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对校园市场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容易“小” ,很难“美”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了未来 3 年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新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有了不同的规定,还提高税收减免、优惠力度,扩大税费扣减的范围。 这一政策的落实,势必会让更多有创意的、敢创新的大学生进入创业队伍。但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可能由于创业经验、人脉、资源不足等原因,会在创业时选择自己更熟悉的校园市场。 部分大学生创业者认为以大学生群体为受众的创业方向是没有大头的蓝海,而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可以说是最懂大学生,最能把握他们需求的人。这样的先天优势,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抓住
2、市场空缺,更贴近目标群体,并借助校园人际关系传播项目, “以大学生群体为受众群体的创业项目是小而美的” 。 但,果真如此吗? 校园社区电商 Dormi 按下暂停键 2014 年 5 月 8 日,凌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余梓熔在电脑前,心情复杂地给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Dormi”写了一段墓志铭。 “老实说,在后面的这半年,我们一直都在清理尾货,已经没有再去认真地构思其他的可能性了” 这样的结局,是余梓熔决定做 Dormi 时没有想到的。 在他看来,国内宿舍环境普遍比较单调,不愿趋于平凡又有装饰自己宿舍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但他们这个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针对学生群体的宿舍家具在广州的市场上尚属空缺
3、,校园里的超市虽然有不少符合宿舍环境的家居产品,但不够美观和个性化;想买美观的产品,就要到市区,来回成本很高,比如广州大学城的学生到市区宜家单程至少需要 1 小时;网购的大众品牌也没有对校园用户做出有针对性的大小、高度、造型甚至颜色上的适配。 而他做的校园社区电商 Dormi,汇聚了书架、收纳箱、拍拍灯、肥皂盒等一系列颇具创意的宿舍用品,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大学城的学生买了 Dormi 的产品后,他们会免费送货上门和安装。 余梓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Dormi 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对学生群体的需求和消费心理的了解,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学生。 运营的一年多里,余梓熔的 8 人团队积极推广,包括和学生合
4、作参与学校组织的“宿舍装饰大赛”和“交换空间计划”等项目,希望通过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他们也会设计一些和 Dormi相关的话题在微博上进行微博推广;一些学生在购买后还会在微博上晒单。 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明显,Dormi 的网站流量没有达到预期,也没有盈利。余梓熔觉得不甘,但又拿不出任何实际行动来挽救。与此同时,整个团队面临毕业,团队里的一些人选择先就业,余梓熔也在 3 月去了深圳工作。 Dormi 就此搁置。 几乎“送”不下去的秋菠网 从北京科技大学逸夫教学楼的其中一个地下室入口走进去,通过一段没有电灯,伸手不见五指的楼梯,拐几个弯之后看到地下室的走廊,走廊两旁是一个个防
5、盗门,标注着 B05 的房间,是陈威做秋菠网的地方。秋菠网面世时间是 2012 年 8 月,比 Dormi 早差不多一年,是一个以“送”为特色的大学生社交网络:用户发布自己闲置的物品,其他成员如果想要,就点击“我想要”告诉发布者,然后发布者挑选其中一位将东西送出。决定赠送后,系统会发送各自的联系方式到对方手机上,两人就可以线下见面赠送物品了。 在陈威的设想中,发布者和想要的人可以通过这种送物品的方式,达到交友的效果。他认为“社交、线上到线下”这个点子可以做大。 “二手物品交易只是社交的一个载体,秋菠网的核心在于其背后可能潜藏的陌生人社交机会” 。 但秋菠网的发展和自身的经历告诉陈威,事情并没有
6、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秋菠网上线后,陈威在人人网上建立秋菠网的公共主页、开设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在科大校园里拉横幅宣传,还在北科大的学术报告厅做过一次宣讲会。这让他积累了 1 万多用户,其中 5000 多个来自北科大。 他也把自己的闲置物品放到网站上赠送给别人,也很积极地去喜欢、“想要”别人的物品。有一次,同校的一个女生把一条手链送给他,但两人见面的时候并没有寒暄什么,后来也没有继续交流下去。 而且, “送着送着就没得送了。 ”陈威说。后来每天发布的闲置物品数量平均只有个位数,用户增长数也开始放缓,使用网站功能(评论、回复等)的活跃用户数也不高。 问题似乎越来越多。陈威认识到,送东西有一定地域限
7、制,跨校之后就不方便了, “秋菠网主要还是一个校内同学们的社交平台” 。 虽然陈威创业初期就拿到了天使投资人王利杰的十几万元投资,也推出了秋菠网配套的 App,并放缓运营和推广速度,以求把产品做得更完善。但一个现实情况是,秋菠网活得不温不火,用户依然没有被“盘活” ,当初设想的商业模式遥不可及。 不要忽视大学生市场的特性 像余梓熔和陈威这样,把大学生定义为产品受众的创业者并不少。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介绍产品时,会强调 3000 万在校大学生是非常庞大的受众群,针对这一人群的项目寡头非常稀少。本身就是大学生的他们,更有机会抓住学生需求,进而挖掘出更垂直细分的市场。他们觉得,把大学生群体的使用习惯培养
8、起来,流量变现的可能性很多。 但事实是,切入“小”市场容易,想实现盈利“美”很难。 首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用户的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每一年大学生毕业后,这一类用户就会流失,若新生入学时宣传不到位,那么流失率大于进入率,活跃用户就会越来越少。所以需要靠宣传推广拉起用户量。 其次,3000 万大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区域性明显,资源有限的大学生创业者,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只在某一区域推广,其用户量有限,且大部分经济还未独立,消费能力相对有限,对广告主吸引力不足。 即便是红极一时的超级课程表,已经积累了 900 多万用户,活跃用户达到 25%,最多拿到过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的千万人民币级别的投资,也做过很多尝试,但一年前就在探索的“功能收费” “招聘信息推送”“与培训机构合作”等流量变现模式依然未见成绩,至今没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