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后结构主义角度解读当下网议热题:“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摘要】当下,网络上由最近发生的一些“老人事件”引发了热议话题“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围绕这个话题,网民对“老人”群体以及“坏人”群体进行了身份的定位,把整个“老人”群体先验性地定义为坏人,或固化地把“坏人”群体当成至始至终的坏人。后结构主义是 20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率先在法语世界崛起的一股学术思潮。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认为身份以及认同不是先验的和僵化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过程中被不断重新定义与再生产的。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本文欲对“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一话题进行解读和批判,并尝试对“老人事件”给出一种新
2、的解构。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身份定位;“老人群体” ;“老人变坏” ;“坏人变老” 一、引言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老人事件” ,一时间关于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冲突的一些新闻在网上不断。先是唐山老人的广场舞打扰到附近学校,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了老人的羞辱;紧接着,广东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诬陷讹诈,报警后才获清白;更有甚者,西安一位老人因为女孩不肯为其让座,竟然一屁股坐在女孩身上挞伐之余,有网民感叹, “老人变坏了” ,但马上有人更正了一下这一结论,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引起了一片共鸣。围绕这一讨论,网络上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老人变坏了;二
3、是坏人变老了。网民们对“老人”群体以及“坏人”群体进行了身份定位,把整个“老人”群体先验性地定义为坏人,或固化地把“坏人”群体当成至始至终的坏人的。本文以为这样的观点是先验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一话题进行剖析与批判,并尝试性的对最近发生的“老人事件”给予另外一种解读。本研究对于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解读中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还原“老人”群体的本来身份以及引导人们如何正确看待“老人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结构主义是 20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率先在法语世界崛起的一股学术思潮亦是欧洲大陆哲学
4、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冯、崔,2010) 。它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后结构主义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大师有米歇尔?福柯以及亨利?列斐伏尔。 本质上来讲,后结构主义是一种理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论,同时亦是进行社会分析与文化分析的一种重要的视角与方法。其解释的任务在于事物的本身和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钱俊希(2013)以为,后结构主义者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的辨析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 在后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之中,有两大基本的观点值
5、得关注。首先,后结构主义坚持解构的观点,即否认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Lefebvre,1991) 。第二,Deleuze(2004)认为在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之下,任何社会主体的属性、身份以及认同都不是先验的、僵化的或一成不变的,亦不存在一个固化的概念与知识的体系去先验性地定义身份的社会与文化意义。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传统身份认同理论的批判。这也是本文欲运用的理论观点。 当下,网络上由最近发生的一些“老人事件”引发了热议话题“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围绕这个话题,网友对“老人”群体以及“坏人”群体进行了身份的定位,把整个“老人”群体先验性地定义为坏人,或固化地把“坏人”群体当成至始至终的坏人。
6、从解构主义角度来看这些观点都是先验的、固化的。 三、 “老人事件”主要观点解读与评述 (一) 、观点一:“老人变坏” 1、观点与论据: (1) 、观点:“老人变坏” (2) 、论据: a、 “老年人不讲道理、 “变坏”的原因被归咎于社会的发展,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复杂甚至浮躁,才造成以前那么纯朴的老年人现在变得如此这般的不讲道理。 b、 “老人变“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时期他们的生活、经历已经所接受的教育,很多老人在成长时期都经历过数次的政治运动,而这些运动曾经把人性中最恶的部分激发了出来。 c、政治运动:把人性中最恶的部分激发了出来很不幸,老人家们成长的年代正是恶没有底线的
7、年代。历次的政治斗争激发出人性中最恶的因素。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师长都可以批斗,连同床共枕的夫妻之间都可以相互揭发,还有什么可以信任?还有什么坏事不可以作? 2、从后结构主义角度评述“老人变坏” “老人事件”发生以后,一些人觉得其原因在于“老人变坏了” 。其中,一些人把“老人变坏了”的原因归结于社会的开放、浮躁与复杂。另外一部分人则深挖老年人年轻时的生活状况、成长环境,个人的经历以及接受的教育,最后得出结论:老人现在的变坏正是当初种下的恶果,如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 首先,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认为“老人变坏了”的观点僵化地把这个时代的整个“老人”群体定义为“坏人”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
8、部分都是青年人或者中年人,他们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因为个别老人的不端行为而向整个“老人”群体发起了进攻。其实, “老人事件”变坏的老人只是个别现象,并非所有老人都变坏了。当网上有相关报道时,记者就会把镜头聚焦在小部分老人的不端行为上,进行大肆渲染报道,却忽略很多老人做的一些好事上。其实网上有很多关于老人做好事的新闻报道,东莞日报 2012 年 6 月 27 日报道的“患病老人勇救落水小孩” ;兰州晚报2011 年 8 月 5 号报道的“善良老人救落水小孩不留名” ;大河报报道的“老人救坠井孙子身亡,倒挂金钩抓住孩子手臂不放”等等。真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 南方都市报评论说,在中国,有个
9、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同世代之间有时出现相互埋怨、蔑视甚至是倾轧的苗头。60 后的轻视 50后、70 后痛恨 60 后、80 后认为受到 70 后压迫、90 后认为受到所有“后”的压榨。这些青年人或者中年人的行为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并没有理智的看待这一问题。为老不尊并不是当代这个社会的专利,每个时代都存在,不过在以前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尚未发达的时代,这些事件不可能被全国人民所知晓。在网络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这些偶发性的、地域性的事件通过网络可能在瞬间被“放大”到引发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的关注。一些人由于发现个别人的不端行为,而把标签贴到了整个群体身上。让全体老人为一部分“为老不尊者”背负骂名,这未免太草率和不公。本文认为不能先验性的把老人整个群体定义为“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