的。更多的情况是另一种,即由于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这类孩子在 6 岁没有情感依恋对象,6 岁至 12 岁时,无人管教,几乎是自生自灭,那么到 1 8 岁时,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对社会冷漠,残忍,作案可怕。孩子一定要有固定的依恋对象,寄宿制幼儿园和学校不利于儿童情感发育。少年儿童研究:您强调父母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现实中常有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如何看待呢?李玫瑾:如果孩

6、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须是稳定的,从孩子出生到大,保姆没有换过。保姆替代了母亲的作用,孩子的依恋对象是有的,不是没有。尽管保姆和妈妈同时存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孩子依恋的是谁。有两种情况,如果孩子和妈妈一起睡觉,即使有保姆带,孩子还是依恋妈妈,因为有身体接触。如果孩子和保姆睡觉,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妈妈在孩子心目当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祖父母带孩子,祖父母作为孩子的依恋对象,也不比妈妈差。如果是姥姥照看孩子,对孩子来说,姥姥几乎就等同于妈妈,因为妈妈和姥姥在情感和行为上都相互肯定,可以互相替代,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如果奶奶和妈妈共同照看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两难选择,不知谁最值得自己依恋。因为生活中

7、总是会有一些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这种孩子到青春期时会有叛逆,他想回避两个女人之争。当然,如果婆媳关系好,孩子就不存在困惑。少年儿童研究:这个问题有这么严重吗?现实中很多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李玫瑾:我们从专业角度看,的确是这样的。我对很多同志说:你现在是处长,你不当,明天就有人接着干,没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不干,就没有人能替代了,做母亲更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到孩子 6 岁时,最亲近他的人去世了,这就很麻烦。因为依恋是从出生持续到 1 2 岁的,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孩子会有心理创伤。所以,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老人。因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话,孩子很

8、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带孩子的老人最好是身体非常健康,等到孩子十七八岁,至少 1 5 岁以后就没有问题了。像在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跟着爷爷。孩子 8 岁时,爷爷去世了,这个孩子就失去依恋对象。这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会觉得陌生。从环境到人,孩子都会有陌生感。于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亲近,他就一个人外出闲逛,上网成瘾,走向犯罪道路。少年儿童研究:对于小学生的父母来说,还可以弥补以往对孩子的照料不够吗?李玫瑾:依恋是在 1 2 岁之前,小学阶段有一个弥补过程。毕竟在 12 岁之前,孩子从生理上和身体的外形上,都没有成年,还是很弱小,特别需要身边有亲人的陪伴,所以花时间陪

9、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想陪他,孩子也不让陪了。父母可以白天很忙,但是晚上一定要陪孩子入睡。我是反对孩子上寄宿制小学或者幼儿园的。有一项研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创伤的孩子,被送到寄宿学校,由国家抚养。这些孩子智力没问题,但是性格有缺陷,自卑封闭,刻意表现等,很多孩子都存在情感障碍。人们发现,尽管在学校环境下,但是孩子仍然缺少依恋的对象。 “依恋”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战争孤儿的研究引发出来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当中很多人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颠倒了,即自己外出挣钱,然后将钱给保姆让别人替自己养孩子,结果钱挣了不少,孩子却跟别人最亲。还有些人成天忙工作,似乎天下事比家事重要。其实

10、,家事不亚于社会大事,一个孩子没教育好,他不仅让你生气伤心,更危险的是他会危害社会。所以,父母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责任在哪里。少年儿童研究:父母离婚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依恋对象?李玫瑾:离婚一方面是孩子的依恋感被破坏,另一方面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惧,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婚会让孩子内心矛盾冲突,回避恐惧。当然,依恋只是一个起点,依恋是教育的资本。但是,如果孩子很依恋父母,而父母没有教育水平也很麻烦。6 岁到 12 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 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李玫瑾:我认为孩子在 6 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

11、,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因为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父亲在社会当中历练较多,可能为人处事心胸更宽一些,不会那么哆嚎,那么琐碎。这些正好和母亲形成互补。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需要父亲的影响。对父亲的依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6 岁之前母亲最重要,6岁到 12 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 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少年儿童研究:父亲的行为榜样如果有缺陷的话,对孩子会有很大影响吗?李玫瑾:这里有一个具体案例:今年 1 月,从事废品收购工作的熊振林连杀 8人后逃离,在火车站办理假身份证准备逃跑时被公安局抓捕。被杀

12、害的 8 个人中,年龄最大的 66 岁,最小的 2 岁。2 月 9 日,湖北省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熊振林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熊振林作案的过程中,表现的对情人很依恋,当情人说你脸上怎么有伤时,他内心也很感动。但是情人拒绝和他结婚时,他就把情人杀掉了。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有人性的地方,也有特别残忍的地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整个成长中总缺少父亲的榜样。熊振林的母亲是教师,前夫跳河自杀后,又和一个文化层次低于自己的工人结合,感情不是特别好,母亲经常住在学校。从这个经历,大致的判断是这个女人很需要男人的依靠,在孩子心目当中,母亲软弱,甚至委屈求全。熊振林更多是和母亲在一起,母

