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分配问题的若干思考 周新城 2012-07-26 12:31:31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1 期 【内容提要】 财富分配问题是我国当下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邓小平同志晚年就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和处理分配问题。生产决定分配,是我们把握分配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当前两极分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是消除两极分化,从根本上解决分配问题,实现 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关 键 词】 分配 所有制 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
2、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与此同时,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分配问题,势必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分配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这是理所当然的。 一、邓小平晚年十分重视分配问题 谈到当前的分配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一下邓小平晚年(视察南方讲话以后)对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分配领域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的思考。他在 1992 年 12月指出:“中国发展到 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
3、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战” 11356,1357。 他还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 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接着他提出,随着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比如刚才讲的分配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
4、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11364 邓小平晚年在分配问题上有几点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第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 富起来,到了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他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他认为,到 20 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社会矛盾就会发展起来,尖锐了是会“打内战”的。邓小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总是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他们并不会自发地、主动地帮助还处在贫穷状态的人,先富帮后富,需要党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策才能实现。第二,改革开放初
5、期,邓小平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应该出现两极分化,甚至不应该出现百万富翁。到了晚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和壮大,他改 变了看法,提出“两极分化自然出现”,需要从政策上认真对待,采取各种措施予以解决。他不是回避问题,而是面对现实,要求积极解决问题。第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虽然提出要防止两极分化,但那时两极分化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到了晚年,他清醒地看到已经成为现实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严重性。他认为,应该把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提上日程了,他把能否解决两极分化问题上升到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滑向资本主义的原则高度,指出如果改革的结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 从邓小平晚
6、年关于分配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来看,可以清 晰地得出一个结论:邓小平认为,最迟到 20 世纪末,我国分配领域的政策应该有一个大的转变,即从着重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为强调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同富裕。 这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充分表明邓小平始终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密切关注改革实际进程,不掩盖问题,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及时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他这种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分配问题上,要说“与时俱进”的话,邓小平是一个典范。 邓小平充分估计到解决分配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指出解决分配问题比解决发展经济的问题还要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当前面临的分配不公的原因,从社会主
7、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地制定分配政策,妥善解决分配领域出现的矛盾。然而不得不承认,目前在理论界以及实际工作中,往往对分配领域中出现的社会矛盾采取“鸵鸟政策”,回避问题。例如,客观上存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现象,有人却不承认有剥削,不按照党的政策捍卫工人的利益,积极地解决劳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的发展,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人却玩弄一些统计数字(例如炮制城乡两套基尼系数),极力否认我 国存在两极分化,无视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目前分配领域已经暴露出众多矛盾,有人却打着效率优先的旗号,不注意甚而不愿意去解决这些矛盾,仿佛只
8、要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这些矛盾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如此等等。这些想法和做法,只会使社会矛盾积累下来,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我们应该以邓小平为榜样,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正视并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二、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分配问题 现在谈论分配问题的文章汗牛充栋,但许多文章却 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分配问题,不讲马克思主义,不讲社会主义,“言不及义”,因而抓不住分配问题的本质。这种现象也许是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后果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从实物形
9、态看,分配是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各个个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分别取得自己的一份,是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运动的一个环节。这是一切社会共同的。但是,从经济关系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制度下,分配方式的性质是不同的。分配方式不是人们主观的选择,不是随意地确定的,而是由生产方式客 观地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213 社会产品如何进行分配,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人们可以改变分配的具体做法,但分配的性质和方式却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不会随人们的意志
10、而转移。要知道,“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3306 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分配关系中的地位 ,因此,不能撇开生产关系,尤其是不能撇开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孤立地就分配谈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是一回事,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是另一回事;私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关系是一回事(当然不同形式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关系是另一回事。两者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他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社会主义的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看法
11、,其中,他谈到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即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他批评教科书 “把消费品分配当作决定性的动力”这种说法,指出“这是一种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就以分配问题来说,按照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教科书在这里不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只讲消费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费品的分配当作决定性的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上述正确观点的一种修正,是理论上的一种极大的错误。”他还指出:“教科书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工资不断提高,很不对。工资属于消费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会有什
12、 么样的产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前者是决定后者的。” 4399,505-506 这段话,仿佛是针对当前理论界研究分配问题的一种原则性的错误倾向来说的,这种倾向就是:离开生产关系、尤其是离开所有制,孤立地、抽象地研究分配,仿佛无论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分配方式、分配原则都是一样的,需要研究的只是分配领域具体的操作性的政策。出现这种情况,是同多年来不读马列、不问姓“社”姓“资”分不开的。这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讲没法说清楚分配问题。 这种情况, 令人想起马克思批评过的拉萨尔主义来了。拉萨尔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讲到社会主义时,强调国家应该制定政
