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第三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定义,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发生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流不足、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及全身主要脏器损害的危急的综合症。 多种病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流不足 (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主要脏器损害,休克共同点、病理生理基础,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其依赖于: 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出量; 适宜的周围血管张力,病因及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失液性)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第三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1期: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代偿期),2期:微循环扩张期(休克中期、抑制期),3期
2、: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衰竭期),第三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微循环变化,1期: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代偿期),第三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微循环变化,代偿意义:1.回心血量增加 2.血液重新分布,机制:交感肾上腺兴奋致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刺激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痉挛。特点:少灌少流; 少进少出结果: 皮肤、肾脏、骨骼肌及内脏血流减少;心、脑等重要器官 血流在早期维持不变。,第三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微循环变化,机制: 缺氧使大量酸性物质蓄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放松、后括约肌收缩, (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 )缺血、缺氧使扩血管活性物质增多。特点:多灌
3、少流;多进少出结果: 血液淤滞、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外渗、血液浓缩;血管容量扩大,回心血减少,血压下降。,2期:微循环扩张期(休克中期、抑制期),第三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微循环变化,机制:淤滞在微循环中粘稠的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处高凝状态,红细胞、血小板易凝集形成微血栓,甚至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了各种凝血因子,且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结果出现严重出血倾向。特点:不灌不流;不进不出结果: DIC形成、继发纤溶,3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第一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因及分类,失血性休克: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及外伤大出血。失血浆性休克:如严重烧伤失液性休克:剧烈呕吐,临床表现
4、,清楚,伴烦躁,面色苍白皮肤发冷,血压变化不大,脉压缩小,稍快30ml/小时,表明休克在改善。,第一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护理措施】,2.生活护理:(1)休克体位:中凹卧位,头及躯干抬高20-30,下肢 抬高15-20 。(2)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体位?。(3)维持正常的体温:注意保暖,禁止局部体表加热。(4)防止意外损伤,第一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护理措施】,3.药物治疗的护理:(1)扩容护理(治疗休克最基本和首要的措施)1)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关键性措施2)合理补液先晶后胶、先快后慢。BP结合CVP指导补液(休克扩容时常以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的指标)用药时注意浓度、速度及配伍禁忌,第一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心静脉压、血压与补液的关系,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静脉输入,如果血压升高,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应继续补液;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3-5cmH2O,则示心功能不全,应强心。,第一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护理措施】,3.药物治疗的护理:(2)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1)应用过程中监测BP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2)使用时从低浓度、慢滴速开始,最好采用输液泵,以精确调控。3)严防药物外渗。4)BP平稳后,停药前应逐渐减速、减量或降低浓度。5)必须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方可使用扩血管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