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史 第三章第三章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一、国民党内的纷争和形成上的统一(一)宁汉合流和国民党各派系的纷争1宁汉分争和合流 2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二)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和东北易帜1、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2、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1928 年 12 月 29 日 ,张学良宣布 “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1、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施行训政纲领 2、 “清党”运动3、编遣全国军队 4、整理财政 5、改订新约 6、 “对俄绝交”和制造中东路事
2、件改订新约简评:1、南京政府“改订新约”的措施,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的合法性,恢复了关税自主,增加了财政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是历史的进步。2、但就南京政府“改订新约”的目的来讲,是企图平息人民的反帝怒潮和巩固其统治,而各帝国主义国家表面上作出的一些让步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国民党政权来维护其在华利益。但这一切都没有从根本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更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1、混战的原因:(1) 地盘分配不均 (2) 军队 “编遣”问题 (3) 蒋介石排斥打击异己2、国民党
3、新军阀的混战(1) 蒋桂战争(1929.36) (2) 蒋冯战争(1929.511 月)(3) 中原大战(1930 年 5 月11 月)3、结果蒋介石大获全胜,在各派军阀中居显著优势,巩固了他的独裁统治.三、中间派别的产生及其政治主张(P164)1、第三党 2、改组派 3、人权派 4、中国托派第二节 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一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中重整旗鼓(一)八七会议:(P149)1、目的: 2、时间: 3、地点: 4、解决的问题: 5、意义: 6、缺点:(二)各地的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P147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 ,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在南昌发动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
4、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卢德铭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3、广州起义:1927 年 12 月 11 日二、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P169)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是第一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2)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采取的措施首先,恢复、整顿和建立党的组织。其次,坚持 “党指挥枪”的原则,加强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武装的建设。再次,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的退却与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
5、来的典范,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赣南闽西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大1931 年 11 月,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二)土地革命的开展(P1761、开展土地革命的原因:为了巩固农村革命政权。 2、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和路线问题的探索(1)关于没收土地的对象 (2)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3)关于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 3、土地革命的路线:(1)依靠贫雇农、联合中
6、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4、土地革命的意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势力,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根据地的生活和军需,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三)中国共产党内出现 “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原因: (1)苏维埃革命初始阶段,由于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动,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和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愤怒。 (2)共产国际代表的错误指导。瞿秋白盲动主义:2、时间:1927 年 11
7、月-1928 年 4 月 3、代表:瞿秋白 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 4、主要错误:(1)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2)不承认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认为城市工人暴动是革命的关键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一)中共“六大” (P156)1、时间:1928 年 6 月 18 日7 月 11 日2、目的:总结经验;统一认识;确定党的任务和路线。 3、地点:莫斯科 4、主要内容: 5、意义: 六大规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它不仅提出了当时党的总任务,而且答复了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对后来中国革命的
8、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缺点: (1)它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2)对于大革命失败后党所需要的策略上的有秩序的退却,对于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大会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 (二)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73)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主要内容:(P174)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意义四、李立三“左”倾错误及其被纠正,王明“左”倾错误的出现(一)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背景: (1) 国内:军阀混战 (2) 国际:经济危机 2、时间:
9、1930 年 6 月 11 日 -1930 年 9 月 24 日28 日 立三路线: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2、主要表现: (1)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 (2)在革命性质和任务问题上,再一次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提出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 (3)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观点。批判“以乡村包围城市”的理论3、行动:“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4、后果:损失惨重,使刚刚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又受到重大损失。红军损失减员 3 万余人.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损失 7.6 万余人,其中 1.8 万被杀,5.8万被捕。 (二)