13、策,保证“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使工人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马克思批评说,撇开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一味“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错误的”。他指出,“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这是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庸俗社会主义” 3306。真不知道那些完全避开所有制、只是就分配谈分配的经济学家,读到哥达纲领批判 中这段话时是什么感想!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我们研究分配问题,不能停留在分配的表面现象上,停留在分配的具体操作性措施上,而应该深入到决定分配关系的生产关系中去,从生产关系
14、中、尤其是从所有制关系中去把握分配问题。 我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来分析一下当前分配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即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 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 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这也是回避 不了的。人们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说明贫富差距的大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尼系数为 0.25, 1992 年突破了 0.4 的国际警戒线, 2009 年已达到 0.47,估计现在已超过 0.5,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我国现在有一个堪比世界富豪的阶层,据估计, 2009 年百
15、万美元的富翁人数已达到 67 万户,居世界第三,资产超过十亿的富翁人数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另一方面,就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有很大改善,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人的生活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有的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处于相对贫 困、甚至绝对贫困的境地。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每日收入在 1 美元以下,属于绝对贫困, 2 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属于穷人之列。现在估计中国有 1.5 亿人口每日收入不足 1 美元,属于绝对贫困;有 31%的人口即 4 亿多人每日收入在 2 美元以下,属于穷人(有人估计,城乡合计每日收入在 2 美元以下的人口达 10 亿)。尽管有人竭力否认两极分化,然而事实是任
16、何辩辞都改变不了的。 谈论两极分化的文章,一般都把两极分化的根源归之于分配的具体政策的缺陷,因而认为只要适当调整分配政策就可以解决。这显然是一种表面的说法,没有探究事情的本质。 人们在使用“两极分化”这一概念时,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马克思最早科学地分析了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第 23 章中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
17、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 ,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2258“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2259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如果把两
18、极分化仅仅看作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仅仅看作是分配问题,那么,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两极分化是以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表现。只要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也就是说,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两极分化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有可能消除两极分化这种社会现象。邓小平把消除两极分化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其理论根据也就在这里。 我国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公有制 ,那时根本没有两极分化的现象。但是这种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水平和发
19、展需要。落后的、发展又不平衡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作为公有制的补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完全正确的,它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事情总是有利有弊的,随着私营经济等资本主义性质经济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我国,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利润侵占劳动报 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经济成分的普遍现象。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14089 元,私营企业为 9282 元,农民工月工资为 639 元,私营企业职工的工
20、资相当于国有企业的 65%,农民工的工资为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 45%。上世纪 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在那里,绝大部分是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年均 20%的速度增长,而当地农民工工资 12 年每年仅增加 5.1 元,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工资是下降了。 2007 年,全国工资总额 2.8 万亿元,国有企业发放 1.62 万亿元,占 57.6%;其他经济成 分发放 1.18 万亿元,占 38.5%。但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仅占全国城镇就业总人数的 21.8%,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占 70%。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劳动者收入低到什么程度。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利润却飞速增长。 2006 年
21、,全国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1860 亿元,比 2000 年的 189.6 亿元增加了 8.84 倍,在全国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由 4.3%上升到 25.8%;拥有的资产从 3873 亿元上升到 37910 亿元,增加了 8.78 倍。 2009 年,全国私营企业实现利润达到 6849 亿元。在“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利润年均增 长 41.2%,其中私营经济利润年均增长 59.8%;非公有制经济拥有的资产年均增长 29.2%,其中私营经济拥有的资产年均增长49.1%。 在私营经济里,一方面劳动收入低下,另一方面资本收入迅速增长,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据 2007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
22、的资料计算,我国城镇居民占 20%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69.5%,而占 20%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 12.6%。收入最高的 10%的人群与收入最低的 10%的人群相比较,收入的差距由 1988 年的 7.3 倍扩大到 2007 年的 23 倍。一个拥有上千万 、上亿元资产的人群迅速形成。 2007 年,我国私营企业主有 1390 万人,平均每户拥有资产 182 万元;资产超过千万的 87.5 万人,过亿的 5.5 万人,过 10 亿的1900 人,过百亿的 140 人。据招商银行的报告, 2008 年全国个人投资资产在 1000万元以上的 32 万人中,拥有的投资资产超过
23、9 万亿元,占全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的 1/2,也就是说,占人口 0.2的人持有的投资资产已占到全国的一半 5。 这些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种状况不仅使得劳动人民感到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下 降,丧失了主人翁感,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两极分化现象呢? 第一,应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理解和对待两极分化。既然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那么评价两极分化实质上就是评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从道义上讲,共产党人是要谴责两极分化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消
24、除两极分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第 24 章中,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充满阶级感情,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指出资本一来到 世间,就每个毛孔流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他们却对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客观地进行赞扬,称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才提出要求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对我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应采取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而我们对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允许存在的。我们对两极分化的政策,不能从道德观念、思想感情出发,而应该立足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一价值判断。 第二,应该采取措施,缓和两 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虽然在目前条件下,两极分化在一定范围内难以避免,但是必须看到,两极分化现象如果听任其发展是会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不稳定,甚至导致政局动荡的。因此,在允许存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