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粮大户唐全合的“产业梦”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56 岁的唐全合盘点着收入,放飞着自己的“种粮梦”:“今年建成农技推广站,购买小型农用飞机、大型多功能收割机、烘干机各一台,再流转一部分土地。 ” 3 月 6 日,正月二十五,正值惊蛰时节,春雷乍动,百虫始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的鹤壁市粮食高产万亩核心示范区里,那一垄垄整整齐齐的绿色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不远处,勤劳的农民正在为麦田浇灌,细心地呵护着这片庄稼,他们浇灌着麦田,更灌注着希望和好的收成。 记者慕名前往钜桥镇采访“全国种粮售粮大户” 、鹤壁市聚喜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全合。见到唐全合时,他正在淇滨区农业局拿图纸。“农技推广站的设
2、计图年前都弄好了,这不,我再让工程师把把关、再预算一下就开始动工了,农技推广站能建在我们合作社,我以后种地更放心了。 ”老唐兴奋地告诉记者。 弃商种田倔老唐 老唐告诉记者:“这几年,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承包了 1470 亩土地,托管了 5130 亩土地。 ”作为这 6600 亩地的“大管家” ,唐全合放着城里的舒服日子不过,吃住在合作社,天天都惦记着这些麦子,每天不在地里转悠几圈看看小麦长势就睡不着,他的脚上、裤腿上常常沾满泥土。 “年后雨水少,返青水得早点浇,浇水的时候再施上肥,麦子就更壮了。 ”站在地头,唐全合和记者聊了起来。 “种庄稼的都操着天气的心,只要今年天气跟去年一样正常,照小麦的
3、长势,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小麦良好的长势,唐全合喜上眉梢。 唐全合 1957 年出生在浚县钜桥人民公社唐庄大队,18 岁高中毕业后,他在人民公社建筑队搬砖提泥做小工。一年后,由于心灵手巧成了大工,一干就是五六年。后来,由于他会写、会算、会看图纸,就成了领工,并考取了工程师资格证。1988 年,他和朋友承包了钜桥乡建筑公司。经过 13 年的摸爬滚打,老唐腰包鼓起来了。 唐全合不仅算是文化人,更称得上是当地的能人。2002 年,资产已达数百万元的唐全合,突然放弃了从事 30 年的建筑行业,瞄准了农业这个产业,让很多人都不理解。那时候,村里人都不想种地,一心想跳出农门到城里打工挣钱,在外打
4、拼多年的唐全合见多识广,很快发现了商机,说回就回。老唐向记者讲述起他的经历。 “那年我都 45 岁了,媳妇都说我,孩子马上就要结婚了,你也是快要抱孙子的人了,还折腾个啥!”但农民出身的唐全合倔得很,妻子也没有拗过他。 就这样,2002 年,唐全合在本村承包了 120 亩土地,搞起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并于 2003 年迅速扩大到 200 多亩。 “俺搞土地流转今年正好 11 年,这里边的教训多着呢。 ”刚开始第一季还算顺利,多少赚了点儿钱。不承想,2003 年秋季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大旱。那年,唐全合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把第一季的收入也赔了进去。 “仅每亩地 1200 元的流转费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当
5、时我都没有信心了,谁知国家的好政策又给了我转机。 ”唐全合说,国家为鼓励农民种田,出台了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国家的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都归农户,良种补贴归合作社,区里每亩地又补贴了 400 元,国家出钱修了路、打了井,每 50 亩一眼,让他又看到了希望。 “我寻思着,种粮还得上规模,走产业化道路,不然水利、机械化都不好搞。 ”栽过跟头的唐全合找到了发展的好路子,于 2009 年 4 月组建了鹤壁市聚喜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刚开始,他通过联合农户共同投资,只有 6 台大型农机和五六户成员,合作社对土地进行自主经营和代种、代收、代管。 经过近 4 年的经营,聚喜来合作社发展成为占地面积 4500 平方米
6、,入社社员 252 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大型农业机械 25 台,其中大型拖拉机 15 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械共 10 台;共流转土地1470 亩,阶段托管 5130 亩,机械作业量达 3 万亩,其中年订单作业 2 万亩;服务农户达 2600 户,安置闲散劳动力 200 多人,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 800 多人,入社社员人均纯收入增加 300 多元。 老唐的“管理经” 聚喜来合作社承包的土地重点分布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粮食高产万亩核心示范区,由于土地流转成本高,合作社发展初期投入很大。为解决资金问题,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并多方取经,老唐鼓励农民带机入社,节省了
