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59KB ,
资源ID:156404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564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doc

1、 1 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 摘要 :随着女性犯罪率的不断增长,女性已经愈渐成为犯罪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女性犯罪的研究无可避免的成为必然。本文通过对女性犯罪的的特征及其成因的了解与分析,进而研究探讨了女性犯罪的心理及心理类型,并针对其心理成因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以图从根本上降低女性的犯罪率,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阻碍。 关键词: 女性犯罪;犯罪心理;心理成因;心理类型;预防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emale crime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bstract:With the cont

2、inuous growth of the female crime rate, women have been more 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riminal subject.Therefore, the study of female crime inevitably become a necessity.In this paper,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crime and its causes, and then stud

3、y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and mental type of female crime, and psychological causes some precautions in order to radically reduce the crime rate of women in order to protectsocial order, to ensur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and reduce obstacles to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4、word:Female Crime; Crimin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Causes; Psychological Types; Prevention 2 一、女性犯罪心理研究概述 (一)研究女性犯罪心理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作为犯罪主体的男性数量一般偏高于女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及各种外界文化无国界的传播,女性作为犯罪主体的数量一直在不断攀升,并逐渐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的发生,研究女性犯罪心理的工作必不可少。通过对女性犯罪行为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中,甚至是犯罪既遂后为逃避刑罚

5、而进行的脱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心理的转化进行研究与分析,然后从心理与行为的关联性出发,根据心理演变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犯罪 行为着手或既遂前的种种心理与行为征兆,预测女性犯罪心理类型,推测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从而预防女性犯罪,达到控制和降低女性犯罪率的目的。 (二)国外有关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的综述 西方有关研究女性犯罪心理的理论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末期,在女性犯罪心理理论的早期,在西方以意大利的犯罪学研究者龙勃罗梭( Lombroso)、费雷罗( Ferrero)以及托马斯( Thomas)和波拉克( Pollak)所研究的女性犯罪心理理论为代表。 1895 年龙勃罗梭( Lombroso)和

6、费雷罗( Ferrero)在二人合著的女性犯罪 人( The Female Offender)一书中,提出了女性犯罪研究的生物学观点,指出女犯在生理和心智方面拥有许多男性的特质。龙勃罗梭和费雷罗( Ferrero)的观点代表了 20世纪 60 年代以前对女性犯罪研究的偏见及主要成果,其基本理论认为妇女在心理上是消极被动和缺乏武断的,在生理上是不灵活的,因此女性犯罪较少,但另一方面妇女一旦犯罪则具有比男性更凶狠和残忍的人格特征;不同于龙勃罗梭( Lombroso)和费雷罗( Ferrero), 1925 年,托马斯( Thomas)在其适应不良的少女( The Unadjusted Girl)一

7、书中指出,女性犯罪的关键在于女性对于安全感、爱的追求和接受,所以女性犯罪者多是因为追求新经验、刺激和生活上的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随后不久,奥托波拉克( Pollak) 1950 年在其所著女性犯罪( The Criminality of the women)一书中也从心理因素方面论述了女性犯罪的原因问题,指出女性犯罪人具有较高掩饰性。托马斯( Thomas)和波拉克( Pollak)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女性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层面。 西方女性犯罪心理研究早期,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论,比如出现于 20 世 纪 70 年代的“骑士精神”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男性具有敬重妇女、扶贫济弱的骑土精神,使女性犯罪在各

8、方面受到了掩盖。此外还有冰山理论、妇女解放理论等等。这一阶段对女性犯罪的研究主要注重于探讨女性的性别特征、智力水平、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妇女解放运动对女性犯罪产生的影响,而较少探讨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尤其是人格特征、类型和犯罪的关系,甚至有许多理论家贬斥心理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 至于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西方相关学者在研究女性犯罪原由方面开始关注到女性的心理因素。20 世纪中期,精神病学家 Jenkins、社会 学家 Schrag、 Hewitt 和犯罪心理学家 Quay 等人对罪犯的人格结构、类型的研究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罪犯而设计的矫治策略,对女性犯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广泛的

