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 治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它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是,权力政治观忽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因此,权力政治观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和不深刻的。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 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
2、义,但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他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填空)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3、,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 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
4、。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政治 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 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 ,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其三,指出了
5、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章 政治学 (重点 ) 第一节 政治学 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 (重点 )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重点 ) 1、按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划分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 和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两大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或是以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 理论研究 和 应用研究 两大类。 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包括政治哲学,政治学原理。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包括政治管理学,行政法学等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 宏观政治学 和 微观
7、政治学 。 宏观 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做政治研究,包括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心理学,政治人格研究等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 静态研究 和 动态研究 。 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包括国家,政党,政治制度的研究。 动态研究主要是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包括政治革命,政治参与,政治权力运行和运行机制,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 5、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 规范的政治学 和 实证的政治学。 规范的政治 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
8、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以科学方法就这些假设和命题进行调查分析,以证明或者证伪这些假设和命题。 6、按照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研究划分为 若干内容结构 我国政治学研究与教学中,政治学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学原理就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重点 )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
9、,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共同特征在于: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因此,政治学与伦理学合二为一;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可以认为西方政治学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 A奥古斯汀 和托马斯阿奎那。基本特征是: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
10、展时期的政治学。 14 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 15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政治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马基雅维利和博丹从人出发,并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为核心取向从而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17、 18 世纪。 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 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共同的特征是: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强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所谓的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根据其对于政治权
11、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3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中期 ,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基本完成,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其与无产阶级的 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任务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学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这些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
12、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 西方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 本主义过渡,社会公共权力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对于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研究,成为垄断资本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880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的西方政治学大体上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基本上是 17、 18 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不过其作用为地位己不如以前;其特点是:其一,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其二,方法体系多样。其三,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另一个
13、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其特点是: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 动作为政治学研究对象;其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实证性政治研究;其四,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在于政治的实然,在现实性上,表现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合理。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西方政治学虽然仍然按照实证的政治学和规范的政治学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但是,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况:首先在实证政治学和规范政治学范围内,都出现了新 的范式和新的思想
14、流派。其次,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立场多样化,呈现出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和反客观主义并存的状况。再次,政治分析途经呈现多样和相互融合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 其一,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出发,尤其是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来考察政治现象,现实 地揭示政治的本质;其二它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的内在矛盾和矛盾运动入手,揭
15、示了政治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实现了政治认识的深刻性 2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发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3革命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不满足于解释政治现象,而是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 4实践性。 一方面,马克思 主义政治学和政治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社会政治和改造社会政治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主张实践
16、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他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4 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 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
17、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鸦片战 争以后先后引进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但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后,在三民主义外衣下继续推行儒家封建伦理道德,以维护其极权专制的政治统治。 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
18、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 主导内容。其一,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方面,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二,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其三,政治学展开了广泛而具体的应用研究。同时,政治学的基础研究趋于深化,尤其在中国政治制度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方面,形成了具有相当份量的成果。特别是 1979 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现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
19、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篇 政 治 关 系 (重点 )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关系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 :第一,利益关系;第二,政治权力关系;第三,政治权利关系。 )(重点 ) 第一章 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 利益的含义 (重点 )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重点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20、人的利益的 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利益内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利益要求的主体实现性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同时任何利益必须在社会中形成的,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这就 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2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21、。 利益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是客观的。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是主观的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的活动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进行,有目标意义。另一方面,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5 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 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可能。 第二节 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含义 利益关系指的
