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突出问题及对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情报所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这是世界上 5种人体血吸虫病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也是防治难度最大的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 12 个省(市)的部分地区,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而且影响整个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经济发展。国家已于 2004 年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处于同等重要的防治位置。经过 50 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的血吸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近来由于生物、自然、社会经济、人口流动、政策保障等因素变化较大,一些地方呈现出老疫区血吸虫病疫情扩散蔓延、已达血吸虫病传
2、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疫情回升形势,引起了我国政府及各界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及严峻性据建国初期统计,我国的血吸虫病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 12 个省(市)的 433 个县( 市、区)4078 个乡(镇) ,共有钉螺面积 148 亿 m2,累计感染者达 1160 万例,受威胁人口在 1 亿以上。 至 2007 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5 省(市)自治区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四川省以县为单位全部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目前疫情尚未控制的县(市、区)有 90 个,其中江苏省 12 个,安徽省 19 个,
3、江西省 11 个,湖北省 23 个,湖南省 22 个,云南省 3 个。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扩散蔓延,表现为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扩大,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加,说明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还任重道远。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发展、成效、局限性血吸虫病是一种与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疾病。1984 年前 WHO 提出防治血吸虫病的目标是达到阻断传播,防治重点建议放在消灭中间宿主钉螺上。50 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 WHO 防治
4、策略的改变,我国的血防策略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1955 年,卫生部召开第一次血防工作会议,提出了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概念,后经多年反复实践,使综合性防治策略不断完善。60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为:预防为主,综合性防治,因时因地制宜。但这一策略由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湖沼型地区难以实施。 以人畜化疗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的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的问世,8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将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调整为“以人畜扩大化疗为主、辅以易感地带灭螺的综合防治策略” 。至 2002 年底,血吸虫病病人数和病牛数等指标较项目开始
5、时(1992 年) 分别下降了 48.74和 47.08,浙江省在此期间在全省范围内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但这一策略受药物化疗依从性、覆盖率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彻底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链,导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的回升。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鉴于我国血吸虫病的传播特点,国家提出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并提出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减少家畜传染源粪便对有螺地带的污染;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杀灭人畜传染源粪便中的虫卵;加强渔船民粪便管理,减少水上作业人群传染源粪便的污染;结合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压缩钉螺面积,减少血吸虫污染和感染的机会,从而达到控制血吸虫病的目的。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中凸现的问题血防投入不足,血防队伍削弱,难以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分配体制改革、世行贷款项目结束等因素,造成血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难以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传播控制地区,剩下来的防治任务仍较重,其防治经费无法控制疫情回升,而传播阻断地区血防专业队伍的不稳定,青黄不接、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等因素使有效的血防工作难以持续。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血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部门,如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教育、环保、爱卫、
7、药物和化工等系统的多个部门。目前各个部门均设有相应的血吸虫病防治机构,但各部门各机构多各自为政,职责不明确,不能相互配合,组织协调和合作不足。现行血吸虫病防治法律不完善,现行的血吸虫病防治法制执行不到位我国尚无统一的血防法,由此造成对政府各部门以及企业和公民个人在血吸虫病防治服务中的职权、职责和义务界定不清晰,监督不力;对有关部门在防治中不作为或拖延作为时应承担何种责任,有关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给血吸虫病防治服务中的政府管理实践和责任的追究造成困难。已有的血吸虫病防治法律规范执行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不作为)、难获救济等。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 隐瞒、谎报、缓报疫
8、情的现象依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对执法者的监督。血吸虫病防治法制的社会基础条件如血吸虫病防治法制的公众知晓度、认同度、适应度和配合度以及社会心理状况等还亟待进一步改善。新螺区出现2007 年 11 月,浙江江山贺村镇明星村新发现 1 个钉螺点,位于村北面历史螺区的相毗邻地带。该村为历史无螺村和无感染的病人,新发现有螺面积 4.666 万 m2,钉螺平均密度为 0.01 只0.11 m2,经检测无感染性螺。分析钉螺新发现原因可能为:1)该村存在村民到邻近历史流行村带回秧苗、水浮莲养殖的现象;2)近年来,国道线进行改线,路基横穿明星村;3)由于工程施工,工程砂石料进入明星村。显示新发现