9、影响。因此, 80 年代前后,西方的研究者开始出现有关女性犯罪的人格研究。 1978 年,美国的研究者威得穆探讨了女性犯罪人的可能的人格类型,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同男性犯罪人进行对比分析; 1981 年,齐茨访谈了 100 名的在监犯,对犯贪污和诈骗罪的女犯进行了研究,后根据犯罪者的人格心理的不同,将之分别总结归纳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女性犯罪者,分别为强迫性保护者、浪漫的 梦想家、压力或说服的受害者、贪婪的投机者 4 个类型; 1982 年,海尔布伦对 600 余名女犯的记录进行了调查,认为暴力犯罪中的女性犯罪行为人比男性犯罪行为人表现出更明显的冲动特征,而在财产犯罪中女性的冲动性则不明显。 西方在

10、女性犯罪方面的研究历史较长,但是这一阶段的研究在对女性罪犯的人格特征与犯罪的关系、人格类型和犯罪类型的关系研究不够重视和深入,其研究方法大多为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80 年代以后,随着统计和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犯罪心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罪犯心理的研究3 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的、定量的研究成果。 (三) 国内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的综述 相对于西方女性犯罪心理学而言,我国对其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这一方面的理论较为薄弱,可以说至今未有较为深入及全面的研究成果。根据各学者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国内有关女性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验性的总结和一般的理论论述,主要是对女性犯罪心理的一般特征、社会

11、成因及犯罪道德观念的调查分析。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 如赖修桂、刘琦、王军等对女性犯罪的心理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女性犯罪的主观方面原因有文化素质低、认知能力差、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等;另一类是从女 性罪犯心理特征如具有异常的性爱、报复泄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这一方向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如王金玲和吴宗宪等。前者从妇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论述了女性犯罪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是从女性犯罪与暴力、女性犯罪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成年女性犯罪进行了综述;第三类是对女性犯罪心理进行实证性研究,目前这一类综合实证性研究大多只是探讨了某一种犯罪类型女犯的人格类型,并且是对与女性犯罪人格有关的某一种因

12、素研究的单维研究。有学者如张峰、朱海燕等对女性毒品犯的人格进行了研究,认为不成熟型是毒品犯的基本人格类型;曾天德等对卖淫妇 女的人格进行研究,认为情绪不稳定和病态人格是其易感人格。 目前国内外有关女性犯罪心理的研究表明,女性犯罪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女性罪犯会因各自的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年龄差别等因素的差异而会在犯罪行为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 二、女性犯罪 (一)女性犯罪的含义 女性犯罪,顾名思义即指犯罪主体为女性的犯罪类型。这是一类根据犯罪主体性别的不同,及女性罪犯的心理、生理的特殊性,而独立于男性犯罪的犯罪类型。刑法对于女性犯罪并未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相关规定,

13、但是犯罪学把 它单独归为一类犯罪进行研究,可见女性犯罪具有其自身的犯罪特点。 (二)女性犯罪的传统特征 1、 因情感犯罪是女性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 区别于男性,女性是一个偏于感性化的群体,感情生活在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同时,她们意志偏于薄弱,极易情绪化,因而当她们的感情遭遇挫折时,她们便容易滋生出嫉恨报复等等心理,而当这种心理主导其意志时,她们往往会通过一些偏激的行为来表达其意志。这些偏激的行为如杀人、故意伤害、诽谤、盗窃、吸毒等往往便是犯罪行为。还有一些女性情感错位 , 为了满足其情人恋人的物质需 求 , 不惜铤而走险 ,通过非法的手段如卖淫、盗窃等来获取金钱方面的利益。因此大

