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姓名: 贾利军 申请学位级别: 博士 专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指导教师: 傅宏 2007050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 英文摘要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 第一部分导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7 1.研究缘起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7 2.研究的总体思路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8 3.大孚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假设一一
2、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9 4.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课题的意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9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2 1.就业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2 2.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4 3.本研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8 4.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9 第三部分本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35 1,方法论的思考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35 2.具体研究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37 第四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3 研究一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评定量表的编制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3 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与理论建构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3 2.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7 3.大学生就业能力评定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0 4.讨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2 5.结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4 研究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个案研究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4 1.问题的提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4 2.研究对象的选择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4 3.研究过程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5 4.结果与分析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64 5.反思与理论建构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65 6.研究效果的检测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67 第五部分总的结论与讨论一一一一
5、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68 1.总的讨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68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74 3.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74 4.结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75 参考文献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76 附录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81 中文摘要 日益兴起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基于以下现实 :首先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
6、扩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以说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 系到学生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此同时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 ,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倾向于高级要素的竞争 ,在诸多高级要素中 ,青年国民就业能力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一个国家的青年国民 (大学生 )的就业能力决定了该国未来的国际地位。 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事实 ,立足中国国情 ,着重探讨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问题。为了探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一一心理结构 ,研究者采取了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 ,这是
7、因为就业能力是一种极其复 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如果仅仅采用某一种方法研究就业能力 ,则很难窥其全貌 ,可能只是获得部分信息 ,而忽视、遗漏了许多其他有用信息 ,这样就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为了使对就业能力的研究更加科学、可靠与有效 ,综合地采用这两种方法 ,有利于在两种方法之间取长补短 ,也可以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 ,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为此 ,研究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 ,在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研究理论并进行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理论建构 ;在获得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建构后 ,研究者据此并参考相关量表 ,编制了大学生 就业能九自评量表初始问卷 ;而后
8、 ,研究者使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初始问卷 ,选取了适当的样本进行了测试。对测试结果的项目分析与项目筛选形成了 1 份由 80个条目组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正式问卷。对正式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复杂系统。它主要由大学生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和准职业形象构放。其中 ,社会兼容度包括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化行为、积极主动性、内在修养、日常生活安排和独立性 ;就业人格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准职业形象包括生活态度倾 向、谈吐、精神风貌、礼仪性和工作取向 ,这与本研究的前期理论构建基本吻备同时 ,本研究的研究者还进
9、行了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个案研究。在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后 ,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全方位访谈 ,在对访谈结果按照科学的流程与方法分析后发现 ,个案研究显示的就业能力结构包括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 ,其中做人方面包括与人为善、有礼貌、自信乐观、体谅别人 ;做事方面包括 :积极主动、思路清晰、团队精神和纪律性。对于这样一个结果 ,如果剔除归类视角的不同 ,它无疑与上一个研究的结果大致是相同的。因此可以说 ,整体研究的最终显示和最初的理论构 想是吻合的。 本研究探究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丰富了能力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对于大学生的自我提高以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
10、开展应该说都有一定的帮助。但与此同时 ,关于就业能力研究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饱满 ,以及就业能力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都是本研究未来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结构 社会一心理结构 第一部分导论 : 1.研究缘起 ;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自 20 世纪 90年代后期以来 ,我国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 ,尤其是 1997年以后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 ,1999年起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1999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 84.76 万人 ,2005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338 万 ,比2004
11、年增加了 106 万人 ,增幅达 45.69%。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十五”期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 1090万人 ,年均增幅 27%,就业压力前所未有。 1999 年 10 月 ,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了 44 所直属高校 1999 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情况 ,截至1999 年 5 月底 ,总体就业率达到 82%,其中 本科生一次就业率 85%,专科生一次就业率 44.9%。截至 2001 年 6 月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 :本科生超过 80%,研究生超过 95%,专科生为 40%。而 2002 年大学生首次毕业分配时只有 70%能够就业 ;2003 年全国毕业
12、生就业率为 70%,教育部直属院校达 91%;2004 年截至 9月 1 日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 73%。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人尽其才 ,使之能够服务于社会。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习者到劳动者转变的中间环节 ,是学生社会化重要的一环 ,为了实现这样一 个重要的转变 ,就必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 ,也正体现了当前社会、大学生个体、高校等多方面的综合需要。明确这一概念有其深远意义。 首先 ,它是高校综合办学效益的直接体现。高校以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为任务 ,在教育行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毕业生就
13、业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准。就业率高能使高校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 ,从而拉动高校的招生市场 ,形成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给高校带来巨大的办学资产和发展前景。其次 ,它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有利工具。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 ,就业能力的提出是一个新的课题。这既源于高校毕业生面对的工作环境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 ,也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供求发生变化有密切关系。工 作环境的变化 ,知识经济强调创新、速度 ,这对用人单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仅有学历己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英国学者哈尔维研究发现企业招聘不再仅以学位为基础 尽管它还是必须的 ,但是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时候
