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课程改革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生机,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成果之显著,引人瞩目。由于工作关系,我亲历了课改的全过程。我认为,40 年课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每阶段的深化都与国情紧密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的课改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合理吸收,不能照搬照抄。在课改过程中,凡是能够紧密与国情、校情、学情结合的实践,都取得了较好效果。课改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3)拨乱反正
2、,激发了教师改革热情1978 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教育领域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为了彻底肃清“知识无用论”的流毒,教育部门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学校要尽快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1983 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给我国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同时也激发了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广大教师争相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布鲁纳、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思想引入我国,教育工作者结合国情、校情进行了教学改革。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改革
3、有江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北京马芯兰的“知识网络化”教学改革、吉林魏书生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改革,以及快乐教育、成功教育、自主教育等,广大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教学改革的百花园呈现出异彩纷呈、竞相争艳的大好局面。改革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这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阶段(1994-2000)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教育 “转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上“满堂灌”、课下“题海战”,加重了学生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务院于 1993 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4、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中小学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好发展。虽然有不少学校采取具体措施推进素质教育,但确实有一些高中学校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给以后的课改留下了一些宝贵经验,也为如何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留下了思考空间。第三阶段(2001-2007)实施新课改,落实教学三维目标长期以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除了“望子成龙”等社会原因外,教学方面也有诸多弊端,如课程臃肿,教
5、材难、深、重,教学方法陈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于 2001年 6 月 8 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次课改被称为“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新课改在教学方面变化最大的除了“三维目标”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自主、合作、探究。为了树立新课改“教学模式”的样板,多家教育媒体先后推出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有关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经验,一时间参观学习者趋之若鹜,对推动课改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实施一段时间后,经过教师培训、区域试点、改进完善,在全国中小学普遍推开,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开展得
6、有声有色,这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课改”与“高考”紧密结合打下了良好基础。第四阶段(2008-2018)课改的深化以及 “核心素养”与“新高考 ”紧密结合这一阶段历经 10 年,前 5 年为了深化课改,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实现“高效课堂”途径;后 5 年,开始研制和践行“核心素养”与“新高考”的紧密结合。2008 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高考新方案时表示,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考要减少考试科目,新增“综合素质评价”,并且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份进行“新高考”试点,深化课改势在必行。在高中实施课改困难较多,因为高中有“三高”:教材“高难度”、教学“高进度”、高考“高分数”,教师担心进度
7、完不成、分数上不去,怎么办?只有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特点是负担轻、效率高、成绩好,不少地区和学校脚踏实探索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的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一讲三化”“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一讲三化”中的“一讲”是在教学过程中讲“学习方法”,“三化”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内化、活化学习方法。实现“三化”策略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能力。他们把“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方法和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佳途径。第四阶段的后 5 年,
8、关注的焦点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 年 3 月 30 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近年来,广大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问题十分关注,但网络上人们对“核心素养”概念的表述有多种说法。其中,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林崇德教授的论述最为确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问题,教育部组织了近百名课改专家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历时 3 年
9、,于 2016 年 9 月 14 日举行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又具体细化为 18 个基本点。为了将课改与高考紧密结合,2014 年 9 月 3 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
10、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教育综合改革分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意见还特别强调“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除了必考科目,学生对其他高考科目可以选修、选考,这不仅减轻了学生课业负,而且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学科特长选学、选考,使“课改”和“高考”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在高中落实素质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对 40年课改历程的四点思考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20 多年的教育媒体工作中,我编发了上万篇教学改革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我的体会是:教学方法千千万,充分调动学
11、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这也是衡量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本人以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是符合学习科学原理的,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学也是无效教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说,就是采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问题引领、教学案导学等形式,根据整体构建、和谐教学的思想,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在导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设疑激思,引趣促活,讲其所需,授之以法,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实现“低负高效”的教学效果。当前教科研的偏差与
12、矫正开展教科研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有些学校和个人申报课题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发表论文,上级疏于管理,又缺乏监督检查。教师申报科研课题首先应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由专家引导,采取“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科研方式,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公开课的方式开展教科研活动,在不同阶段进行总结,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这才是教科研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名师、名校在课改中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低估在 40 年课改历程中,各阶段都有名师、名校的示范和引领,其作用不可低估。名师不仅能上示范课,介绍、传播先进教学思想,还能指导教科研。但是有人不能理解
13、:为什么有的名师像常青树一样,每个阶段都是大家的偶像?我认为,其中原因是这些名师从来不搞花架子,始终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脚踏实地探索。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主持人,我曾对名师的成长轨迹进行调研,发现真正的名师具备 5 种精神:敬业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反思精神尤为重要,由此想到新课改初期“课改名校”的大胆创新,他们对传统教学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颠覆了教学顺序;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三课型”,颠覆了课堂秩序;东庐中学的“导学案”是对传统教案的颠覆课改名校对新课改进程中的示范和引导
14、作用功不可没。课改与高考改革相互配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早在 20 年前,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落实素质教育,但在高中阶段始终难以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改”与“高考改革”没有相互配合。因为过去的课改专家和高考命题专家是两套班子,双方各干各的,互不联系。但高考“指挥棒”的威力是很大的,长期左右着高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难免会影响高中课程改革的落实。近年来,国家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强调要“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这个“关联度”很重要,这意味着“考”与“学”要紧密关联,今后高考命题要紧紧围绕各学科的课标内容选择题目,而课标的修订要根据“核心素养”调整,六大素养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考”与“学”紧密结合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选学和选考又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这次深化高考改革深受师生和家长欢迎,当前已有不少学校做好了准备,广大教师对这次深化高考改革满怀信心,将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原高级编辑)中国教师报2018 年 07 月 04 日第 6 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