14、部分的女性犯罪行为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 2、犯罪手段具有欺骗性、隐蔽性。 就犯罪行为而言 , 犯罪学家桑戈波拉克等认为女性天生具有虚伪、秘密、不坦白等性格特征 , 实施犯罪行为时 , 喜欢采用隐蔽性、曲折性或诡诈的方法 1。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女性犯罪具有一定的预谋性 , 很少有因一时冲动即发生犯罪的 , 大多是具有计划性和隐蔽性 , 即使是抢劫、杀人也往往采用麻醉、投毒等间接手段。另外,女性在犯罪手段的选择方面也表现出了其隐蔽性,罪犯作案手 段主要包括作案场所的选择和作案工具的准备及使用等。据统计,女性犯罪时选择在家庭中作案的最多。这种选择与女性特有的犯罪心理紧密相关,因为女性普遍天生胆子小,

15、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比男性差。将家庭作为作案场所其私密性强,作案过程不容易被外人发现,犯罪人可以从容作案,然后销毁证据,掩盖事实,以此逃避法律制裁。 1 范大裕关于女性犯罪的思考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 年 06 月第 6 期第 17 卷, (P)94. 4 3、具有加害人和受害者二重性。 就女性罪犯而言,她们在成为加害者之前大部分都是受害者。女性由于与男性生理上的差异,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工作方面女性同男性往往无法受到平等对待,很多时候歧视女性都会变成一种常态化,有 的女性在遭受歧视时便会滋生报复社会的心理,纵火、在公共场所泼硫酸等非法行为就是她们的报复手段;有的女性则是在长期遭受虐

16、待或家庭暴力后,忍无可忍时奋起反击,她们往往认为唯一结束遭虐状态的方法便是施虐者消失,于是杀死施虐者就是她们的最好选择;有的盲目轻信他人,以致被人拐骗、拐卖或诱奸,于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有的以色情勾引,进行诈骗、拐卖人口等犯罪活动,或与其它违法犯罪成员同流合污,互相利用,相互勾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4、 女性犯罪多以团伙形式出现。 女性的生理特性及其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单独作案的能力较弱, 于是女性犯罪一般以共同犯罪、团体犯罪的形式出现的较多。少数单独作案的多是重婚、伤害、贪污、卖淫等犯罪。二人共同犯罪的多是奸情杀人、拐卖人口、诈骗、贪污等。参加团伙作案的则多是暴力犯罪,如拐卖人口、抢劫、诈骗

17、等。 (三 )女性犯罪的新特点 上述女性犯罪的特征为传统的一般性特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犯罪也呈现出了其新特点: 1、女性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在解放初期,女性犯罪的比例极小,有的地区甚至一年中都没有女性犯罪。“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性的犯罪比例为 9:1,女性犯罪率极低。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女性犯罪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 25 岁以下的女性青少年犯罪急剧增长。虽然女性犯罪数量总体而言远少于男性,但是女性犯罪上升的绝对值大,女性犯罪占总刑事犯罪数的 10%,有的年份更甚增至百分之十几。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女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 2。 2、 犯罪类型日

18、趋多样化。 从犯罪类型上看,以前的女性犯罪多为刑事犯罪,政治方面的犯罪较少,在刑事犯罪中以杀人、盗窃、诈骗、重婚等犯罪类型较为多见。而近年来女性犯罪的领域已经扩展了,女性犯罪类型由以前的侵财型犯罪和性犯罪逐渐 向各种暴力犯罪发展,特别是过去女性涉及较少的抢劫、诈骗、流窜盗窃、吸毒贩毒、贩卖人口以及走私等犯罪比以往有了很大的增长。另外,女性犯罪还涉及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印章,伪造、买卖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印章,伪造、买卖武装部队证件、印章罪,拐卖儿童、非法拘禁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其他如包庇罪、转移赃物罪、妨害公务罪也有一定比例。 可见女性犯罪已经涉及金融领域的犯罪、经济领域的犯罪、侵犯财产罪、