10、王明“左”倾教条主义1、原因: (1)在党内:对“左”的错误未能从思想上理论上进行彻底的清理 (2)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干预.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而斗争 ;1930 年 10 月两条路线 拥护国际路线,反对立三路线 。2、标志:1931 年 1 月 7 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取得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3、代表:王明、博古等4、主要错误: (1)在中国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把反帝反封建与反对资产阶级并列起来,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2)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城市中心论,把城市工人的罢工
11、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 “积极进攻的策略” ,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3)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4)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5)在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5、危害:(1) 使党在国统区的工作陷入一片混乱,刚刚恢复不久的地下党组织和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惨重损失。(2)农村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干扰。(3)直接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三)三次“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 1、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并且,在
12、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这样,党内就出现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际的教条主义。2、主观原因:那时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3、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和瞎指挥。 “左”倾教条主义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挂着“国际路线”的招牌,并且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4、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五、
13、红军长征(一)红军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第一次反“围剿”(1930 年 10-12 月) 2、第二次反“围剿”(1931 年 4-5 月)3、第三次反“围剿”(1931 年 7-9 月) 4、第四次反“围剿”(1932 年 6 月-1933 年 3月) 5、红军取得反“围剿”战争胜利的原因:(1)在战争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适合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2)根据地积极开展红军建设,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3)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战,增强了红军的作战力量。 (二)红军长征1、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933 年 9 月-1934 年 10 月)2、介绍红军长征的两个美
14、国人(1)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2)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3、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前的三支远征军(1)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2)红六军团西征 (3)红二十五军西征4、中央红军的远征(1)时间:1934 年 10 月 10 日 (2)地点:江西瑞金5、遵义会议(1)时间:1935 年 1 月 15 日17 日 (2)地点:贵州遵义(3)内容:(1)军事问题 (2)组织问题(4)意义:6、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次生死悠关的转折点?7、长征胜利的意义六、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第三节 日本的入侵和局部抗战一 “九一八事变” 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 “九一八事变”和国民
15、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 “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1) 事变发生的原因A.日本的对华政策 (必然结果) B.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冲击 C.东北的自身发展D.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 E.制造战争借口刺探国民政府和英美的反应制造战争借口A.万宝山事件:1931 年 7 月 B.中村事件:1931 年 8 月(2)事变的爆发 地点:柳条湖.北大营.沈阳 时间: 1931 年 9 月 18 日(3)东北沦陷(1932.2) 1931.9.1825 以沈阳为中心,向四周扩张,攻占营口、长春、吉林与朝鲜连接。 1931.11.81932.1 南下辽西,夺取锦州 1931.9 月底1932.2 攻占东北北部,黑龙
16、江、哈尔滨(4)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马占山:嫩江桥抗战(1931 年 11 月) (2)东北抗日联军(5)事变影响A:形成对中国关内腹地的钳式包围态势.B:冲击了世界格局,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分配的脆弱的战后均衡.C: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打下了基础.D: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从此开始.(6)学术界研究观点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2、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不抵抗的表现 从万宝山事件来看 从中村事件来看 从九一八事变后来看(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A.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 B.担心共产
17、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C.认为国联会制裁日本。 D.认为交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3)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A.张学良对蒋介石有感激之情 B.认为日本侵占东北会惹起国际纠纷,对日本不利C.相信国联会制止日本的侵略 D.保存实力(二)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1、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1)中国共产党 (2)青年学生和工人 (3)爱国工商业者 (4)民族资产阶级 (5)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分裂和动摆。2、一二八事变和上海抗战(1)原因: 占领东北的顺利刺激了日本海军侵略中国的野心。 转移国际视线,减轻建立“满洲国”的压力。 在上海建立桥头堡,威胁南京,为侵占内地作
18、准备。 试探英美态度(2)过程:(3)结果:1932 年 5 月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P206)1、国民党独裁政权的强化(1)军队 (2)特务系统 (3)保甲制度 (4)宣传法西斯思想 (5)新生活运动 (6)对革命文化的“围剿”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1)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2)国民政府的土地法令,关于农村问题和农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P213) (四)局部抗战的再度夭折1、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1)山海关之战与热河弃守(2)长城抗战与南京政府的屈辱求和 1933 年 5 月 塘沽协定 塘沽协定 1933 年 5 月 : 日军攻占滦东地区后,兵逼天津
