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引 言 跨过 21世纪的起跑线,人类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 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活环境,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描绘 出 一幅新的美好前景。 但是,自从 二十世纪 70年代初石油危机出现以后, 能源与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并 倍受世界各国重视, 各国 纷纷进行研究, 并 采取 相应 对策。 70年代末,环境、能源、粮食、人口问题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 此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的非常规能源的开发由于种种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当前的危机。许多国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常规能源的节约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
2、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 , 环境评价 在 我国法律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日趋完善,对于城市合理规划、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减少污 染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同时,涉及到生态环境评价 的问题,尤其是能源利用、中水利用、雨水利用、绿化等方面问题,我国起步还比较晚。 因此, 为促进 校区 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就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提高室外环境质量等性能 的 生态 环境评价 ,同时以 校区 为例,重点研究 校 区 新能源利用、 中水利用、雨水利用 、噪声控制 等问题。 第 一 章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 1.1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可见,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 评价 的概念 则是 认识和评价人类活动使环境发生或者将发生哪些变化,又强调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反作用,即认识和评价这些变化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1.2 环境影响 评价的 发展 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环境 影响评价(简称 EIA)概念最早于 1964 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 EIA 在概念、指标体系、制度等方面都不断完
4、善。最初, EIA 仅 局限于单个建设项目的评价,称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建设项目 EIA)。但是传统的 EIA 在应用中遇到问题,由于其局限性而面临挑战,于是新型的 EIA 产生 1。 70 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 EIA 应用到规划层次。到了 80 年代初期又将 EIA 的应用扩展到政策层次。 80 年代底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也产生了一些其他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累积影响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 及环境影响后续评估或称环境影响后评估。可以认为 EIA 是其他环
5、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其他 EIA 是 EIA 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发展。下面简要介绍几类典型的新型 EIA 及其发展情况 2。 1.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EIA 在战略层次上的应用,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价过程。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的范围可以是部门、国家甚至全球,识别的影响是宏观的 和综合的。在国外,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在荷兰、美国和德国有较大发展,在这些国家已经进行了实践。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为区域布局、性质、规模、结构及发展时序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内外发展较快,处于部分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美国曾 在 西部 8 个州的能源资
6、源和南部 13 个州 进行 了 区域 环境 评价 , 日本曾进行一系列的滨海工业区的环境影响评价。 3.累积影响评价 3 指系统分析和评估累积影响源、累积过程和累积影响,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做出解释,估计和预测过去的,现有的或计划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及 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馈效应,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内容、规模、速度和方式。 累积影响评价 兴起于 80 年代,但是发展较慢,至今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我国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总量控制包含了部分累积影响的思想,但执行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 3。 4.生态环境评价 指 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合
7、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对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及其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和判别。 目前仍处于探索 研究 阶段,但由于目前世界环境的总体恶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2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 1.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协调性、公平性和持久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4。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 区域 层次 。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下,暴露出许多缺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评价层次的微观性、公众参与的不足性及评价对象的狭窄性,使其不能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要求; 评价标准的静态性和评价规模的地方性,使其
8、不能完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要求; 标准制定的欠科学性和评价时段的现时性,不能体现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 2。 2.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来看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由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 因此很难对它的各个项目进行规划。 3.从资源利用、节约能源角度来看 对于能源的使用原则是既要“开源”又要“节流”,这就注定了每个方面的方法都要围绕着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
9、的问 题更是令人 担忧 。在以往 EIA 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已经实施了 20 多年,在污染防治方面贡献卓著,但是 20 多年的发展只注重于污染检测技术的改进,却没有深入的探究评价思想,4 而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仍停留在问题描述上。基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以上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价原则问题应该重视起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基础 , 在 环境评价 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应制定具体的引导、监测、评估和治理依据,使其从根本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立完 善的规划环评体系,是我国的资源利用更合理化、集约化 5; 环
