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险业反洗钱典型案例客户身份识别案例篇【案情简介】案例一投保人张某在一个工作日内到保险公司累计投保 5 次,每单 40 万元,合计200 万元。投保人的职业告知为政府机关办公人员,但通讯地址却留存的是办理业务的银行地址。投保人的执业收入与高额报废支出明显不符,保险公司将此交易作为可疑交易上报至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随后,有关部门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可疑线索核查到以下问题:(1)投保人张某为某机关处级领导,共有 24 个银行账户,累计大额交易3000 多万元,个人账户数量较多,且金额较大。张某各账户的大额交易现金交易累计 1400 多万元,未知来源的转账资金 200 多万元,存在大量的现金交易和
2、未知来源去向的资金进出。(2)投保人张某的部分交易对象参与经营地下钱庄。与张某有账务往来的两名交易对手李某和王某,等级身份为农民,但自身交易量大,交易对象多,疑似参与经营地下钱庄。(3)投保人张某的交易对象中有两人职业与其相同,经查为其下属人员马某和王某。马某和王某都曾多次收到张某的银行转账汇款,单词转账金额最高达 20 万元,且无合理理由。案例二A 女士(40 岁)在某保险公司投保一款万能险,保费趸交 500 万元。该保险公司进一步查询 A 女士名下还有多张保单,近 3 年各保单累计交保费近 100万元;调查 A 女士历次投保资料,显示其为普通街道事业单位会计,且前后投保资料存在不一致,投保
3、保费金额与其收入水平不符;查询 A 女士的洗钱风险等级中风险,且职业为高风险职业;进一步查询历史投保资料,获得 A 女士某保单被保险人为其丈夫 B 先生;网络查询 B 先生的资料,显示其为当地政府某处级官员。该保险公司综合分析后认为存在洗钱风险且无法排除可疑,遂向反洗钱管理部门报告,反洗钱管理部门进一步查证情况后向公安机关转办了该案件。案例三2011 年初,某保险公司前台受理人员在为 B 女士办理投保时发现,该投保人以趸交方式投保,投保金额为 120 万元。前台人员详细核对投保单信息,发现投保单上投保人填写的职业为公司职员、年收入为 10 万元,存在“以趸交方式购买大额保单,与其经济状况不符“
4、的可疑情形。保险公司前台受理人员发现疑点后,立即通知公司反洗钱岗位人员,反洗钱岗人员查询了该客户名下的保单,发现该客户在 2009 年及 2010 年有 2 笔投保记录,以趸交方式投保,保费分别为 8 万元、10 万元。调阅客户档案发现,2 笔投保单上投保人的职业及年收入填写均不一致,职业分别填私营、家庭妇女,收入分别填 5 万元、8 万元,前后信息村子矛盾。为进一步核实情况,公司人员立即与该客户的保险代理人联系,询问该客户的家庭背景及真实身份。经查,该客户无业,属家庭主妇,其丈夫在政府部门任职,家人没有做生意或资金雄厚的背景。经过多方面调查,保险公司认为,该客户同时存在“以趸交方式购买大额保
5、单,与其经济状况不符”及“发现所获得的有关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姓名、名称、住所、联系方式或者财务状况等信息不真实的”两种可疑情形,保险公司立即作为可疑交易上报当地人民银行。【风险分析】案例一中的国家公职人员涉嫌巨额资金来源不明且利用地下钱庄洗钱。该执法部门官员张某以趸交方式购买大额保单,且个人账户交易金额巨大,与其公职人员的身份不符。同时,通过后续调查发现其部分交易对象的交易行为极为可疑,登记身份为农民,却拥有大量个人账户且交易金额巨大,存在经营地下钱庄并利用地下钱庄帮助张某转移资金的嫌疑。案例二和案例三,通过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制度,发现存在客户信息资料相互矛盾、投保金额与职
6、业收入水平不符等疑点,并通过历史交易调查发现更多的可疑交易线索。通过疑点展现,保险公司人员对客户信息、交易背景、交易目的等产生合理怀疑,并进行了针对性的重点调查和评估,在无法排除可疑交易的情况下,及时报告了监管机构。【思考与启示】通过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第一,一些公职人员在贪污受贿之后必然需要通过种种途径给自己的非法所得披上合法的外衣,因此,贪污受贿罪与洗钱罪往往以伴生的状态出现。第二,需加强金融机构可疑交易的人工分析水平,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从业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和警惕性,避免可疑交易漏报,以便有关机构能够通过相关信息有效追溯上游犯罪。应将尽职调查贯穿交易始终,作为可疑交易判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