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初探关键词美德教育;意义;方法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有人将之概括为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并将这十二个要点又合并成修身、齐家、处世、兴国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足见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
2、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那么,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源远
3、流长,到现在仍然显示出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主导作用,其精髓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然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在不断地发展着,新时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和行为准则,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
4、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第二,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长远工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全力参与,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然而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养成不断地学习和不断积累的习惯,在思想上与实践上进行“修行” ,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
5、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更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第三,我们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传统美德教育和二者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把部分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由学校这块主阵地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又把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内的道德行为列入矫正和测评的范围。与此同时,发动家长的能动作用,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学校来说,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她是学生成长、学
6、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更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还是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从而巩固我们的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四,营造氛围,在教室、走廊、宣传专栏等处,可布以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也可在校园内设一些警示作用的建筑物或标志牌,如石钟亭、名言警句等等。校园环境应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种.硬件建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有助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为校园环境软件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
7、物质基础,是校园良好氛围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软件建设则包括传统美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专题讲座、校园刊物、广播宣传、网络宣传软件等,在校园中营造一个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气氛,是通过声音、文字的形式使学生沉浸在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之中。 学校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更有义务把她原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使她能不卑不亢地服务于当代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花盛开得更加鲜艳。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