13、亲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感情也不错。所以,从后来的情况看,他有有情义的一面。之所以残忍,是因为他是以女性的心理方式来对待女性,没有以男性心理对待女性,不够大度与宽容。他既想得到妻子的爱,又想跟着情人。可惜他两方面都没有得到,于是产生了仇恨。我认为,如果一个母亲离婚后再婚,就要好好过日子,照顾孩子,让家庭具备完整的家庭功能。有一些家庭尽管结构上健全,但是家庭功能欠缺,这也非常可怕。阴盛阳衰的家庭,男孩子就非常容易变态。他一方面想替男人即父亲出头,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对母亲不满。一个是他依恋的对象,一个是他想帮忙的对象。因此,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对其他女性充满矛盾心态:一方面离不开女人,另一方面又恨女人

14、。很多男性罪犯都是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母亲如果不再婚,就要坚强一些,让孩子看到母亲坚毅的那一面,替代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那么,尽管是单亲家庭,母亲能兼顾这两方面,孩子也会非常出色。一个人言语迟钝,不善表达,很容易形成社会性交往障碍。少年儿童研究:我们看到一些罪犯是那种性格内向,言语迟钝的人,这种性格和犯罪有什么必然关系吗?李玫瑾:人的情感发展会影响到言语发展,而言语发展会影响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好的孩子愿意和人打交道,这样就能避免在内心积聚心理障碍。言语迟钝,表达不善,一定是情感较少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的言语表达。有的孩子说:我不知如何和别人玩到一起去?如果这个孩子能言善辩,说

15、一会儿,别人可能就接纳他了。如果他不会说,但是有特别的资本,比如玩具、某种绝活等,也会比较快地和伙伴交往。可惜,孩子年龄小,具备这两样的也比较少,所以常常不知所措,有被人排斥的感觉。为什么一些内向的人会出现很可怕的行为?首先,早年的言语迟钝增加面对这种局面的困难,形成了社会性缺陷。孩子会觉得,我害怕和人打交道,于是就转向自己玩。这样孩子越发展,就越封闭。孩子在独自娱乐的时候,没有干扰,注意力集中,稳定,他内心的活动很丰富,学习也很好。而且他遇到不顺心时,也不马上表现出来,但内心并没有画句号。其实,言语是人的一种内心的表达方式,如果他不善言语,不善表达,这并不等于他没有想法,不等于他内心没有感受

16、,他往往自己在心里说。久而久之,这种内必的感受就会以一种爆发的方式表达出来,凡是不善言语表达的人一定会以动作的方式表达,多为攻击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言语的社会性发展不良,导致的孩子的行为问题。少年儿童研究:有人可能会问,我也很内向,会不会出问题?李玫瑾:内向的人,如果他身边的人很好,生活顺利,没有大问题。如果身边没有朋友,就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如驻马店杀人的黄勇,他就属于不善言语的人,从小在家里就是一个多余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他饱尝孤独。人的心理发展是有一个顺序的,12 岁之前,主要依恋对象是父母,12 岁至 16岁,依恋对象是同伴中同性别的人,同性恋就是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问题,1 6

17、 岁以后异性相恋。如果一个孩子在 1 2 岁之前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12 岁之后又遭到同性伙伴的排斥,那么他再交异性朋友就非常麻烦。异性交往是要努力揣摩对方的力揣摩对方的心理的,可以说人的社会交往对象其难度是越来越大的。很多和性有关的男性犯罪,大部分都有我刚才说的这些障碍。如果了解这些过程,很多犯罪心理一看就明白了,这些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我告诫父母,要注重和孩子的言语沟通。孩子上小学以后,要让孩子走出去和伙伴交往,教给孩子基本的处事方法。有时孩子会主动问,有时孩子可能不敢,父母要细心观察。如果不陪伴孩子的成长,父母就很难了解到孩子内心的各种困惑和面临的问题。我们青少年问题严重,是因为我

18、们大部分家庭是分离的,农村家庭分离,城市也如此。这是很让人焦虑的事情。有些父母是很好的人,有教养,可就是管不好孩子。我对他们说:你们管得太晚了。父母说孩子小时候可乖了。我说,就是他乖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引导,觉得什么都放心了,不去参与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到了青春期就很麻烦了。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少年儿童研究:家庭变故和父母溺爱都有可能令孩子走向犯罪。您认为哪一个更严重?李玫瑾:溺爱影响最坏,观念和性格的培养最怕溺爱,性格就是社会行为的培养。如果说这孩子真聪明,老师一讲就能完成作业,这是他的智力表现。这孩子如果做事很急,这叫气质表现。这些都是先天的,不是性格。如果说“这孩子特别自私” ,