19、贪污贿赂罪等多个方面,犯罪类型多方面发展。 3、犯罪手段更加狡猾、隐蔽和残忍并且正向男性化趋势发展。 女性犯罪的犯 罪形式逐步趋向于男性化,主要体现在行为、手段、方法、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犯罪的客观方面,且有些女性的犯罪手段极其残忍,令人震撼。大多数女性所犯的故意杀人案件的犯罪对象为丈夫、男友和邻居。在女性暴力型犯罪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段令人同情的经历,她们在成为犯罪者之前,或是受凌辱,或是被欺骗而失去贞操等等。然而,她们没有通过正确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选择了过激的办法,使自己从最初的受害者变成害人者。在 2005 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张凤君在与一男子保持

20、了十多年的不正当男女关系后,因不 堪忍受该男子的折磨,遂将其骗至北京,在某饭店内将这一男子扎了一百多刀,最后,张凤君因故意杀人一审被判处死刑。此外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四名女“车匪”专门在客车上对女乘客实施抢劫,她们从 2002 年开始结伙作案,先后七次窜上“中巴”客车抢劫 3。 4、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加剧。 2 梅传强 .犯罪心理学 .2010年 7月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 .(P)150 3 文琴 .现代女性犯罪剖析及预防控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年 ,第 4 期 :(P)50 5 随着世界性女性的提前早熟,女性违法犯罪的年龄也逐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犯罪的

21、高峰年龄由以前的 25 岁、 24 岁向 18 岁、 17 岁降低,特别是近年来, 14 岁以下的少女犯罪数量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2009 年 1 月 6 日中午, 山东烟台市 南洪街一失主将 一扒手扭送至北大西街派出所。民警发现,该扒手竟是“老相识” 7 岁的新疆女孩朱丽米拉。据朱丽米拉交代,她从四五岁时就学会偷东西了,后来跟随三个“大哥哥”一起来烟从事盗窃。因为朱丽米拉年龄太小,被抓后很快就会“获释”,有时她还会主动要求警察送她到救助站。朱丽米拉年龄虽小,但心眼却不少,已经在多年的犯罪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反侦察经验。据办案民警介绍,在新疆籍少女扒手中,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反侦查

22、能力,当被抓讯问时,她们往往装作听不懂汉语,一言不发。 5、高学历女性犯罪有增多趋势、职务犯罪率上升。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学历女性犯罪有所增加,一些具有大中专甚至研究生学历的女性走上了犯罪道路,据统计, 1997 年至 2002 年,全国在押女犯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女犯上升了 56.3。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管理者的岗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职务犯罪 4。厦门市 2003 年受理的女性犯罪中虚报注册资本罪 2 件,职务侵占罪 9件,偷税罪 3 件,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1 件,比往年同期增长 67%。在这一批案件当中,有 4 人大学学历, 3 人大专

23、学历。重庆某县 5 名女性中,除 1 人为中专文化外,其余 均为大专以上文化,占80%。可见,高文化犯罪已是趋势,女性职务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女性犯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严重 ,不仅犯罪率上升 ,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严重扰乱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总体上讲,诱发女性犯罪新动向的原因既有自身心理等主观因素,又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多种原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女性犯罪新动向的产生和发展。 三、女性犯罪心理及其成因 女性犯罪心理狭义是指支配女性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 活动和有关的心理因素,女性

24、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认识、感情和意志的活动规律,以及其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有关的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广义的女性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女性犯罪心理,而且还包括女性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前,预谋和准备犯罪过程的心理活动,以及犯罪以后逃避侦查、打击、处罚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犯罪人通过教育改造而悔过自新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规律。 有言道“人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因此,女性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其发生、发展和完成总是受到人本身特定的心理活动的支配和制约的。因此,预防

25、女性犯罪行为的发生,其根本方法便是改变女性的不健康心理,那么对女性犯罪的心理成因进行了解和研究便是必经步骤。 (一)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 1、 女性自身生理因素。 女性犯罪心理是在其生理发展过程中,糅合了外界的客观因素的刺激作用的结果下形成的,因此女性自身的生理因素在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犯罪中以性犯罪为最多,恐怕多由于女性生理、心理上的主观原因。第一,女性比男性 青春期变化发生早一、二年,其体内雌性激素分泌超过男性雄性激素分泌量,对异性的体验感比男性产生的要早,且更为敏感。然而,这一时期的女性缺乏成熟的知识经验,加之此时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使其无法快速稳定