22、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关系是与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 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和运动分不开,而正是这一矛盾的作用和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 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
23、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 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1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 这种公共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同含义,可以说它不仅涉及了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 体的相同方面,而且涉及了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的不同方面。 2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 ,共同利益是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实现的,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市场主体不可能投资或供给公共产品,产生了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共权力来予以实现。 3共同利益的单一性 ,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而这种唯一性,使得
24、社会生活中,在特定的范围内和特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公共政治权力是唯一的。 4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在于它一经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 5共同利益的多重 价值复合性, 是指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他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利益矛盾包含两个方向的矛盾: 一方面, 横向利益矛盾, 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纵向利益矛盾 ,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
25、间的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的发生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二是同一 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 A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 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自然的差异和社会的差异。自然的差异是指利益主体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社会的差异是指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B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 ,通常有两种形式的表现:一种形式是某一利益主体对另一利益主体的既有利益的要求,这实际是一种利益剥夺;另一种形式是两个利益主体对于某种双方均未获得的利益都
26、有利益要求。 横向利益矛盾具 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分标准,在于构成矛盾关系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是否具有可协调性。影响横向利益矛盾存在状态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不同占有者之间的关系。 2纵向利益矛盾是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而同一利益主体包含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两部分内容,可以说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之间的矛盾,其发6 生有两个方面条件:一是这两部分利益对于同一利益主体的不同意义,二是对同一利益主体的 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A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
27、分利益对于该利益主体的不同意义表现在 :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的差别;局部意义和全局意义的差别;当前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差别;非根本意义和根本意义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构成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发生矛盾的客观基础。 B当不合理的分割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时,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会发生 。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构成了纵向利益矛盾的主观基础。 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在不同社会中,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方式 是不一样的。 第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当特定社会的共同利
28、益需要社会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予以实现时,当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发生矛盾,并且当这种利益实现和利益矛盾需要由特定的社会范围中形成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结成特定的政治关系。可见,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特定途径。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利益 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共同利益,二是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和条件,人们才形成了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利益的横向矛盾决定了特定的群体成员必须要求以特定的权利保证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利益的纵向矛盾使特定社会群体需要
29、以政治权利方式规定其单个成员的利益与群体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3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 在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特性为政治权力特性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同时,共同利益的这些特性也为政治权利的特性奠定了基础。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则影响和决定着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实现程 度和方式。 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利益关系的构成内容,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基本功能,即以政治权力及其权威性强制方式来实现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矛盾,政治权力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职能。而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则使政治权利的重要功能是主张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共同权威规则。
30、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政治 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建立其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同时,国家的政策、方针、法规、条令,政党的政纲、政纪和政治活动以及政治社团的政治要求、政治措施,都是为各自代表的特定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
31、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 思想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个人、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提高,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利益运动是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政 治 权 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含义 (重点 )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
32、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 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7 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形成,是政治权力的主体动员和凝聚有效政治资源的能动过程,也是政治权力主体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的过程。 1客观构成要素,使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A.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 特定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强弱和是否能够转化为政治权力并且维持其有效运行,不仅取决于生产资 料的占有权,而且取决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33、和经营状况,取决于其在社会和经济过程中运行的实际效应 B.社会财富 ,社会财富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对于社会财富的价值来说,任何财富本身都代表了一定的力量,社会财富的累积意味着力量的扩大;对于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来说,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形成和活动中的技术要求,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C.暴力 ,暴力本身是一种力量,并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受特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制约,并以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占有为自身存在基础 此外,它还包括 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形势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 2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
34、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A.能力素质 ,智力和体力的总和。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她也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主观能动的基础 B.身份资格 ,附着于政治权力主体之上并对政治权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C.理论与策略, D.政治组织, 主要是作为群体的政治权力主体力量的主观构成要素,对于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政治权力主体来说,组织是一种可资凭借和利用的政治资源 三、政治权力的 特性 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与以力量强制约束实现和规范利益要求的方式,共同凝结了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1主体利益性 从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基础看,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首先是特定利益关系中