7、大量的资金投入,快速配足配齐合作社急需的农机具;鼓励农民带地入社,减轻了合作社的前期投入压力;鼓励农民带资入社,壮大了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动员农技人员带技术入社,为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吸收劳动力入社,对流转土地后无技术、无生产机具的群众,以劳动力的身份入社,参与农机合作社农业生产与管理。 在运作管理上,合作社严格按照“六统一”模式,规范运作机制,即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 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分布在刘寨村、申寨村、姬庄村等几个村,唐全合根据农作物播种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地进行联片作业,切实提高机具作业效率,有力促进了示
8、范区建设。 合作社的优势在于实现机械化作业。唐全合告诉记者,去年麦收期间,合作社一共出动了 4 台收割机,每台机器加上队长一共需要 9 个人,4 台机器 36 人。 “就这么多人,5 天时间能把 1470 亩麦子收完。 ”唐全合笑逐颜开地对记者说。 “俺把地都交给合作社打理,什么都不用操心,就等着收成了。 ”农民孙玉峰家里有 12 亩地,他采用托管的方式把地交给了合作社,种地、犁地、施肥、收割等各项管理费用都很少。 “现在,俺不用管地里,可以腾出手打工,一年又增加收入 3 万4 万元。 ”孙玉峰乐呵呵地说。 老唐的“种粮经” “种粮食来不得半点儿马虎,里边有不少学问呢。 ”唐全合承包的田地大多
9、在万亩粮食核心示范区里,实现高产靠什么?老唐有两个法宝:良种和技术。 “前些年地里打不了多少粮食,这几年这些地可成了聚宝盆,淇滨区农业局总农艺师郭全印可是我聘请的洋专家 ,主要负责示范区的技术指导,一星期最少来这儿两次,他可帮了我们不少忙。 ”唐全合说,“我们向老郭讨教后,知道了选啥种子好。 ” 63 岁的农民王景玉有着丰富的种粮经验,合作社还雇用了十几名像他这样的“土专家” ,将所有的土地划段管理,一人管一段,农忙时再增加人手。拿到 6000 元年薪的王景玉美滋滋地说:“没想到,俺老了倒成了领工资的人了。 ” 老郭还手把手地教大家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小麦前氮后移、秸秆还田和深耕等农业先
10、进技术和农艺措施,使小麦和玉米的单产连年提高。去年夏季,合作社的小麦平均单产达 697.1 公斤,总产达 1023 吨,一下子卖了 200 多万元。去年秋季,玉米平均单产 868 公斤,总产达1273 吨,又卖了 200 多万元。夏秋两季,单产平均 1565.1 公斤。 收成好了,老唐的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地里的收成再加上托管的收入,扣除承包、农资、人工、水电等成本,去年合作社净赚了 45 万元。 ”作为 6600 亩土地的“大管家” ,靠着科学管理、科学种植,老唐种起田来心里更有底了。 放飞“种粮梦” 在唐全合承包的农田里,几个被栅栏围起的仪器格外引人注目。老唐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市
11、气象局给我们安装的高科技设备。有了这些设备,不用下地,坐在屋里就可以知道地里啥情况。庄稼叶子有没有虫,地上有没有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土壤温度、湿度啥的,都有数字显示,我们种庄稼也有科学依据了。 ” 在合作社气象信息服务站办公室,唐全合一边看着电脑,一边给记者讲解:“这是 2011 年市气象局投资 1 万多元在田地里安装的农田监视器,每隔几百米就安装一台,这在全国是首家,农民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变为现在的看天种田,为合作社科学种田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粮食高产创建提供了保障。这两年合作社取得大丰收,是气象服务帮了大忙啊。 ” 如今,合作社实现了多功能服务,除设置气象信息服务站、安装气象接收预警机
12、、气象信息电子屏,对天气、土壤的墒情以及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预报,由 15 人组成的机械化病虫害防治专业队,可对农作物进行全程病虫害防治。合作社配备有现代化的电教培训室,定期对社员、农机手、驾驶员、植保队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让老唐记忆犹新的是 2011 年,当年河南发生了冬春连旱。面对旱情,老唐也有些沉不住气了。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1 月 22 日清晨,温家宝总理冒着严寒走进钜桥万亩粮食高产核心示范区,来到唐全合的田间地头,实地察看旱情,与唐全合攀谈了起来,鼓励他打赢这场抗旱保丰收的硬仗。 唐全合激动地说:“咱一个种地老百姓,总理能亲自来到咱身边,所以我一定要牢牢记住总理的嘱托,把粮食种好,让利老百姓。 ” 2011 年 12 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唐全合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被授予这项殊荣的,在鹤壁只有老唐一人。 “今年天气能像去年一样好,肯定又是丰收年。 ”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56 岁的唐全合盘点着收入,放飞着自己的“种粮梦”:“今年建成农技推广站,购买小型农用飞机、大型多功能收割机、烘干机各一台,再流转一部分土地。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