26、的接受青春期的生理突变。所以 ,在 女性青春期这一个危险时期 , 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 陈莹 陈沙麦 .从多视角看女性职务犯罪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4,06. 5梅传强 .犯罪心理学 .2010 年 7 月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 .(P)2. 6 再加上女性不注意用理智控制情感的闸门 , 就很容易在不良的外界因素影响下走入歧途。第二,女性处于生理周期期间,心理状态不稳定。生物学原因认为女性处于月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和绝经期期间,对其生理、心理状况会产生明显的消极 影响。女性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大脑皮层失调,心烦易怒,情绪失控等现象,如果有不良刺激和诱因,极容易越轨,

27、使女性陷入犯罪的可能性较大。 2、女性自身的性格因素 ( 1)认识能力低下 女性犯罪,尤其是女性青少年犯罪,在其青春期由于认识能力低下,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具备完善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有的女性罪犯则是对法律的认识淡薄,缺少对常识性的法律知识的了解,因此在遭到不法侵害时想不到诉诸法律,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而是忍气吞声,当到 达一个极限的时候,或是同流合污自甘堕落,或是采用其他偏激的手段进行打击报复。 ( 2)意志控制力薄弱 意志是人在控制调节行为,克服困难达成目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而犯罪女性的

28、意志往往受情绪的影响很大,一旦受到外界诱因的刺激,很容易便产生冲动,冲破自身的理智的控制,做出逾矩的行为。另一方面,女性犯罪者往往表现出在行动中缺乏主见的特性,其极易被说服而按照他人的安排行动,任人摆布。加之女性犯罪者在坚持其正确的意志方面又比较脆弱,在改恶从善的过程中易反复,克服自身冲动和畸形能力不足,因而在罪后悔 改方面的成效较低。 (二)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 1、家庭因素 ( 1)有些女性从小生成了人格缺陷 家庭是保护女性给女性遮风挡雨的港湾,良好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研究表明:如果家庭破裂,家庭气氛不和谐、紧张,或是放任自流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形

29、成缺陷人格。据分析,关系紧张乃至破裂的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大多自卑、偏执、冷漠、阴郁,这种家庭中的少女往往为了逃避家中的不快而过早游荡在社会,以从中寻求安慰,作为缺乏家庭温暖的替代品。 ( 2) 家庭暴力是女性犯罪主要原因之一 家 庭暴力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家庭美满的“定时炸弹”和“腐蚀剂”,极易导致婚姻和家庭的离散,使子女失去双亲的温暖和关爱。发生暴力的家庭农村略高于城市,个人职业多为农民、工人和个体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究其根源,一是有些女性没有经济来源,在家庭中没有地位,经常遭到丈夫打骂;二是丈夫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为丈夫是凌驾于妻子之上的,可以随便打骂,女性在受到家庭暴力时最初的容忍都是

30、像“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可当这种侵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忍无可忍时,便采取伤害或杀人的方式进行“反抗”。这种不被遏制的家庭暴力终因施暴者有恃无恐而 变本加厉,使受虐的女性在激愤难消的情况下,走向疯狂报复的极端,“以暴制暴”的犯罪行为大多是在这种被逼无奈和无助的情况下发生的。 2、不良文化的渗透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冲击性的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社会大众在接受这些文化的时候没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导致不良文化在中国的文化界肆虐,其中对女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西方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潮对中国女性的冲击很大,更

31、甚于使有的女性盲目追随西方思潮,在异常性爱心理的 支配下,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资本和商品,进行卖淫活动,以满足其性欲并获取金钱利益;二是各种文化传播媒介对黄色淫秽、暴力凶杀、黑色反动等的不良文化进行大肆宣扬,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相对的松泛,使得这些负面的文化得以经过各种渠道浸染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给人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心理影响,更是对女性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7 有的女性便在这样的文化的侵蚀下自身思想防线溃堤,自我防控机制瘫痪,然后走上了犯罪之途。所以,不良文化的传播影响亦是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诱因之一。 3、学校教育的缺陷 学校不仅仅是培养祖国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青少年形成

