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夏商周青铜器纹饰与原始宗教的关系摘要:本文就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及其于原始宗教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 原始宗教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青铜器文化,要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时间上大体相当于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中国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鼎盛,夏商周三代有着“中国青铜时代”的美称,也是奴隶制发展的典型时期。奴隶社会的发展与青铜文化的发展是一致的,奴隶社会的产生催生出青铜文化的出现,奴隶社会的衰落又带动青铜文化的变迁。直到战国时期,铁器的发展才使得青铜铸造与冶炼逐渐衰落。 科技认知能力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的奴隶社会的人们,依靠自然的给予而生存,面对奇特的自然现象与
2、残酷的自然灾害,又产生了奇异感、威胁感和敬畏感。不言而喻,自然物和自然力对奴隶社会的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在这种观念认识支配下,人们构造了“万物有灵”的形象世界,而动物有灵是最普遍的。遇事占卜,遇事问神明,神力兼并万物的思想深入人心,青铜器便作为人与神关系间一种载体而存在,主要用于供奉神灵,祭祀祖先、社稷,又可作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 1 主要纹饰 2器物的主纹饰都是某种自然物形象,少有几何纹样,动物形象占大多数,主要几个纹饰最能表现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如龙纹、夔龙纹、弦纹、饕餮纹(兽面纹) 、凤纹、鱼纹、虎纹等。人们认为这种自然形象是一种超能力的表现或者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
3、祖先或具有保护意义的物体,而无比虔诚的敬奉与追捧。在如此重要的器物上铸以纹饰的重要意义变可想而知了。 1.1 龙纹 龙纹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它的形象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宫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有地位的图腾象征。在新石器时期,龙纹接近壁虎、蜥蜴的形象,到青铜器时代逐渐演变成夔龙纹,夔是传说只有一条腿的怪物,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图形装饰变化多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1.2 弦纹 弦纹是青铜器最简单的纹饰之一,流行于商、周时期,汉代继有少数沿用。形状为凸起的横线条纹,数量上一般一条到三条不等。有时
4、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纹饰的衬托,弦纹通常作为界栏出现的。 1.3 饕餮纹(兽面纹) 饕餮纹常常出现在青铜器上,特别是鼎上,神秘而瑰丽。兽的形象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而想象出的一种怪兽,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其中兽的面部狰狞,造型夸张,巨大面部中一张大张开的嘴,因此装饰性很强。常被作为一种警示贪婪而存在的纹饰,在带状兽3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是这个时期常见的设计。而当今对于饕餮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但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它们是原始社会图腾观念的遗留;一是认为它们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或引申为“助理巫觋通天地工作的各种动物在青铜仪器上的形象。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它巨大而夸张的大嘴,
5、是一张通往神灵界或妖魔界的通道。 1.4 凤纹 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优美的纹饰,常常作为辅助纹饰而出现,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同属具有图腾学渊源的纹饰,始于商,而盛行于周。作为“四灵”之一的凤凰,在古人心中地位极高,且商人认同自己是玄鸟的后裔,在青铜器上铸由玄鸟演变的凤纹,则有代表祖先,祭祀神灵的意思。 1.5 鱼纹 更多是作为辅助纹与其他纹饰搭配出现的鱼纹,能够最早在仰韶文化中,有六七千年历史。早期鱼纹表现较为空泛,常是一条生硬的鱼的形象出现在盘子等较为二维的器皿中。到春秋战国时期,鱼纹的表现手法开始成熟起来,多为一个脊鳍,鱼口张开,微妙微翘。 1.6 虎纹 最早有关虎的文物来自
6、于殷墟出土的虎纹花土,在发掘中是比较少见的。虎在中国人心中是动物的中的王者,威望极高。早有记载, 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青铜器纹饰中的虎纹,作为辅助纹饰几乎与鱼纹、鸟纹同时出现。而其威猛凶悍的形象,被商人认为是通往死亡的象征。 42 纹饰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青铜器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宗教迷信和神权思想。青铜器纹饰作为人与未知关系的中间者,起到了服务于当时社会的作用,是载体中符号与标记,自然物作为人们所 认同的形象而存在。 2.1 神灵崇拜 青铜器时代的人类由于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度不高,生产能力低下,遇到灾害,便将各种各样的社会或者自然力量灾祸都归
7、咎于妖魔作怪,因此对神灵的崇拜到达了极致。妄想寄托敬畏之情得万事安宁。他们认为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精灵遍布着整个世界这些超自然物的存在支配人类,决定生老病死、日月星辰、潮起潮落。这样的环境下便催生了神明的强大,妖魔的神秘的色彩,人们自然地开始信奉神灵。 2.2 纹饰作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 ,商代更是事无巨细,几乎都要进行占卜,又有频繁祭祀的周祭制度。而青铜器纹饰在这样的祭祀制度下便起到了一个寄托的作用,人们把对神灵的复杂情感依托在器皿的纹饰上,以此传达。 夏、商、周三个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集中时期。其间青铜器的角色也从祭祀供奉用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皿,这与社会的变迁,人们对自然认知能力的增加和铸造工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纹饰的作用是与社会的发展一致的。而青铜器的纹饰则由神秘瑰丽的饕餮纹、夔纹到条带状的窃曲纹、环带纹,此时动物纹样的狰狞与凶恶5逐渐退去,人们降低了对动物的神秘与恐惧感,再到后来出现了韵律感极强的优美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 参考文献: 1 陈春会 商代青铜器宗教思想探析考古与文物 2004.6 2 王钰锋,胡慧 从神坛走向生活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演变原因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 3 陈望衡 狞厉之美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1.5 4 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