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金融进入“过槛期”互联网金融是创新的产物,既然是创新,就肯定有失误和风险。我们既要包容失误,同时也要防范风险,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原来一直以为金融理财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25 岁的农村青年郭胜是杭州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工人,他说,如果没有余额宝等各种“宝宝”们,他连什么是货币基金都不知道。 以各类“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我国网民上了一堂低成本、高覆盖面的理财入门课,许多人从去年开始经营管理自己的网上“钱袋子” 。2013 年也被业界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基金规模迅速膨胀:2013 年 6 月底,货币基金净值 3038
2、 亿元,至 2013 年底跃升到 7476 亿元。其中,面世不足一年的首只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 ,目前拥有8100 万用户,超过了我国股民的数量,一举超过 70 多家基金公司过去十几年发展的用户总和,基金规模逼近 5000 亿元,成为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单体金融产品。 除货币基金外,P2P 网络贷款、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在2013 年获得快速发展。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尤其是当其规模不断壮大且以一种“颠覆者”姿态出现的时候。 此前,有财经评论员批评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 ”,“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 ,建议取缔,将有关
3、互联网金融的论战推至高峰。没错,互联网金融确实动了许多人的蛋糕。余额宝等互联网基金年化收益率可达 6%,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上限为 3.3%。这中间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活期存款的“搬家” 。 有人算过一笔账:假设互联网货币基金每年有 1 万亿元投资银行协议存款,平均年利率 4%,银行一年需要付出利息 400 亿元,若这 1 万亿元都是年利率 0.35%的活期存款,银行只需付出 35 亿元。投资者多获得的 365 亿元收益,恰恰是银行损失的利润。 银行们已经开始了反击,理由是互联网金融扰乱了秩序,存在诸多风险。应该说,这样的指责部分是成立的,比如各界对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一大
4、担忧就是,期限错配带来大规模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中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给金融体系带来一些负面性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把支付和货币基金结合起来,用户随时可以赎回资金,而货币基金投资的协议存款有期限约束。这种期限错配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今年 1 月底,在支付宝资金管理部现场目睹了余额宝资金的整个流向:上午 9 时 50 分起,5 分钟内转入金额 2 亿元,赎回金额为 0.48 亿元;截至当时,余额宝 3 日净申购资金 226 亿元,另有 10 亿元到期资产,流动资金总额 236 亿元。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假如赎回金额较大,流动性不足,预案会先启动 200 亿
5、元规模的备付金,假如仍然不足,则继续启用目前 450 亿规模的应急资金。目前应急资金还没有启用过,不过这种风险始终存在。此外,近两年来先后发生的“淘金贷” “优易网”等一些 P2P 网络借贷平台卷款跑路和倒闭事件,余额宝等账户被盗刷、个人金融信息被泄露等事件,也一再提醒着互联网金融在风险控制、内部管理、技术安全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风险点。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看待和应对风险。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前不久撰文指出,互联网金融是创新的产物,既然是创新,就肯定有失误和风险。我们既要包容失误,同时也要防范风险,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明确表示,余额宝不会被取缔,但他
6、同时强调,互联网金融业务属于新生事物,过去的政策、监管、调控等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 显然,央行已开始留意并实质性应对互联网金融可能的风险。其最近举动是,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和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央行称,将条码(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相关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疑,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此外,虚拟信用卡突破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这种谨慎的态度与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表述相映衬。无疑,互联网金融正在告别“野蛮生长”期,进入“过槛期” 。迈过这道门槛,它将在更高的平台上迎来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