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跛行诊断 概 念 跛行是动物肢蹄或临近部位发生结构性或功能性障碍引起的肢势异常或步态异常的总称。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肢蹄及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 引起跛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四肢的骨、关节、肌肉、神经、韧带、腱、粘液囊及蹄的各种损伤和炎症。此外,也可能由其它一些外科病(脊椎畸形压迫神经)、内科病(营养代谢病)、产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所引起。跛行诊断 一、跛行诊断的目的 1、鉴别跛行是由四肢引起还是其它病因; 2、确定患肢; 3、确定患部; 4、判断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二、诊断跛行的基本条件 1、了解四肢解剖生理; 2、熟悉当地四肢病特点; 3、掌握跛行诊断方法及技巧; 4、熟记典型病
2、例及其典型症状; 5、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三、动物四肢解剖生理特征 1、大体结构 四肢上部为运动器官,以发达肌群连接躯体,产生动力推动躯体前进;四肢下部为支持器官,以骨、关节、腱和韧带为主,支撑体重,协调运动。 2、组织器官 1、肌肉及腱,上部多为肌纤维丰富的扁平板状肌作主要动力来源,下部多为圆柱或纺锤形多含腱质肌以带动关节协调运动。 关节前方 为伸肌 后方 为 屈 肌; 2、筋膜,四肢筋膜发达,深筋膜包裹肌束且伸入肌间形成腱束; 3、骨分长骨和短骨; 4、关节和韧带; 5、 粘液囊和腱鞘,起润滑和衬垫作用,减少摩擦, 凡通过关节处的腱均有鞘,鞘内有液; 3、缓冲装置 减弱来自地面的反冲力和振荡
3、,减少疲劳;如蹄叉肉垫、球节部、膝部或肩肘部关节弯曲且前后肢方向相对。四肢力学及缓冲装置四、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按病因分类 1、疼痛性跛行; 2、机械性跛行,四肢解剖结构发生器质性变化;3、麻痹性跛行,四肢神经麻痹所致; 4、非四肢病跛行,如破伤风、牛流感、马传贫、猪丹毒、犬瘟热、布病、口蹄疫、水泡病、骨软症、 VD缺乏、慢性氟中毒、 乳房炎、产褥热、产后瘫痪、伊氏锥虫、姜片吸虫病等均产生症候性跛行,即四肢发生机能障碍而少有器质性改变,跛行随原发病消失而消失。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按生理机能分类 1.悬跛 -运步时在悬垂阶段的跛行; 2.支跛 -表现在支撑阶段的跛行; 3.混合跛 -在两阶段均表现机
4、能障碍的跛行。运步过程 1.悬垂阶段,离地 -各关节按顺序曲屈 -曲屈反顺序伸展 -着地;2.支撑阶段,着地 -负重 -离地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蹄迹与跛行特征 四肢在前进运动中,必须经过空中悬垂阶段和地面支柱阶段才能完成。蹄从离开地面到重新到达地面所经过的距离,为该肢所走的一步,这一步被对侧肢的蹄印分为前后两个半步,在对侧肢蹄印前方的叫前半步,在对侧肢蹄印后方的叫后半步。健康动物的前后两个半步的距离是相等的。当肢蹄患病时,患肢步幅虽无变化,但这一步幅的前后两个半步在比例上发生了明显改变,若前半步缩短,则称之为前方短步,若后半步缩短,则称之为后方短步。 1、悬跛 其特征为 A、 抬不高迈不远,敢踏
5、不敢抬; B、运步缓慢; C、 前方短步。其病变部位多在腕(跗)关节的上部,多由上部肌肉病、关节伸屈肌及其附件异常时出现;概括为 “敢踏不敢抬,病痛在胸怀(病痛上段呆)” 2、支跛 其特征为 A、 减少负重 并表现特殊肢势,如前踏、后踏、外展、频换等 ; B、 后方 短 步; C、 系步直立; D、 蹄音低蹄迹浅。其病变部位多在腕(跗)关节以下,多发生于骨、蹄、下部关节及肌腱韧带等病变时;概括为 “敢抬不敢踏,病痛在腕(跗)下。 ” 3、混合跛 其特征是兼有悬跛和支跛的某些症状。支悬跛症状交替出现或以某一为主,有悬混跛和支混跛。多见于患肢上部的骨关节病及某些骨膜炎、肌炎、滑膜囊炎等,跛行的种类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