32、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场所。一些女性在学校期间由于学校的教育不当,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使其在日后形成了犯罪的心理,以至于走上了歧途。如果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过分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长期压抑的结果就可能导致个性的畸形发展或变态。 4、不良的人际交往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人们往往在交往中互相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交往中,人往往在行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 各方面都受到其交往群体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受益匪浅,相反的不良的人际交往关系常常给人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而通过对女性罪犯的了解研究发现,不良人际

33、关系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个体行为常常容易被同化。有的女性青少年在同坏朋友的交往中,会不自觉的接受其不良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结果便是在交往过程中模仿学习一些坏习惯、不良行为,并在自身的心理中发生主观认同从而一步一步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次,在不良交往中交叉感染。不良群体中个体间不仅可以相互影响、感染彼此,产生犯罪 的直接动机,而且还会对犯罪动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因为在互相交往时,可以产生一种情绪感染,在犯罪过程中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时互相间可借助彼此的存在来壮胆,同时可消除紧张感,增强行动的信心,减轻自身的罪责感,强化犯罪动机;最后,在不良的人际交往中

34、,彼此间能互相交流传授犯罪知识,总结犯罪经验,学习犯罪成功的方法手段 6。借此女性罪犯的犯罪技巧越来越熟练,心理对法律的恐惧感逐渐微弱,对社会道德的约束越来越藐视,犯罪行为在其心理成为一种习惯,于是在这种循环中犯罪者越走越远。 总而言之,女性犯罪心理是在女性内外因素的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下产生、发展和形成的,是内外因素综合的产物,而女性的犯罪行为就是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发生的。 四、女性犯罪心理的类型 根据女性心理成因不同,对女性的几种主要心理类型进行整理分析。 (一)女性性犯罪心理 女性性犯罪不仅在女性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率突出 , 并且对社会具有更严重的腐蚀作用。据统计 , 这类犯罪占女性犯罪

35、总数的 41%。女性性犯罪者 ,多喜追求腐朽奢华的生活方式 ,然而自身惰于通过正常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来获取利益,于是便选择较为快捷简易的方式获取金钱利益,即是通过向异性出卖肉体获取利益 ,以 达到其吃喝玩乐的目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其惯性心理,恶习难以更改,便逐渐将之发展成为赖以生存的职业,这是组织卖淫罪的形成的主要源头;有的女性罪犯则纯粹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 贪图色欲,以色相勾引众多男性 , 甚至以群居、杂居为荣 , 以淫乱为乐;有的认为性爱可以随心所欲 , 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视作违法乱纪、取乐作贱的媒介。为了追求所谓“ 性自由” 、“ 性解放” , 姿情纵欲 , 把自己或者同性的肉体作为违

36、法犯罪的工具或手段 , 追求糜烂的生活方式 , 较为典型的有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聚众淫乱罪、组织卖淫罪和协助组织 卖淫罪等。 (二)女性财产犯罪 在所有女性犯罪中 , 女性财产犯罪仅次于性犯罪 , 位居第二。人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一个有组织的复杂系统,各层次间互相6梅传强 .犯罪心理学 .2010 年 7 月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 .(P)154. 8 联系,合理地调节着人的需要。但当一个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遭到阻力或挫折时,就会把这种需要作为其追求的主要内容,从一般性的需要上升为追求的中心目的,从而采取各种手段去满足。当通