10、境影响评价中重污染防治、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 生态环境研究理论的发展,对生态环境 评价 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相对于传统的环境 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 评价 中的 评价 对象已由以污染为主变成既包括污染又包括生态退化的现代意义的生态环境,其 评价 的理论基础更成为具有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 评价 成果也由为环保部门提供污染控制管理的依据转变为区域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保障和发展 方 向。这样,生态环境 评价 就面临以下两个理论问题: 理论基础问题。生态环境 评价 的目的是合理安排人类的经济、社会 活动 ,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它既要考虑自然环境基础,
11、又要研究社会经济活动,既要从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性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又要从区域的综合角度进行宏观的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同时必须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目标下协同行动。因此,必须综合应用多学科,多理论,共同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 同时也有必要研究适合生态环境的理论基础,最终形成生态环境 评价 自身的理论体系。 指标体系问题。生态环境 评价 中现有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案优选以及 评价 预期 目标的评定都需要全面评价生态环境。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很必要的。现有的研究比较多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满足生态环境 评价 的需要,因为生态环境 评价 不仅
12、需要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优劣,而且必须反映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方向和程度 。 而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有人类非理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也有人类自省状态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补偿 。 同时,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性,又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虑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开发与保护 6。所以必须 重新构建生态环境 评价 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生态环境 评价 的要求。 4.对策 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中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价原则问题应该重视起来。 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中重污染防治、轻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问题应该引起更5 多的重视。 生态环境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对
13、生态环境 评价 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也应该重视起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 生态环境评价概述 6 2.1 生态观念发展 人类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时,由于过度的开发和建设,许多灾难性的事情也走入我们的视野:生态 系统的破坏、污染源的扩张、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和能源的危机以及战争的隐患等等。生态已经成为现代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 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他在书中揭露了人类滥用农药,使麻雀体内含砷过高,从而导致死亡。这不仅损害了其他生物,也严重损害了人类自身。该书将绿色运动推广到世界范围,促成了从人本主义观念到人与
14、自然和谐对位观念的转变。这种生态观念和大量的实践开启了建设发展新思维的探索 7。 1980 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 盟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联合发布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强调自然和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990 年,保护地球 可持续生存战略强化了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就 “可持续发展 ”的价值体系进行了探讨。 1997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一座醒目的里程碑。会议发表了五项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系统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这些生态思想和活动不断推动了环境保护和生态运动发展,并渗
15、透到政府法令和各行各业的实践中 。 2.2 生态环境 2.2.1 生态环境的定义 由于对生态环境定义众多,所以本文将 生态环境 定义为 以人类为中心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环境条件的总 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因素,包括基质、动能两大因素。基质因素主要包括由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等因子构成,是生态环境构成的物质基础 。 动能因素主要由气候因子构成,是生态环境形成演替的能量基础。 2.2.2 生态环境成因 1.地质因子 地质因子通常包括地质断裂构造带。构造断裂作用的发生往往导致地貌格局和地表形态变化,从而 导致生态环境急剧变化,最终促进生态环境的形成
16、。 2.地貌因子 地貌因子主要有石灰岩山地丘陵(容易导致石化)、山地陡坡不稳定风化壳(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山地薄土层粗骨质阳坡、垂直节理发育的深厚母质(或7 风化壳)山体(容易引起重力侵蚀崩塌)、滨河、滨湖、滨海、沙积地貌等等。这些地貌因子屑性及地貌过程,均容易造成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替。 3.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主要指气候干旱、寒冷和大风吹蚀等导致生态脆弱的因子。一般而占,干旱半干早容易抑制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枯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脆弱 。 寒冻(日均温 0 以下) 则常导致寒漠脆弱环境的出现。在我国,冬季盛吹西北风,干冷而强劲,常吹蚀表土,加剧干旱,推移沙丘,加剧脆弱生 态环境的形成。
17、 4.水文因子 水文生态因子主要指对地表组成物质构成冲刷作用的地表径流,常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河流摆动冲刷作用的发生,亦常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脆弱生态环境的出现。人类在利用资源环境的同时,也通过内部的自省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逐渐开始限制人类生产和生活时,环境保护的投资也就逐渐增加,同时环境保护由初期的以污染治理为主,转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的维持和改善。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人为 因素不仅包括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有人类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一面。 2.2.3 生态环境 的 影响因素 1.道路因素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道路密度和机动车数量增长,交通污染对市民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城
18、市交通已成为影响居住环境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道路交通污染主要引起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 8。 机动车噪声污染 通常认为交通噪声约占城市噪声源的 20,仅次于生活噪声而位居第二,但其噪声值却高于其他声源值而列居首位。目前在城市许多部位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交通噪声污染对乘车人群、行人造成对 健康的危害,对道路两侧的居民及室内工作人员的健康也同样造成不良影响,长期处于此环境中,人们身心健康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机动车尾气污染 近年来 呼和浩特 市私家车增加迅速,道路建设虽然成绩斐然但仍然显得滞后,跟不上车辆增加的步伐,道路车辆拥挤,被迫减速呈挤压式的行驶,成为 呼和浩特市 及中国许多城市的
