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42.02KB ,
资源ID:1479802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4798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动物生理学期中考试题目.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动物生理学期中考试题目.doc

1、名词解释(考 10 个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2.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刚能引起组织/ 细胞兴奋的临界强度的刺激,阈强度高低反映了组织/细胞兴奋性的高低。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阈上刺激时,产生的短暂快速的膜电位变化为动作电位。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EPSP。该突触称为兴奋性突触。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 :后膜的

2、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IPSP。该突触称为抑制性突触。6.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受到与它构成轴轴突触的另一神经元的影响,导致其向突触后膜释放递质减少。通常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而呈抑制效应。7.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acilitation):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受到与它构成轴轴突触的另一神经元的影响,导致其向突触后膜释放递质增加。通常导致突触后神经元 EPSP 增大。8.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

3、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导致后者兴奋性或功能活动改变的特殊化学物质。9.终板电位(EPP ):在终板膜上产生的这种瞬时除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10.强直收缩(tetanus):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持续收缩状态。包括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由于刺激间隔短,前一次收缩尚未完全舒张或处于收缩期时,后一次刺激引起的收缩可以叠加上去出现总和。11.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肌膜的电变化和肌节的机械缩短之间存在的关联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12.神经营养作用:神经末梢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节

4、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13.单突触反射:指在仅由向中性神经元和离中性神经元两个要素组成,且中间只有 1 个突触的最简单反射弧上发生的反射。牵张反射是这种反射的代表。14.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向中性神经元、几个中间神经元、离中性神经元组成的,通过多数突触进行反射。15.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16.屈肌反射:一侧肢体的皮肤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具有保护意义,可及时避开伤害性刺激。17.对侧伸肌反射:较强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一侧肢体时,除引起屈

5、肌反射外,还引起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肢体伸直。具维持姿势和保持平衡的作用。18.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节段暂时丧失脊髓反射能力,骨骼肌和内脏活动受到暂时抑制。19.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保留脑桥和延髓与脊髓相连)的去大脑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首尾昂起、脊柱硬挺等伸肌反射亢进的状态。20.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中枢部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 13 节段的灰质侧角。21.副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的一部分,分为脑部和骶部。22.自主神经系统: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肌

6、、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不随意神经系统。23.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感觉(皮肤深浅感觉、视听觉、味觉)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换元后发出的第三级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也包括从联络核发出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纤维。24.非特异投射系统:指从网状结构投射到丘脑内髓板内核群的纤维,经换元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25.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过去的信息与时间梯度相关的丢失。26.顺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

7、,近期事件记忆差,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而远期记忆尚保存。27.REM 睡眠: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s movement)亦称异相睡眠(Para sleep)或者也叫快相睡眠,异相睡眠或快波睡眠。是一个睡眠的阶段,眼球在此阶段时会呈现不由自主的快速移动。在这个阶段,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与清醒的时候相同。多数在醒来后能够回忆的栩栩如生的梦都是在 REM 睡眠发生的。28.非 REM 睡眠:非 REM 睡眠 (non-rapid eye movements) 是指没有快速动眼运动的睡眠。29.感受器电位:如果感受器是一种特化的传入神经元末梢,这种膜电位的局部去极化性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30

8、.盲点: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31.视杆系统:32.视锥系统:33.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 30 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34.明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叫明适应。问答题(考 7 题)1, 概述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K+浓度梯度驱使 K+外流,逐渐建立的电势梯度对抗 K+外流,当膜两侧的电场驱动力与 K+浓度梯度力量相当时, K+跨膜净流动停止

9、,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K+平衡电位,大约-90mvNa+浓度梯度驱使 Na+内流,逐渐建立的电势梯度对抗 Na+内流,当膜两侧的电势梯度与 Na+浓度梯度力量相当时, Na+跨膜净流动停止,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Na+平衡电位,大约 +60mv,幅度小于 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取决于 K平衡电位,其离子基础主要是 K外流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1)阈刺激初期部分钠通道开放,Na内流,出现去极化(2)正反馈促进更多钠通道被激活,达到阈电位(-55mv)时,出现快速的去极化,并形成超射(3)钠通道较快失活,阻止 Na进一步内流(4)几乎钠通道开放的同时,钾通道也被激活,但膜对 K通

10、透性的增加较缓慢,K+外流对抗了 Na内流。随着钠通道的失活,K+ 外流超过 Na内流,开始复极化过程2, 比较两种突出后电位(EPSP 和 IPSP)的概念和发生机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EPSP。该突触称为兴奋性突触。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后膜对 Na+、K+(尤其是 Na+)通透性增大 Na+内流 局部膜去极化接近于阈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

11、l, I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IPSP。该突触称为抑制性突触机制: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后膜对 Cl、K (尤其是 Cl)通透性增加 Cl内流 膜电位超极化远离阈电位3, 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终末轴突终末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激活Ca2大量内流突触囊泡胞吐释放递质 AChACh 与终板膜上 N 型受体结合阳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远超 K外流产生去极化的终板电位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钾通道相继激活,产生动作电位4, 概述骨骼肌收缩机制。神经冲动 肌膜 横小管 三联体

12、纵小管(肌质网) Ca2+ 通道打开 肌浆 Ca2+ 浓度升高 Ca2+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构像改变原肌球蛋白构型或位置变化 暴露肌动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 横桥(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 ATP 酶激活,水解 ATP 横桥摆动,将肌动蛋白向 M 线牵引 细肌丝滑向 M 线肌纤维收缩结果: A 带、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不变,但 I 带、H 带和肌节长度变短。收缩结束后,肌浆中 Ca2+重新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复原,引起松弛。5, 简述反射弧的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感受器:是将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

