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开发校本作文教材的探索与理性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简称 SBCD)的思想源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它对于学校办出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根据学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学校迫切感到有必要开发出适应我校实际的校本作文教材,并在编写中体现农村作文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为此我校以嘉兴 市级课题以运河文化为底蕴,构筑作文校本教材为依托,进行了开发和研究,并成功出版了校
2、本作文教材美丽的运河湾。 一、校本作文教材开发的背景: 1、地域优势 京杭大运河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沟通钱塘江、长江等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和长城一样,它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大运河在我镇的所在地拐了一个湾, -石门湾,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船只,以湾为休息地,便形成了石门这一独特的水乡古镇。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枝桑 “。此地以运河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 自然景观 -小桥流水,石堤埠头,临水之户,守簖人家这里的每一座小桥,每一座河埠,每一条小弄,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它那历经千年沧桑的荣耀和文明。这里不仅是具有儒家文化的底蕴的柔性,而
3、且还具有将帅争雄的刚性,刚2 柔相济更显小镇的特色,这里文有丰子恺,武有红军女将领张琴秋;文有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读书处,武有古吴越争霸处垒石弄 2、特色需要。 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 “不谋而合 “。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 身的特色。我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着手作文教学研究,先后有多名教师的作文教学论文在各地刊登或获奖,有二百多篇学生作文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所承担的多个作文研究课题,在桐乡市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是桐乡市一级的语文优质学校,为了更进一步体现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特色,开发和编写具有学校
4、特色的小学作文教材 ,并使其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凸现我校办学特色,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校本作文教材开发实施的基本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分为分析环境、设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和评价课 程五个阶段。分析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要针对本校教师群体,分析他们的需求。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者必须全面考虑教师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组织课程就是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实施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试验,推广和教与学的过程。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
5、。按照这样的操作程序,我校进3 行了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 1、 制订方案、明确目标: 校本作文教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创造性工 作。它没有现成模式可搬,需要确立领导组织和课程编写人员,要求相关教师要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同时要制订详细的编写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我校在确立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之后,就成立了由校长、和语文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集中精力投入到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上来,在核心小组的领导下,制订出了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进行需求分析和资源分析,明确编写目标,选定参考资料,并成立教材编写小组,所有的编写者,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线教师,他们从小 “听惯艄公的号子,看
6、惯了船上的白帆 “,几乎把自己的一切溶入了运河文化之 中,编写的教师经过培训和理论指导,很快就进入了情景。 正是由于前期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我校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才得以实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指导,而实践探索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实践上升到理论,从而指导实践。我们运用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实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选择内容,确定要素,凸现特色: 校本课程必须通过一定的内容实施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我校的目标是给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命题的基础上构筑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作文体系,编著校本教材。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我们共发掘到有关4 资料一百二十多篇。这些资源以
7、运河文化底蕴为出发点,上至已有七千年历史的罗家谷遗址,下至虎虎生威的当今社会,包涵这一时期的文化、历史、人物、风俗等,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多元化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教材编写的主题定位在 “乡之俗 -家乡的民风民俗、乡之韵 -家乡的美丽风光、乡之人 -家乡的历史名人 “三个方面,我们根据主题,确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 ( 1)把农村田园风光、水乡景观、农家新居编入教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2)把家乡的名人编入教材,让学生学有榜 样。 ( 3)把农家传统风俗编入教材,陶冶学生的个性。 ( 4)把赞颂江南地方特色的古代诗词编入教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成
8、书之前,编写成员再次反复学习课题方案,领悟课题开发的理念,统一教材开发的目标,确定教材开发的思路,经过充分讨论、分析、论证,我们确定把四十二个篇章列入教材目录,把剩余的资料列入资源库归档,作为备用材料。初稿确定以后,我们在石门片率先开出校本教材公开课,认真听取相关老师的意见,边实践边修正。特邀嘉兴市教科院专家为我们作阶段性论证,对资源进行择优重组,最终根据已确 立的主题 -“乡之俗 “、 “乡之韵 “、 “乡之人 “,把三十五个资源编入教材,正式定名为美丽的运河湾,并由丰一吟题写书名,香港天马出版公司正式出版。标志着我校在实践 “教有特色、学有特长 “的办学理念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5 纵观
9、这套教材,按年级段分,可分为低、中、高三级;按内容分:可分为 “乡之俗 “、 “乡之韵 “、 “乡之人 “三个篇章。各篇的共性: “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但每个篇章又各其特色,各有侧重。 三、校本作文开发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1、校本作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源头活水,学校特色初露锋芒。 ( 1) 学生写作能力跃上新台阶。 在开发和实施校本作文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较先前有了质的飞跃,写作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从内容上看,学生能走进生活,留心观察,捕捉写作素材,内容具体,且能展开合理的想象;从情感上看,学生流露得较真实,且能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从结构上看,安排
10、较合理、完整,有始有终,学生每分钟所写的字数较先前提高了 5-6 个,平均每生在限定时间内所写作文字数提高了 72.7%,学生们的思维敏捷, 70%的学生能在二十五分钟内完成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学生作文能力跃 上了新的台阶。 (2)作文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使学生从作文的成功,走向成才!。 校本作文教材成了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学生从周围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包罗万象、至善至美的大自然,那初升的太阳、雨后的彩虹、绚丽的晚霞、浓郁的乡风民俗无不让人激动、震惊。平静而又瞬息万变的生活,他们的心和着运河的脉膊生机勃勃地跳动。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 “我们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
11、的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神秘的大运河。孩子们在作文的天6 地里快乐飞翔。一篇篇优秀习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少作品上了省级以 上的权威性报刊杂志,南湖晚报二次整版刊登我校学生的作文。不少学生从作文的成功,走向成才! 2、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锻炼了我们的教师,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潜能的,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的专业水平,强化了反思意识,使其在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向 “专家型教师 “靠拢。许多老师结合教材开发实际,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安全与论文,多名教师的作文研究论文在嘉兴教育等杂志公开发表,二次在桐乡市级以上大型会议上介绍我们的成果。 60%的教师
12、能独立制作课件,在多媒体 环境下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和应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出了一些高质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研究课,收集了不少精品课件和备课资料,成为名符其实的作文教学研究高手。如夏日、家乡的菊花茶等课在石门片推出后受到了大家的一到好评。 四、对校本作文教材的理性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 思考: 1、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课程开发的必经之
13、路。课程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7 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校本作文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校本课程只有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3、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课程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8 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评论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 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
14、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 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
15、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 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9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
16、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 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
17、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10 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 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有的教学书刊掌握在领导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
18、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 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领导者素质的挑战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