19、通病,由此导致车辆发动机燃油不完全,排出更多的废气。尽管几年来在降低燃料污染排放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机动车数量庞大,尾气污8 染仍然日益严重。 车辆尾气中含有较高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 等有害物质。碳氢化物中的苯并芘是一种致癌物质,城市大气环境的苯并芘主要来自燃煤和车辆尾气排放,随着对城市燃煤严格控制取得明显效果,车辆尾气成为苯并芘的主要来源。虽然近年市区许多车辆都采用清洁能源技术,但是铅的排放在车辆尾气中仍占有一定比例。上述几种污染物在低空直接排放,极易侵入市民呼吸器官。在 呼和浩特 市区主干道,上下班交通车辆高峰时,我们可以看到车辆拥挤堵塞,缓慢怠速行驶,这时发动机
20、燃油不完全,增加了尾气排放量,直接排入拥挤的人流中,加上道路两侧的高大树木与建筑物阻碍,尾气不易扩散,沿道路长期滞留堆积,对道 路上的行人、乘客及两侧建筑物内的市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城市车辆总数的增加,道路上每天充斥缓行车辆的时段比例也不断增加。 金川属于呼和浩特,所以也具有这种特性。 另一方面,目前国产车辆排放的污染物量约为欧美国家汽车排放量的 1 5 倍。有位环保专家这样描述城市大气污染的危害: “ 生活在城市的人每天呼吸到的有害气体,相当于抽十支香烟,甚至更多 ” 。呼和浩特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人数逐年上升,不能排除车辆尾气污染的原因。 由于汽车行驶所产生的气流,还会将已堆积在道路附近
21、富含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汽车尾气沉降颗粒再次扬起,这些重 金属粉尘也会成为道路上的行人及 道路两边居民的致病因素。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的来源与机动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受汽车尾气 及噪声 影响的程度应该成为市民居住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考虑因素。 2.绿地因素 绿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随其形态及规模大小而异。城市植物的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美化环境、制造氧气及负离子、净化空气、吸滞尘埃、杀菌防病、降低噪音、净化水源、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有益作用。但如果绿地面积规模太小,则不易起到如上作用。在本研究中只考虑面积较大的绿地对 校区 居住生态环境的贡献。 3.水体因素 几乎每座城 市都与水密不可分,
22、但是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激增,城市用水量也在成倍增长,这就导致了废水的排放量增长快速,所以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的循环使用和污水的治理已是当前城市采用的必不可少的策略 9。也是校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4.工业因素 在城市中,工业的发展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城市工业的集9 中程度与其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成正比。 2.3 生态环境评价 2.3.1 生态环境评价的定义 生态环境评价作为环境评价的一部分, 主要是认识开发或已开发 项目 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特点与环境服务 功能,明确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生态系统对影响的敏感度。确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维持区域生态环境
23、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通过评价,明确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同时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建设性建议。由于生态系统强烈的地域性特点, 区域 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评价结论应符合 当地区域 特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讲求效益 9 。 2.3.2 生态环境评价的特点和内容 生态环境评价作为一项新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和内容,还没有正式的相关行业标 准。 生态环境评价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广,包括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生态专家对沙漠的治理、工艺设计师 对节能和减少 废 弃物的考虑、工
24、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质的节制使用等。 生态环境评价与传统环境评价相比其特点表现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或生物能,特殊利用可再生物质,废物再利用,易于回收、维修,减少污染等方面。 2.3.3 生态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 综合整体的思想是生态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 在 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 , 也要考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 在评价过程中,要综 合 考虑 每个方面的 影响因素,树立系统整体的思想,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2.3.4 生态环境评价的评价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必须要以促进区域资源与
25、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则 。 2.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原则 区域生态环境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组成的复合系统,具有空间尺度大、影响 因素多等特性 。因此,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简洁、方便、有效、实用的原则,既要充分考虑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意 义 。 又要综合权衡其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 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简明 清晰 易于理解,有利于生10 产及管理等部门所掌握和操作,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良好的结合。因地制宜 的 提出对策措施。 3.动态导向性原则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其评价标准也应该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也是个长期的过程,所建立的
26、指标体系应该能反映这一过程。因比,整个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潜力以及演变趋势,揭示内在发展规律,反映待评价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 状况,体现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有时间和空间变化 的敏感性,从而指导环境保护及各部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 2.3.5 生态环境 评价的研究意义 跨过 21 世纪的起跑线,人类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活环境,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描绘 出 一幅新的美好前景。 但是,自从 二十世纪 70 年代初石油危机出现以后,能源与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并 倍受世界各国重
27、视, 各国 纷纷进行研究, 并 采取 相应 对策。 70 年代末,环境、能源、粮食、人口问题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非常规能源的开发由 于种种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当前的危机。许多国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常规能源的节约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节能 ” 已经被称为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之后的第五大能源。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0。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时期, 虽然十分重视对人类生活 、学习环境的研究,有许多以“美观和品位见长”的学习、生活环境, 但 却 仍旧 存在 着学生使用率不高、设施不足、安全不够、生态因素考虑不足、噪音污染严重、道路规划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 11。因此,为学生提供满足多样性 要求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空间,创建安全、方便、美观的校园环境 是我国 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所以 本文以校区 为例,分析、评价 校区 环境问题,为 分校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也为改善分校区区域生态环境提出建设性建议。 第三章 生态环境评价 指标体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