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 说问题导学1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 ,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 。在这些人中,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自主探究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进行一下探讨。文法导析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1)下定义、作结论。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
2、过了前人。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2)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 。通过对比,批判了“士大夫
3、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的现象,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2错综多姿的语言形式。(1)排偶句式。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贯通,增强了表现力。(2)顶真句。也作顶针,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
4、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3)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 “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是推测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判
5、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是感叹语气。这些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运用对比 反复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增强说服力。例如第二段,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孩子与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人们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之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增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 “其皆出于此乎” ,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
6、 ,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 ,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 “同”中有“变” ,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请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选择一个适当的话题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相关链接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比要鲜明、具体。第二,对比对象要有可比点。对比的各方必须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才能进行对比。如果两种事物间没有可比性,就没有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论点的目的。第三,要两两相对,对比均衡,眉目清楚,扣着双方的对比点举例分析。当然,有时为了突出正面的需要,正面例子可以多举几个。第四,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
7、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本材料可用于_、_等话题的写作。(2)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本材料可用于_、_、_、_等话题的写作。佳作片段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能保证年轻的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会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而是
8、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的一代不必惊慌,也不必抗拒,正如韩愈所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在不同的条件下,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在大多数时候,年长的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悟。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的精神,构建起了年青一代的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浙江省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答案:问题导学 1提示:在传道、受(授)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 ,就是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
9、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 ,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授” )业”就是手段。 “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授)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教师最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 ,而韩愈也正是从这个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2提示:主要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用的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则是讽刺语气。他对士大夫们不仅不满,而且表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这些瞧不起劳动群众的人却还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因为他们不懂得从师
10、的道理。第二,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3提示:韩愈的这种区分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其实是讲一般老师和大道之师的区别。韩愈的学习观,就是倡导从师问道,圣人无常师,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特别要像他那样的“经师”学习。 “句读之不知” ,在韩愈看来,是基本知识的欠缺,可以由“童子之师”解决(从以后的教育看来,学生也可能通过自学解决) ;而对“道”的认识,则是道德修养和智慧的提升,这是一般的句读之师难以解决的,必须由问道之师来帮助解决。自主探究提示: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观点一: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
11、读”的“受业” ,拓展到“传道” “解惑” ,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面而崭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观点二: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观点三: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法的光辉。技法导练创意激活对比论证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将问题正
12、确和错误的两方面分别展示出来,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在具体运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在同一时期或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予以肯定,这种对比叫“横比” 。另一种是将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之中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纵比” 。写作时要抓住二者鲜明的对照点,尤其是二者之间的不同观点、态度、做法等,导出不同的结论,从而表达出自己鲜明的倾向。范例展示唱响尊严之歌尊严是一个人的脊梁,尊严是无畏的气概,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操守。坚守尊严的人如一泓清清的山泉,总是那么晶莹澄澈,又如一截钢筋,无论铆焊在
13、何处,都是从容自如,铁骨铮铮。在尊严即将被践踏之时,屈原怀石赴水,安娜选择了铁轨,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丧生他们为尊严,放弃名利,选择祖国;放弃灯红酒绿,选择坚定不移;放弃谎言,选择真诚。而一个丧失尊严的人,其精神是麻木的,是注定要走向沉沦的,是埋葬自己的墓志铭。秦桧为了权力金钱,让南宋蒙羞,让后人“我到坟前愧姓秦” 。那些丧失尊严的人,会如同一粒尘埃,湮灭在风雨中。在充满竞争和欲望的网络多元化时代,也许我们正为物欲而愁闷不已,也许正为如何平步青云而绞尽脑汁,但如果因此丧失尊严而成为金钱的阶下囚、名利的仆人,那么你的生命之舟注定将在大海中迷失方向。何不做一尾清水鱼,任雨雪霏霏,依旧不改自由游弋的有尊严的身影?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 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2)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 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文本图解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