35、共同利益的公共性的体现。 从政治权力作为强制约束方式来看,一方面,政治权力不过是其主体利益以强制约束方式予以实现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权力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居于强制约束地位,其主体利益会以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强制约束性 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政治权力的强制约 束性首先导因于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也产生于其实现利益的强制约束方式。 3专属排他性 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是由共同利益的单一性决定的,而共同利益的这种单一性,使得实现共同利益的政治权力必然是唯一的,唯一意味着专属,专属意味着排他。正是这种唯一性,提供了
36、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基础。 政治权力实现特定利益和要求的强制约束方式,进一步为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4扩张延展性 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首先导源于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的独立性,同时,政治权力由 于具有共同利益实质意义或形式意义上的强制支配地位。为了维护这种支配地位及其效用的维护和强化的要求,会驱使政治权力主体尽可能积聚力量,扩展自己的权力地位,增强自己的权力能力,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 5多重职能性 8 政治权力的基本职能是实现共同利益和协调规范利益矛盾。由于这些职能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所以,政治权力具有多重职能性。 第二节 政治权
37、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重点 )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 社会公共权力 和执政党权力。 3. 政治权力主体的层级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社会公共权力,就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因此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特点: 1 普遍性,他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
38、内普遍有效; 2 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内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 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存在。 二、政治权力关系(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关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权力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别。在两者关系方面,执政党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是领导关系,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关系是执掌关系。 3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 双方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相互协调的关系。一般不存在对抗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 两者关系也可能走向
39、对抗。为使地方权力的两重性和由此引起的中央与地方的两重关系得到和谐实现,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两者的权力配置或分割 4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三权本质上的一致,以及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司法权的统率关系。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就政治权力作用的基本特点来看,主要体现为: 1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现实中,政治权力总是对特定政治权力客体发生作用,以实现其特定目标,特定政治权力 客体规定了政治权力作用的特定指向。政治权力作用方向可能直接体现政治权力主体的目的,也可能间接体现这一目的 2政治
40、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 一般来说,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政治权力作用成本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3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 ,在价值意义上,政治权力即可能按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形成符合公共之善的作用,也可能按特殊的权力执掌者的特殊利益,形成破坏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共价值的恶的作用 4政治权力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 因此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理性和慎重。5 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政治权力由于受着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关系和其他力量的相应的互动制约,政治权力的作用不可能完全体现为作用过程和作用后果的单一意志性,在实际政
41、治生活和社会过程中,他常常会呈现出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一种合力作用。 政治权力作用方式选择,主要是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性质、状态、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 就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来看,主要有: 1指令方式。 是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为,指令方式通常发生 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权力关系中 。 2压力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和心理氛围,以次使权力客体意识到自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政治后果,从而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进而达到政治权力主体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既定要求和目的。 3规约方式。 政治
42、权力的规约方式通常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政治关系中,而政治和社会规范或规则本身就是共同9 利益的构成内容。 4说服方式。 是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 5奖酬方式。 是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 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行奖酬,以激励或奖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 6处罚方式。 是政治权力主体根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是规约方式的一种补充,处罚方式以惩罚为特征,是一种消极方式,但由于他具有毖后行,也不失积极意义。 7暴力方式。 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暴力方式一般存在于根本对立的利益关系
43、和政治权力关系中,当非根本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矛盾激化而呈现对抗状态时,暴力方式也可能出现。 第三篇 政 治 行 为 (重点 ) (政治行为 (重点 )是政治关系的直接 动态表现,他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 政治行为以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政治行为的方式即
44、政治行为模式,他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过程 )(重点 ) 第 一章 政 治 统 治 第一节 政治统治的含义 一、政治统治的定义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特点: 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 发点。
45、 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主体地位是政治权力制约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同一性,表明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只有在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实现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自己的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而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同一性,则要求政治权力使得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选择服从行为,通过这种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建构,解决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制约关系中的内在矛盾。 3政治统治 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
46、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因此,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政治秩序既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的结果,又是解决这种矛盾的要求。政治秩序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同一性的保证。因此,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和同一性的交互作用,会形成特定社会范围和结构的秩序。而发现、确认和维护这种秩序,以利于政治权力的有效运行, 则是政治统治行为的实际政治功能。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10 会安全和稳定价
47、值,他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同理,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其次,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还取决于政治 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能力。 2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
48、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利益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 3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要有效的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秩序,除了 运用政治权力进行政治强制和控制之外,还必须运用这种权力承担起社会职能,因此,政治统治必须以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为基础。政治统治的社会公共职能基础是对于共同利益要求的实现 4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在建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时,除了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以外,还需要建构社会成员的服从心理。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
49、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同和同意。这种认同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二、政治统治的类型 (重点 )3 个 以往的政治统治类型包括: 1按照政治统治支配性因素划分为官僚统治,贵族统治,伦理统治,民众统治,强人统治,财阀统治,技术统治,和意识形态统治。 2按照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对政治统治进行划分为传统型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法理型政治统治。 传统型政治统治是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 魅力型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 法理型政治统治是把社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