13、动的换能装置。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的电位变化经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又将其称为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 (最简单的发射不包含中间神经元,仅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是将中枢整合的信息通过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效应器:是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6, 解释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的概念及其机制。屈肌反射:一侧肢体的皮肤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具有保护意义,可及时避开伤害性刺激。对侧伸肌反射:较强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一侧肢体时,除引起屈肌反射外,还引起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肢体伸直

14、。具维持姿势和保持平衡的作用屈肌反射发生时,屈肌收缩的同时出现与其相拮抗的伸肌的舒张,这个现象称为交互抑制。对侧伸肌反射中包括双重交互神经支配,即两侧的身体都发生屈肌的收缩和伸肌的舒张。7, 人行走时突然一脚踩到钉子,试分析通常两侧肢体的伸肌和屈肌的反应及机制。屈肌反射: 一侧肢体的皮肤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具有保护意义,可及时避开伤害性刺激。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较强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一侧肢体时,除引起屈肌反射外,还引起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肢体伸直。具维持姿势和保持平衡的作用。交互抑制在屈肌反射及对侧伸

15、肌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8, 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出现什么现象,简要说明其表现和原因。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节段暂时丧失脊髓反射能力,骨骼肌和内脏活动受到暂时抑制,称为脊休克。表现: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应消失,大小便滞留。恢复:脊休克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脊髓反射可恢复。但进化程度越高恢复越慢。原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说明脊髓虽然可独立完成基本和简单的反射,但受到高位中枢的调节。9, 什么是去大脑僵直,简要说明其发生机制。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保留脑桥和延髓与脊髓相连)的去大脑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首尾昂起、脊柱

16、硬挺等伸肌反射亢进的状态。机制: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活动的失衡,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因此伸肌的肌紧张明显加强。可写可不写( 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转而增强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10, 简述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定位和功能特征。答:(1)定位:大脑皮质主要运动区定位在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2)功能特征:左右交叉:一侧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的躯体运动,而头面部肌肉多属双侧性支配;

17、精细定位:运动区具有精确的功能定位,一定的运动区支配一定部位的躯体和四肢;上下倒置:下肢肌肉的代表区在皮质顶部,上肢肌肉的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皮质底部,但头面代表区在皮质的位置仍是正置的;单机收缩:刺激运动区的某一点,只会引起个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部分收缩;代表区大小不同:躯体不同部位在皮质所占的代表区大小不同,主要取决于所支配器官运动精确和复杂的程度。11, 比较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特征。答:(1)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两部分,是不随意的,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2)具体特征比较:低级中枢部位: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副交感神经

18、起自脑干和脊髓骶部副交感核。神经节位置及长度:交感神经节位于椎旁、椎前节,其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靠近效应器官,其节前纤维长。节前、后神经元比例:交感神经的一个节前神经元与多个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分布范围:交感神经分布广泛,如:胸、腹腔脏器,全身血管和皮肤等;副交感神经分布局限,如:大部分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对同一器官作用:二者互相拮抗,受脑的较高级中枢特别是大脑边缘叶及下丘脑的调控。12, 比较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区别。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是指丘

19、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感觉(皮肤深浅感觉、视听觉、味觉)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换元后发出的第三级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也包括从联络核发出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纤维。非特异投射系统(non-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指从网状结构投射到丘脑内髓板内核群的纤维,经换元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接受外周感受器的专一传导道的冲动 接受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冲动投射至皮层的特定区域,有点对点的关系弥散性地向大脑皮层投射,无严格的定位分区终止皮

20、层第四层,与大锥体细胞的胞体形成突触联系终止于皮层各层中并在广大范围内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阈下兴奋易总和 阈下兴奋不易总和产生特定的感觉并能激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不引起特定感觉13, 概述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的定位和感觉投射规律。各类躯体感觉信息最后达到躯体感觉皮质,它位于顶叶的后部,包括细胞构筑不同的几个区。主要有: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和顶叶后部。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1、2、3 区) 。感觉投射规律: 左右交叉:躯体感觉为交叉性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性投射。 上下倒置:总安排是倒置的,即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

21、的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精细正比:皮质代表区大小与体表相应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即体表感觉越灵敏的区域在皮质的投射区域越大。14, 视近物时如何通过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使成像落在视网膜上?在视近物时,动眼神经中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其收缩,脉络膜被前拉,于是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被膜借助其本身的弹性而更加鼓凸,前表面半径减小,曲率增加;睫状肌收缩的程度依所视物体距眼的距离而异。15, 简述近视的主要原因和矫正方法。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纠正:凹透镜,使焦点后移。16, 概述视觉的二元学说。视网膜的两类感光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学说)视杆系

22、统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物无色觉而只能辨别明暗。该系统产生的视觉只有粗略的轮廓,分辨率低,称为视杆系统或晚光觉/ 暗视觉系统(scotopic vision)。视锥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的细节及轮廓都能看清,有高分辨能力。称为视锥系统或昼光觉/明视觉系统(photopic vision)。17, 简述暗适应和明适应的机制。暗适应机制:与视细胞中感光色素的再合成密切相关。第一阶段: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合成增加,视觉阈值下降,敏感性增加 10 倍;第二阶段: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合成增加,阈值继续下降,敏感性增加 10000 倍。明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机制是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视紫红质,遇强光迅速分解,产生耀眼光感,之后视锥细胞承担起感光功能。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