14、,还在寻找学位之外的其他的品质 ,这些主要集中在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得和使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信息的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工作的能力等方面。一言以蔽之 ,用 人单位关心最多的问题是应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第三 ,它丰富了教育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是社会评估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对人才的定位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的 ,在就业市场上 ,在对高校及其毕业生选择的众多因素中 ,惟有就业能力能决定“买方”对毕业生的取舍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就业能力的生存和应用。就业能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将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新观
15、点而应用于社会。它是在当前国情及社会条件下 ,对以往教育的重新审视 ,对现代教育理念的重新阐述和概括 ,更具体、更微观、更直接、更形象地明确了学校的教育任务、大学生的奋斗目标、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和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 ,突出了素质教育 ,使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相吻合。就业能力将作为崭新的、适用的、科学的概念而应用于高等教育、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对高校及其培养对象评价等领域 ,就业能力将成为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体广泛认可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综上所述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深入了解无疑将有利于我国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高等
16、教育未来的健康发展。 不仅如此 ,大学生就业能力 还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国际地位。步入工业社会 ,知识经济时代 ,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培养高级要素。 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 ,一国的真正竞争优势不是天然取得的 ,而是经过不断地、大量地投资、创新和升级所取得的高级要素。基础要素的重要性 ,因其容易得到和对其需求的下降 ,而不断受到破坏。这使基础要素无论在什么地方报酬均很低。 3 例如无论美国还 是德国 ,无技术的劳动力工资下降的压力在不断增加。丰富的天然要素只能使一国简单地利用这种优势 ,而不去想办法提升这些要素。相反 ,要素劣势却迫使企业想办法充分利用和提升自己要素的质 量。例如 ,日本常
17、常强调“自己是没有资源的岛国” ,其创造的准时制生产技术却最有效地利用了珍贵的空间。因此 ,基础要素有优势的国家 ,由于对其的依赖反而使其国际竞争力反而下降 ,真正能够提高竞争力的是经过创造、升级或专业化了的高级要素。在诸多高级要素中 ,(青年 )国民就业能力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997 年 ,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 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指出 ,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性质 ,改变着过去生产组织的性质 ,加快了组织变革 ,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组织快速变革导致的结果之一是组织不能 再承诺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就业。雇主和雇员的心理契约正在变化 ,从重视就业安全性向
18、重视就业能力转变 ,而这种转变也正是 “ 从 关 系 型 契 约 (relationaleontraet) 向 交 易 型 契 约(transaetionaleontra。 t)的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成为职业生涯开发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主题。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 ,从而引起对承担人力资源开发使命的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对此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就业能力这一标志着人才标准划时代转换的概念。它的主要内涵是 :要想被人雇佣 ,就得创造被雇佣的条件。无疑 ,转向高就业能力人才的培养逻辑 ,是今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选择。 2.研究的总体
19、思路 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我国教育界而言 ,尚是竺个新生的问题。因此 ,我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开端状态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为此 ,首先需要行之有效的测量工具 ,但迄今为止客观测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手段在我国尚不多见 ,有关的问卷很少。因此 ,本研究主要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以大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背景 ,采取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以编制“大学生就业 能力自评量表”为切入点 ,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并进行相关的个案研究。主要研究思路如下 : 前期研究中 ,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方式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探究。收集大量关
20、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资料 ,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中获得的实际经验和体会 ,既注重实际调查 ,又注重理论推导 ,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并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初始问卷。其次采用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初始问卷进行测试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初步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结构内容。然后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对问卷结构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最终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 在后续的研究中 ,运用个案研究方法 ,选择一名典型的研究被试者 ,对其进行访谈研究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求职成功大学生个体特征结构。 前后两个研究相互呼应 ,最终完成大学生就业能
21、力结构的研究。 3.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假设 3.1 研究的基本问题 3.1.1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首先 ,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方式 ,探讨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结构 ,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其次 ,本研究将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 ,对 己提出的就业能力结构进行实证研究 ,最终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构成。 3.1.2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个案研究 对 1 名比较典型个案进行追踪观察研究 ,通过对他个体特征的评价与总结来 ,从实践的角度证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理论假设。 3.2 研究的基本假设 32.1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多层次多纬
22、度的复杂系统。 3.2.2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证明、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基础上所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是有效的、具有可行性 ,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评工具。 3.2.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具有合理性 ,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研究一、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评定量表的编制 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与理论建构 1.1 研究目的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与访谈 ,了解当代企业雇主及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理解和认识 ,以界定就业能力的内容与结构 ,构想出就业能力的系统理论框架 ,据此编制预试问卷。 1.2 研究方法 1.2,开放式问卷调查
23、 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开放式问卷 (见附表 1,附表 2 和附表 3)对被试进行调查 ,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 ,由学生、高校老师及企业相关人员三部分组成。其中 ,来自江苏 省内部分高校的性别比例适当在校生共计 76 名 ,包括就业指导老师在内的高校老师 38 名 ,涵盖大、中、小型企业类型的企业相关人士 43 人。发放问卷 160 份 ,回收 157 份。 1.2.2理论推导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的研究 ,从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研究等方面入手 ,借鉴并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 ,从理论层面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1.3 分析与结果 1.3.1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开放
24、试问卷进行归类整理 ,具体内容如下 : (1)面向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在在校大学生眼中 ,就业状况良好的学长通常有着良好的人格特征 ,例如 ,当被问及“你身边就业情况良好的同学有什么特点时”约有 80%以上的同学首先涉及到了这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回答 :“他人非常开朗 ,和他在一起心情很愉快” ;“人比较有耐心 ,很乐意帮助别人”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团队精神”等等。此外 ,还有大约 60%学生涉及到了外部形象方面的问题。例如 ,在回收的问卷中 ,大量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与语句 ,如帅 /漂亮、有气质、形象好、让人看上去很可信 ,人显得非常干练等等 。 (2)对面向相关老师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老师认为的就业状况良好学生的特征在内容上大致与学生调查结果相同 ,也包括了人格、形象两方面 :不同的是 ,在相关老师眼中 ,除了人格、形象之外 ,就业良好的学生更重要的特征是其本人的社会化程度问题。例如 ,当被问及“在您就业指导的工作过程中 ,您所熟悉的就业能力比较强的同学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时 ,几乎 100%的老师都指出“成熟、社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