19、,迫使中国政府签定了塘沽协定 ,默认日本对中国东北、热河的军事占领,安东、察北、冀东作为缓冲区由日军自由出入,华北门户洞开。2、察哈尔抗战:1933.5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3、福建事变:年月日,蔡廷锴、蒋光鼐、李济深、陈铭枢等人以中国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简称“闽变” 。 二、华北事变与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一)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1、华北事变(1)日本策动华北事变的第一个步骤: 迫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平津和河北,削弱国民党中央对这一地区地方实力派的控制。何梅协定 秦土协定A 何梅协定的签订 1935.7 河北事件 孙永勤事件 B 秦土协定的签订 1935 年 6
20、 月(2)日本策动华北事变的第二个步骤: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香河事件: “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冀察政务委员会 1、一二九运动(1)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华北事变”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国民党政府的卖国反共内战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主张,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2)经过:1935 年 12 月 9 日(3)意义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成为全国抗日民族运动新高潮的起点,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作了舆论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同时 “一二九”运动再次证明,青年学生是革命斗争的先锋力量。 有力地打击了日帝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南京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宣传了中国
21、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表现: 全国抗日救亡团体成立 救亡刊物大量涌现 文化界人士积极投入文化战线的抗日救亡运动。 七君子事件(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1、南京政府内外政策的初步调整(1)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35 年 11 月 1223 地点:南京 内容: 特点: (2)国民党政府对日外交日趋强硬原因: 日本的步步进逼 中共力量的弱小 全国人民抗日怒潮 国民党内部力量的变化 国内趋于稳定的形势,蒋“安内”政策基本实现。 表现 中日双方关于“广田三原则”的谈判 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3)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准备 表现: 制定国防计划,构筑国防
22、工事。 修筑战备交通线 选择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后方基地,整治西南各省。 整军备战 (4)沟通国共对话以图政治解决国共问题(5)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公布和国民大会的筹备2、共产党政策的调整(1) 八一宣言的发表: 1935 年 (2)瓦窖会议(1935 年 12 月 17 日25 日)(3)共产党政策的调整 经济上:改变土地革命的富农政策。 军事上:东征回师与逼蒋抗日 政治上:致书国民党,愿意改变苏区的某些制度。东征回师(1936 年 2-1936 年 4 月) 为什么要进行东征:第一,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红军取得了直罗镇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第三次围剿,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23、第二,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从而出现了以一二九运动为起点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第三,为了推动华北乃至全国抗战,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四,解决陕北红军给养、筹款、和其他物质问题。过程: 彭德怀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政委,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作用: 第一,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 第二,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了华北的抗日救亡运动。(4)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广泛联络上层人士 实行国统区工作的转变 同国民党当局重新接触 争取地方实力派 三、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一)两广事变和绥远抗战 P2741、两广事变1936 年 6 月
24、 4 日,陈济棠、白崇禧等成立军事委员会,以要求蒋介石抗日为名,出兵湖南境内,内战成一触即发之势。陈济棠失败后,李宗仁在广西仍与蒋介石对抗。经谈判,双方于 1936 年 9 月达成妥协,两广兵变和平解决。2、绥远抗战(二)西安事变 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初步形成1、背景(1)华北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2)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张、杨接受中共抗日主张.(3)蒋介石坚持内战和排斥异己.2、过程(2)地点: 西安(3)人物: 蒋介石 张学良 杨虎诚 时间: 1936 年 12 月 12 日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1)表明中华民族已能在
25、政治上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起来解决国内团结问题。 (2)结束了 10 年内战。 (3)奠定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基础。 思考题1、从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说明它的阶级性质2、简评“改订新约”运动3、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原因及结果4、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采取的措施及意义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及意义。6、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至 30 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7、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次生死悠关的转折点?8、国民党是怎样加强独裁统治的。9、略述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10、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有些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1、概述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12、华北事变后,中共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策略演变过程是怎样的?13、西安事变的原因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14、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5、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有那些?名词解释皇姑屯事件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第三党 改组派 人权派 中国托派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九一八事变东北抗日联军 一二八事变 长城抗战 察哈尔抗战 福建事变 两广事变 绥远抗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