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6.01KB ,
资源ID:155119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5511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红原牧区草原沙化治理的产业化对策.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红原牧区草原沙化治理的产业化对策.doc

1、红原牧区草原沙化治理的产业化对策摘要:本文立足生态学,针对川西北部红原、若尔盖地区的草原沙化情况,进行调研及测试,分析产生沙化的原因,主要是生态影响机制,主要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两方面进行探讨,对红原的沙化原因进行探讨,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沙化治理产业化措施。 关键词:沙化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红原县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麓,四川省西北部,该地区所处川西北草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红原-若尔盖草原腹心地区,同时还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牧

2、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一系列关于牧区土地政策的实施,草原沙化情况开始出现,且现在有日趋严重的态势,严重影响了川西北牧区生态环境,沙化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红原地区概况 红原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纬 31513319、东经 1015110323,平均海拔为 3600 米,总面积843994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 3600 米以上,年平均气温 1.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36.2,年降雨量为 753 毫米。地势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具有山原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全县中山地貌面积为 2865.13 平方公里,高山地貌面积 1107.68 平方公里,丘原地貌面积

3、为1861.11 平方公里,高平原地貌面积为 2606.02 平方公里,县境周边皆有高山(鹧鸪山、羊拱山、哲波山、海子山) ,全县形成不规则的条盆状地形。以查针梁子为县境两大水系分水岭,东南为长江水系大渡河流域,占全县流域的 21%,北部为黄河水系白河、黑河流域,占全县流域面的79%。县境内沼泽分布广泛,沼泽面积 240 万亩,占县总面积的 20%, 。辖9 乡 2 镇、36 个行政村,总人口 3.8 万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 74%,是阿坝州唯一的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茂,矿藏、森林极丰。 1.2 草原沙化及治理情况 针对土地沙漠化日益恶化的趋势, 2008 年以来,

4、红原县域共完成沙化治理面积 30371.95 亩,其中,人工造林 5903.5 亩,封沙育草16987.95 亩,人工种草 7480.5 亩,配套畜草基地 80 亩,棚圈建设24400 平方米,填沟还湿 2 公里。工程区域内,林草植被逐步恢复,植被盖度较大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有效遏制了沙化土地的流动和蔓延;牧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劳务收入不断增加,有效提高了生活水平,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 1.3 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川西北以往是水草丰茂的大草原,目前退化、沙化、鼠虫害日益严重,使得原有草原生态环境破坏,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河湖干枯断流。有数据显示,目前红原草原退化、沙化、鼠虫害

5、草原面积达 510 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45.53%,产草量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 300 公斤/亩,下降到 240 公斤/亩,降低 20%,水土流失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 12%增加到 41%。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使得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变得更加不堪重负,加之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牧户长期超畜超载,且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畜牧产品销售渠道狭窄,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亟待改善。 根据 2004 年红原县对沙漠化土地资源的调查,仅红原县瓦切乡境内的沙漠化土地就达 12249.4 亩,而且每年还以 510 米的速度扩大,区域退化草场有沙漠化趋势面积达 8000 亩。如何防治草原进一步沙化退化、保

6、护高原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 2 区域草原沙化原因 2.1 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红原县气候类型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寒冷,四季难以明显划分,春秋短促,长冬无夏,热量低;干雨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长,太阳幅射强烈,灾害性天气多;年均降水为 753mm,但蒸发量大,且 80%是集中在 510 月。由于海拔较高、气候严寒,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尤其近年来气候异常,连续几年干旱,目前产草量相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下降 20%以上,杂草毒草等比例上升 10%30%,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灭绝。 2.2 人工生态环境影响 人作为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

7、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由于总量小、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加之崇尚自然的宗教信仰,使得高原生态持续的发展。但是发展到现代,人口的增长加大对环境资源的依赖,为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为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着草原生态的发展方向。牲畜数量无限增加、盲目过度放牧,牧区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下,牲畜及乳产品虽然质量高,但是产量低,周期长。牧区群众在草场肆意采挖中草药材,不但破坏了沙地生态也破坏了草牧场,宝贵的天然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 3 对策 红原县建县晚、发展底子薄,又受地理环境限制,发展速度一直比内地慢,加之对草场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粗放、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红原沙化治理的产业化道路

8、一直走得比较艰难,所以我们考虑除了生态环境保护、植被草场恢复、禁止乱采乱挖等基础性的措施以外,重点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沙化治理的产业化措施: 3.1 发展现代畜牧业 红原的优势主要是牧草资源、旅游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在此基础上,便形成了畜牧业、肉奶加工业、药业和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畜牧业是红原县的传统产业,也是目前的支柱产业,具有资源优势明显、高就业率、并具有一定关联带动性的特点。但由于天然牧草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草场承载能力已严重超载,草原退化、沙化呈日益加重趋势,对生态保护已构成重大威协。牲畜饲养量必须严格控制,改走现代畜牧业的道路,以实现草畜平衡,并逐渐恢复生态。同时,建立在

9、畜牧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基础上的肉奶加工业和中藏药加工业的配套产业,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3.2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减轻沙化地区的生态承载量。城镇是发展密集形产业的载体,也是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基础。红原草原腹地人口分散,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分散的个体,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配套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难以控制。近年来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把分散的牧户集中到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定居,改变以往靠天放牧的原始生产生活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明显:集中投入建设聚居点,提高人口聚集度,配套医院、学院、商业等居住区服务设施,建设新型民居建筑,改善牧民群众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实行冬夏轮牧措施,将草场划分为

10、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尤其是对已经有沙化趋势的草场重点加以防控,适当延长生态恢复期。 针对定居下来的牧民脱离了传统畜牧业的情况,可以通过在定居点配以第三产业的方式加以解决。将传统畜牧产业闲散下来的劳动力,加强科技技能培训,从事餐饮、旅游、教育、医疗以及畜牧业配套的畜牧产品加工制作、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既发展了定居点经济,增加牧民收入,又保护牧区草场生态环境,使草场可持续发展。 3.3 沙产业 借鉴内蒙古沙化治理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逐步实施沙化产业。沙产业要充分利用沙化区域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能生产技术,充分利用风能、太阳风等可再生能源。以沙产业为主导的企业,以沙治沙,有效利用已沙化土地。有效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甘草、沙棘、红景天、川贝等中藏道地药材,坚持林、草、沙三业结合,形成沙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在发展沙产业的过程中,应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做好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