37、过正当手段无法满足时,就可能采取非法的手段来达成目的 7。女性犯罪中的财产犯罪就是这一类。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 多的女性不再只是据守门户,她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的各种领域的发展中,特别是农村妇女从田头乡间走进都市,成为打工一族。在见识到外界的精彩奢靡生活方式后,很多女性内心的物欲受到刺激并不断放大,然而自身的经济条件并不足以满足她们的物质需求。因此,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之际,为了获取财富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很多女性便实行了财产犯罪。女性财产犯罪多为盗窃、诈骗、贪污犯罪、拐卖人口、卖淫、走私、贩毒。女性财产犯罪的犯罪率 , 从上海市某地区资料看 , 呈上升趋势。一些女性罪犯

38、为追求高档次的物质享受 , 过分追求衣 着、饮食、娱乐 , 为了满足此种非份欲望 , 便不惜采用犯罪手段 , 如盗窃、诈骗、贪污等 , 最终锒铛入狱 (三)女性杀人犯罪心理 女性杀人犯罪相对于前两者而言确实比较少见,这是女性的固有生理条件决定的。但是随着妇女文化程度的提高 , 参加社会活动范围扩大、程度加深 , 女性暴力犯罪,尤其是杀人犯罪呈现递增趋势。这类犯罪相对于前两类而言,其社会危害性更大,因此研究探讨女性杀人犯罪具有重大的意义。 女性杀人犯罪多源于报复心理,女性报复心理的产生多与女性的婚姻家庭纠纷有关,或者是在工作生活中由于遭到不公对待而产生 。或是因为发现男方有外遇,挽回感情失败,产

39、生一种“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的心理,后对男方进行毁灭性的报复;或是在家庭生活中受到虐待,想不到将之诉诸法律,而采取暴力手段对施虐者的身体造成直接伤害,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来减缓和释放心中的压抑情绪;或者是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因咽不下心里的不平之气而杀人。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活动极其激烈,在犯罪前往往心理矛盾剧烈,动机斗争激烈,在爱与恨、干与不干、得失方面考虑得较多。由于受害者多为其亲友,甚至是自己最爱的人,所以心理矛盾复杂。在杀人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常常受到情绪的 感染,易冲动、疯狂,意志的控制能力相当薄弱,情感中冲动代替了理智,在犯罪中表现出冲动、残忍、不计后果的情绪特点。 (四)白领女性

40、犯罪 在外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中,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相对男性,女性承受着更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特别是工作不很出色而自信心又不强的女性,遇事更易着急,上司说她几句她会认为领导对她非常不满,同事无意间的谈笑她会认为是讥笑她,碍于面子,又不愿向别人倾诉,慢慢积累便会形成抑郁、焦虑心理,严重的造成心理障碍,与同事反目成仇、与上司关系紧张,甚至找人伤害同事,走上犯 罪道路 8。 五、女性犯罪的预防措施 女性犯罪有着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她在一个家庭中既是子女的母亲也是丈夫的妻子。于子女而言,若得不到母亲的良好的关心、照顾和教育,不管是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会存在一定

41、的偏颇,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所以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于丈夫而言,一个家若没有一名女主人的良好经营,亦会产生很多家庭矛盾。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便是和谐家庭的建设。总而言之,女性是家庭和谐的重要纽带,因此预防女性犯罪,纠 正女性的犯罪心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上述分析的女性犯罪的心理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女性犯罪: (一)加强对女性自身素质的培养 7 梅传强 .犯罪心理学 .2010 年 7 月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 .(P)161. 8 宓洪波 ,李英燕 .透析女性心理遏制女性犯罪 .法制与社会, 2009

42、 年 12 月 (下 ).(P)352. 9 一是对女性加强文化知识教育,为女性成立相关的再教育的专门机构和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对低学历女性和一些外来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其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使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是加强对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的贯彻实施 , 在广大妇女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工作 , 增强对女性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 识,使广大妇女能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女性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对未成年女性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消除其自私、贪婪、空虚、虚荣等不良心理,建立健康而健全的心理防线;四是提供