9、螺点不排除邻近原历史流行村的钉螺随植物输入而迁移扩散的可能性。流动人畜监测工作薄弱,输入性传染源包括城市血吸虫病病人急剧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人口流动急剧增加,全国非疫区的流动人口中,均有一定比例的人口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但是每年接受管理的人数仅占极少部分,并且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大量的流动人口不但进工厂,而且承包田地,从事种植养殖,施用人粪肥,有的随地大便,新的传染源输入有不断增多趋势。而目前各传播阻断地区仍有不少钉螺面积,来自流行区人(畜)在有螺区作业,如缺乏有效管理,极易招致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由于人口流动及自然环境等影响,近年城市血吸虫病人增多,包括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造
10、成钉螺向城市扩散、流动人口将传染源带到非流行区或疫情已控制地区的城市造成城市出现血吸虫病病例或血吸虫病流行。公众血防意识逐渐淡漠由于部分干部群众对血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长期的防治工作使他们产生了厌烦情绪,不愿配合查治病工作,即使免费也不愿意。许多群众明知是疫区,偏要下水,不注重自我保护,重复感染严重。且现在基层年轻干部较多,对血吸虫病缺乏感性认识,对血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血吸虫病的主要防治对策血吸虫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仅仅靠药物和卫生技术难以有效控制与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鉴于当前的疫情及防治难度,我国血吸虫病的传播
11、尚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控制。2004 年,我国新的血吸虫病控制目标与原则(20042015 年) 在今后 2 个 5 年计划中已被确定:即在平原和山区型流行区,到 2008 年的目标是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到 2015 年的目标是达到传播阻断;在湖沼型流行区,计划到 2008 年和 2015 年分别达到流行控制和传播控制。政策法规的调整与确立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应采取以社会措施为主导并结合技术措施的综合性防治策略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控制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而且和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不仅要有科学性,而且要具有可行性。脱离社会经济状况的策略和措施是难以持久执行的。光靠药
12、物控制不了血吸虫病,光靠卫生部门,血吸虫病防治不可能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将血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去,才可持续发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建立统一的血吸虫病防治法律法规 建议国家把涉及血防管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各自独立的应对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加以归纳、汇总,尽快出台一部全国统一的、居于核心权威地位的血防法 ,通过立法手段确立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防治血吸虫病的法治原则,通过立法工作由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相关综合协调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并切实保障民众的权利与义务。传染源控制策略的调整与落实现阶段我国主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
13、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即以控制血吸虫虫卵污染环境为核心,在明确主要传染源的基础上,采取“以机代牛”以减少传染源的种类和数量, “封洲禁牧”以减少虫卵污染有螺环境, “改建卫生厕所”和“收集渔船民粪便”以控制虫卵下水,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辅以健康教育、查治病、查灭螺以及实施农林水血防工程等措施,达到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目标。多年的血吸虫防治结果表明,由于钉螺生存环境复杂、繁殖力强,要想从根本上消灭钉螺非常困难。有必要在加强对传染源控制和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查灭螺工作力度。对暂时不能达到消灭钉螺的地区,要将控制阳性螺点、控制阳性螺密度作为重要目标。要加强历史有螺环境和与现流行区县(
14、市、区) 相毗邻环境的监测,药物结合生产环境改造灭螺是持久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灭螺措施。建立预警机制,尽快规范流动人口(畜)监测工作,有效控制外来传染源的输入 在传播阻断的城市及地区,虽然当地无血吸虫病传播,但如果残存钉螺,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与残存钉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完全重叠,就有可能引起血吸虫病流行。因此,在这类地区应建立血吸虫病流行的预警机制和疑似血吸虫病专项报病体系,加大监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同时要做好螺情监测工作,及时开展查螺、灭螺,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流动人口的管理应在政府统筹下由各部门互相配合,制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管理办法和规范,依法开展流动
15、人口的卫生监测工作,防止外来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同时要制度化地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来自疫区的动物主要是牛的疫情监测管理,消除血防工作中各种隐患。建议政府部门承担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的诊治费用,从而鼓励怀疑有血吸虫感染者积极主动及时就诊,提高外来流动人口中血吸虫病检测的覆盖率。传播阻断地区监测传染源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对来自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江西、云南等 6 个省的外来人员上。切实健全和加强血防专业队伍,规范血吸虫防治的监测诊断考评治疗体系,并建立或恢复一支以农民为主的不脱产的血防员队伍,以保证防治工作的需要。加强血防健康教育 组织血吸虫病防治科学研究在疫区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启发群众
16、参与血防工作的积极性,增加防护意识,特别是重点对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另外,在重视农村血防工作的同时,要开展城镇血吸虫病的普查和宣传,提高城镇人口的血吸虫病防治意识,减少危害。近年来,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在部分地区呈不稳定态势,提示现阶段的防治手段、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当前血防工作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提出,考虑到目前的血吸虫病控制状况,建议优先研究那些能提高研究水平并能直接影响血防工作进步的领域。其中包括日本血吸虫的基础性研究、控制策略相关的应用性研究、可用于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的新产品的开发,如控制传播的动物管理模式、钉螺孳生地监测技术、治疗效果评价技术、青蒿素类药物单用或与吡喹酮的联合使用方案的效能、新的对幼虫和成虫阶段都有作用的抗血吸虫药物的筛选、标准化的快速诊断方法、新颖杀螺剂及候选疫苗、共享平台建立等研究。2009 年是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 年) 提出的第 2 个 5 年规划的第一年,高效的防治管理网络无疑是防治血吸虫病坚强有力的保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能够在政府的主导下达到防治活动规模化、防治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以加快我国血吸虫病的控制进程,提高我国民众的整体健康水平。(注:本文参考了国内各大科技期刊数据库、网络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