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63KB ,
资源ID:1469894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4698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doc

1、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 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 ,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 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

2、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 、真实性(辨伪) 、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

3、究。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 文献的载体有哪些?1、甲骨2、金石3、竹木4、简帛5、纸张6、电子2、 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

4、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 1899 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 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 5000 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 1903 年出版铁云藏龟 ,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 、 殷墟书契菁华 、 殷墟书契前编 、 后编 、 续编等书。从 1928 年到 1937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5、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 、 殷墟书契乙编 。1959 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 ,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 20 世纪时也有发现。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 1028 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 14-15 万片,其中单字约 4500 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重要研究著作:1、 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2、 契文举例清代

6、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3、 殷墟书契罗振玉辑4、 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5、 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6、 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1、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 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

7、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2、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 ,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 、王国维(观堂) 、郭沫若(鼎堂) 、董作宾(彦堂)3、 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

8、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 497 字。宋吕大临考古图 ,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汇集、考释的著作:1、 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2、 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3、 西清古鉴四十卷、 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 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 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4、 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5、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

9、释 ,郭沫若撰。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1、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 、 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3、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4、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

10、?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近世出土简帛文献:1、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 年 12 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2、银雀山汉简。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3、江陵秦简。1993 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4、江陵汉墓简牍。1983 年 12 月至 1984 年 1 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5、敦煌汉简。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6、曾侯乙墓竹简。1978 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

11、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

12、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 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石刻文献要籍:1、 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2、 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3、 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4、 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5、 石刻题跋索引 ,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6、 隶释二十七卷, 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2、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

13、,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4、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 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第 3 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 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著,也叫“作” 、 “造” 、 “著作” 。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 、 “前始未有”。 述:强调“古已有之”

14、 ,有所承因。 说文:“述,循也。 ”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 (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 、 楚辞 、 昭明文选 、 玉台新咏 、 乐府诗集 ) 、类书(如初学记 、 艺文类聚 、 北堂书钞 、 太平御览 、 册府元龟 、 永乐大典 ) 、丛书(如汉魏丛书 、四库全书 、 四部丛刊 )等。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著、述、

15、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 。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 、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 、文学翻译。2、 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

16、流传的目的。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3、 四库全书的

17、抄本及收藏(P246)四库全书 ,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三千五百九十种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先藏沈阳故宫,后移甘肃。文澜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 历代官府的收藏概况: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商代

18、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的。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设官吏掌管。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有专门之官典守。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贡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三国时期,官府亦六艺文献收藏于管理。魏晋南北朝天下

19、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著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收集、整理、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著作。唐代主要继承隋,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一些藏书机

20、构,主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 ,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理、利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其次是充分利用藏书,具体承担了太平御览 、 太平广记 、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 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 ,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 ,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 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明代帝王亦重视藏书。明代初年

21、,藏书主要在文渊阁。清代政府承袭了明宫廷的全部藏书,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宫廷藏书最著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 。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进入民国,各地大都有了公共图书馆。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其次,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

22、后,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最后,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2、 历代著名的藏书家3、 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明朝末年江苏常熟三大藏书家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脉望馆藏书丰富,不仅校抄了大量秘本,而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 ,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 ,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 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

23、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设有大书柜 73 个,宋刻孤本多贮其中。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 ,晚年有“也是园” 。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著录藏书六千余种。钱曾去世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藏书多达 84000 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流布也甚广。著名的有十三经 、 六十种曲 、文选 、 津逮秘书等。4、天一阁(P74) 、澹生堂(P79) 、胡应麟(P77) 、周永年(P87) 、卢文弨(P86) 、朱彝尊(

24、P84) 、吴骞(P89)、黄丕烈(P91)、傅增湘(P99)、郑振铎(P102)天一阁: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 15611566 年) 。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 “代不分书” “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 30 万卷,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且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 435 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 268 种。澹生堂:澹生堂是明末最

25、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火業。有澹生堂藏书约 、 澹生堂书目行世。 书目著录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在当时罕见其匹。澹生堂抄本亦十分珍贵,用蓝格纸,版心下有“澹生堂抄本”五字,颇有流传。同时,澹生堂还注重收藏戏曲。在祁承爜死后十几年,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 50 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著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 5、明清代著名抄本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1、铁琴铜剑楼国图、上海、常熟。常熟瞿绍基2、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北京图书馆、山

26、东图书馆。山东杨以增3、皕宋楼(藏宋书二百余种)静嘉堂书库。归安陆心源4、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南京图书馆。钱塘丁丙能体现宋代藏书之多的:体现私家藏书之多的“私家目录学史上的双璧”:郡斋读书志(南宋学者晁功武编纂)与直斋书录解题(南宋著名学者陈振孙编纂)体现国家藏书多的太平御览 、 太平广记7、图书散佚的原因:根据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关于文献亡佚原因的介绍,现将文献亡佚的原因总结如下:1、天灾人祸及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2、统治者个人主

27、观原因,暴力禁毁。3、古人重德轻艺。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典籍的易于散亡。4、重文词,轻朴学。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艳的作品,极感兴趣;朴实说理的书籍,反为人所疏忽。5、书籍重修后原书亡佚。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某些编录名物的书籍,各为它的时代所局限,后人凭借它原有的材料,加以重修。重修的书盛行,而原书便废。6、因人废言。由于著书的人犯了罪,伏了法,或者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因之对它的著述,也就由疏远而遗弃以至于散亡。7、私人收藏。由于封建社会里,某些私人收藏家特别是对海内的孤本“讳莫如深” ,不轻易给人知道,这自然给书籍带来了灾害。同样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