43、职业培训机会,提高女性的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强女性的竞争能力,使其能通过合法途径自食其力。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女性更好的归属感 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建设:首先,对于青少年阶段的女性,为了防止少女违法犯罪,应当重视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自身修养,在发生 家庭矛盾时,应尽量少牵扯子女,要建立社会机构追究无家可归少女父母的法律责任。重视对青少年女性的心理培养和教育,使其往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其次,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 填补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规定的漏洞和空白,惩治家庭暴力的施暴者, 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行为,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最后,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基层妇联、治保组织要

44、认真履行职责 , 及时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 , 控制诱发犯罪因素 , 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解决矛盾 , 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 避免悲剧发生。 (三)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 严厉打击社会丑恶现象 净化社会环境, 创造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的防腐能力和抵御能力,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全社会应当重视对婚姻家庭忠诚的道德观念,改变目前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状况,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加大打击“黄、赌、毒”,“包二奶”等社会丑恶现象,尤其要重点遏制导致婚姻、家庭矛盾增多的非法同居现象以及逐步诱使女性深陷犯罪泥潭难以自拨的吸毒现象。同时,要加大对

45、色情服务及婚外“包二奶”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增强对积极乐观文化的宣传,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 秀文化,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精髓,坚决取缔、查禁和消除腐朽落后文化, 增 强文化控制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和宣传工具,多渠道宣传健康文化,批判各种腐朽的生活方式,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文化 法律 法规和政策,清除精神污染,为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对女性的行为起到 教育 、鼓舞、指导的 作用。 (四) 全面的学校教育是关键 在整个学习阶段,学校不但要注意进行文化教育,还应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给她们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增设女性学的课程 , 不断提高女性正确的社会

46、角色观念 , 重塑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 , 逐渐消除依附心理 , 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五)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保证女性的充分就业 财产犯罪一直以来是女性犯罪里比重最高的犯罪类型 。 并且,女性犯罪中无业和流动人口占二分之一 。 因此,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保证女性的充分就业,提高广大女性的经济收入是预防此类犯罪的根本所在 。 这 就要求提高女性的就业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特别关注女性群体的经济利益,认真贯彻 “ 男女平等 ” 的基本国策,在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上杜绝性别歧视现象,改变女性就业边缘化的现状 。 使其自主 、 自强,从而自尊 、 自爱,引导她们以勤劳致富为荣,以非法手段致富为耻,

47、有效预防女性财产犯罪的发生 9。 六、结语 9 丛梅 .女性犯罪特点及防控 .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2010 年第 8 期 (下 ).(P)45. 10 综上所述,预防女性犯罪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女性不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集体中都占据着极为微妙且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正是因为其重要性,女性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及其重大,甚至严重于男性。所以预防和控制女 性犯罪的工作必须要硬抓严抓,特别要从女性的犯罪心理出发,降低女性犯罪率。本文对女性犯罪行为、心理及其预防的分析仅是理论上的,具体落实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加强对的女性犯罪的关注和支持,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 参考文献 1梅

48、传强 .犯罪心理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年 7月第二版 . 2常娟 .犯罪心理学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1年 1月第一版 . 3(美 )沃尔德 .理论犯罪学 .方鹏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2月第一版 . 3何振忠 .城市妇女犯罪 心理及预防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年 ,第 10 期 . 5黄志洁,张树军 .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法制与社会, 2009年 10月 (上 ) 6王海燕 .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 .政法学刊 ,2005年 02月,第二十二卷第一期 . 7袁梅花 .女性犯罪浅析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 1

49、1期 . 8丛梅 .女性犯罪特点及防控 .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2010年第 8期 (下 ). 9宋卫琴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性犯罪心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科学 ,2003年第 4期第 18卷 . 10王莉 . 未成年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企业家天地, 2005年 09月 . 11张香香 .浅谈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学术探讨周刊 ,2011年第 8期 . 12林浩 .试述女性罪犯的心理特征及其矫治对策 .南方论刊, 2006年第 12期 . 13尹彦品 ,赵英彬 .试论女性犯罪的特征及其防控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8年 03月第 8卷第 1期 . 14雍自元 .女性犯罪的特点及其危害探究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 1月第 24卷第 1期 . 15胡利敏 .我国女性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控体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