19、这就是性格,还有冷漠、宽容等都是描述性格的。观察一个人的性格最基本的内容是:是否任性,是否冲动,是否自私,是否娇气,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在孩子小时候,体现最多的就是冲动和任性。当发现孩子因为不合理的事情而闹的时候,父母不让步,这就是性格培养。溺爱是没有是非的爱。对孩子的过错可以包容,是指有耐心,而不是迁就。耐心是父母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不爱听,也要说,让孩子早晚明白是非的界限。这和那种“你不爱听,我就不说了”是完全不同的。溺爱无法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孩子 6 岁之前,最晚不能超过 1 0 岁,父母一定要学会说“不” ,为什么?李玫瑾: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

20、,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 。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是让孩子有痛哭一番的经历我常讲:父母若在 6 岁之前(最晚别超过 10 岁)对孩子说“不” ,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和否认态度而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得气噎、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 12 -14 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说“不” ,他不会再简单地哭闹了,他会离家出走,会一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记者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 ,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

21、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对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狰狞。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我还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 12 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出色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为此痛不欲生的父母状告网络经营者,状告学校。每当此时,我都想对可怜的父母说:知道吗,这种结局是你们自己造成的,你们是主要的责任人。真相,多数时候很残忍。少年儿童研究:一些孩子在青春期是会

22、有一些逃学抽烟等反社会行为,是 不是就意味这孩子会走向犯罪道路。家长如何判断呢?李玫瑾:人在青春期会有一些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和反社会人格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社会认定的一些社会准则和习俗,比如小孩不抽烟等,只要孩子故意做相反的,都叫反社会行为。这里的社会是指社会规则。人在青春期会有一个探索阶段,故意做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到青春期结束就完全正常了,这叫做反社会行为的自然消退。家长如何判断自己孩子是否会走向犯罪道路呢?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这个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视线和身边,对父母有依恋感。二是父母本身是正直的人,从观念到行为都不会做坏事。家长只要做到这两点,孩子就不会出大问题。幼年时的耳闻目

23、睹决定孩子的观念,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做任何坏事。少年儿童研究:是对小学生来说,您认为父母应关注什么问题?李玫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孩子上学能否坐得住。有些孩子活泼好动,只要不逃学就行。如果孩子特别好动,我建议用教孩子画画的方式使孩子静下来。上小学的孩子只要静下来 3 0 分钟不动,就符合要求。因为孩子如果坐不住,就学习不好,如果学习不好,就不愿在课堂呆着,稍微大一点,到五六年级就可能逃学。逃学是最带有违法犯罪倾向的行为。二是,他有没有被人欺负。受人欺负的孩子往往以后容易抑郁自杀,或者变得倾向于暴力,以暴制暴。所以,常被欺负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个障碍会影响他的发展。此外,对于那种

24、肆无忌惮的孩子,父母要管教。凡是那种在学校称王称霸,欺负别人的孩子,家长也是比较霸道的。有的父母会认为,自己孩子凶一点会不吃亏,但是他在不吃亏的情况下,往往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我要告诉一些家长,你的孩子在占便宜的同时,会吃大亏的,自我控制能力低的人特别容易走向犯罪道路。少年儿童研究:有的父母本身就人格分裂,在家和在外完全不同,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李玫瑾:虽然让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依恋是很多家庭都能做到的,但是父母给孩子呈现出良好的人品,不是很多家庭能做到的。如果从好坏人来评价,有些父母绝对称不上是好人。比如,有的母亲对儿子非常好,绝对是一个好母亲,但她对外人却非常凶,甚至无情狠毒。她的孩子看

25、在眼里也会形成人品问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很现实,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打。我认为这样不对,因为你一旦打开了,你让他不打是很难的。在教育孩子时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错,要做对的事情。别人欺负你,你可以到老师身边玩,找个大的同学交朋友,避免欺负。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合理的方式。霸道的孩子学习都不太好,父母会认为学习不好没关系,只要他不受人欺负。但是,他欺负别人欺负够了,一定会出问题。父母一定要坚守正道,孩子只是吃眼前亏,但是不会吃长远亏。不要让孩子什么便宜都占到,占便宜这种理念很容易让孩子今后吃大亏。少年儿童研究:我们经常会发现,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如出租司机,有的在遇到乘客遗忘钱财

26、在车上时,会非常认真地寻找失主或将钱财主动上交给公司;而有的司机则不吭不响,只要没有人回头来找,钱财就归个人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 。但您认为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如何理解呢?李玫瑾: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如果孩子在幼小

27、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在这种情境下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身教的影响。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强调的,父母坚持的东西,如“咱人穷志不短” “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语待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甚至他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的观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

28、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分析人为什么会出现潜意识时,经常提到“观念” ,他认均,观念不仅在人清醒的时候对人的内心具有约束力,甚至在人睡着时,仍然检查着梦中的情况。所以,观念是人内心的一种重要的自我管理的力量,也是自我约束的力量。我们讲人要积德,这是佛教的一种说教,做好事、做正经人是一个人积德的过程。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做任何坏事,就叫积德。父母的行为就是给孩子看的,每一次的行为都是一个画面,会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观念。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同时,也告诫那些成天担孩子出问题的家长,只要你们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家庭和睦,只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尊德重礼,遇到问题时处理有理有节,你们身边的孩子是差不到哪去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