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武术(公元 1616年 1911 年)主 要 内 容z 1 清代历史、文化背景简介z 2 清代武举制度的兴废与武学z 3 清代民间武术与教门、结社的武术活动z 4 清代武术流派的发展z 5 清代武术理论的发展z一 清代历史背景简介z (一)满族的起源与文化满族又叫满洲,据孟森考订,满洲并非地名,乃部族名称;系从 “ 曼珠 ” 两字转来,意为 “ 华言妙吉祥也 ”。满洲的文化渊源可从三方面而言:一是本土文化,满洲部族受天然环境之赐,在其生活斗争中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二是直接从汉族汲取的文化。自周、秦至于汉代,汉族势力向东北发展,常与满族接触、同居、交混,于是汉文化传入其中;三是经蒙古人间接
2、吸收汉族文化,即由原是蒙古种实已汉化的契丹侵入满族后,将汉族文化传入其中的。 z (二)清入中原后的策略z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奴隶主政权。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后金政权迅速夺取了明朝的辽东地区。同时就遇到了如何对待和处置当地汉族人民的问题。因此努尔哈赤的政策大致定为:一是大规模的屠杀;二是把大批汉族人民分给八旗贵族和将士当奴隶。这种残酷的镇压方针,导致汉族人民激烈的反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愈演愈烈。z 1626年皇太极继努尔哈赤后成为满族的最高统治者,面对这样的局势,他提出了 “ 治国之要,莫先安民 ” 的方针,因此他采取了宽猛相济的两手政策,一方面恢复科举
3、,开设博学宏儒科,大力延揽汉族知识分子,给他们一条荣身发达的出路 ;另一方面,对内大兴文字狱,打击一切对其统治不满的人士,造成文化的威慑气氛。但他又惟恐被汉人所同化,所以要求 “ 效法世宗 ” ,即世世子孙严格恪守 “ 言语衣服及骑射之事 ” ,因此强制推行 “ 剃发易服 ” 政策。皇太极这种既要利用汉人,又要牢牢保住满洲贵族统治地位的心理为其子孙后代统治中原立下了一条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z (三)汉人对清入关后的态度汉人的民族意识,自满族统治中国以后,便日益强烈起来。由思想反抗到实际反抗,由种族反抗到阶级反抗,种种反抗运动未有巳时。中上社会层的民族意识,凝聚于各种文社,把愤慨寄于诗文;中下社
4、会层的民族意识,则凝聚于各种会党。文社以诗文为结集同志的手段,会党则以迷信为结集手段。且两者活动的地方,多半都在东南各省。因满族大军向南方进攻,汉人则向南方退却,加以东南为富庶之区,经济的实力较为雄厚。于是东南各省成为汉族反抗满清的根据地。z (四)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z 清军中,八旗兵以骑射为本兼习长枪、刀、牌等器械。有火器装配的军队也要练习骑射和刀牌。而绿营兵装备较差,在清前期只配置各式冷兵器。但随着鸦片战争的枪炮声,火器威力日益显著,从而使武术军阵格杀价值日趋衰微。同治年间,清廷进口了大批 “ 洋枪 ” 、 “ 洋炮 ” ,并开办工厂进行仿造,以新式火器装备军队。光绪二十年甲午战后编练的
5、“ 新军 ” ,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宣布废止武举制。至此,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于军事技术范畴。z二 清代武举制度的兴废与武学z (一)清代武举制度的兴废z 1、清立武举的原因z 公元 1644年 5月,清兵正式入主中原,同年就发布了举行武举的诏令。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能毫不犹豫地接受武举,除了武举自身发展的原因之外,还存在几方面的原因。z 一是与清朝统治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z 二是满族统治者不像宋、明统治者那样,对武人有过分的防范心理。z 三是与满洲人的骑射传统是分不开的。 z 2、清代武举的形式与发展z 清朝的武考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即初试),三年内举行两次;
6、乡试与会试,均三年一科;殿试(也称廷试),会试后次月举行。z 在录取原则上,清朝的武举特重弓马武艺,对清朝统治者来讲,武举就是用弓马来选择军事人才。武科考试分外、内场进行;外场为二场。首场试马箭射毡球;二场试步射和技勇;外场合式,方得试内场。z 内场试策论。 “ 策 ” 相当于问答题。 “ 论 ” 是按试题写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一篇。试题出自 武经七书 。康熙 (公元 16621722 年 )时改试论二篇。首题出自 论语 、 孟子 。次题出自 孙子 、 吴子 、 司马法 。此后,由于武人多不能文,乾隆二十四年 (公元 1759年 ),罢 四书 论,改试 武经 论一篇、策一篇;嘉庆十二年
7、 (公元 1807年 ),乡、会试内场策论改默写 武经 百余字,无错误者为合式。此后的武科考试 “ 遂专重骑射、技勇,内场为虚设矣 ” 。这虽刺激了一些民间武士循武举制之径,追求仕途,但也加深了武人不文的流弊。z 唐代创立武举,纯以武艺取人,宋朝人将军事理论引入武经,清朝人又将军事理论请出了考场,武举考试最终又退回了以武艺取人的老路。宋朝为培养文武双全的新型武官所作的种种努力,在这番轮回之中全部化为乌有。从制度的发展上看,从宋到清,武举是退步了。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武进士们的命运,就会对武举的发展产生一种完全相反的印象。z 宋朝人说武举,就觉得唐代武举人才辈出;明朝人说武举,则喜欢拿
8、宋朝来作比,好像宋朝武举曾经发挥过多么重要的作用。其实,武举真正人才辈出的时代是清朝。如果说,宋朝的武举就像是一场文人主持的军事表演 有着太多的理想、太多的概念,而尚武精神却始终缺席;明朝的武举则是军官世袭制的附庸,缺乏真正独立的选拔机制;那么,只有到了清朝,武举才真正成为一条独立的武官选拔途径。 z 3、清代武举的终结与近代军事学校的出现z 武举的滞后并不是从公元 1840年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早在明代中叶,火器就已经在战争中发挥作用。 16世纪末, “ 红夷炮 ” 从荷兰传入中国。这种 “ 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 的大炮曾在明朝抗清前线发挥神威。清初,十分重视火炮的生产,公元 1674 1
9、721年间,清政府所造的大小铜炮、铁炮约 900门。清朝仿明代 “ 红夷炮 ” 制造的 “ 红衣炮 ” ,曾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中一展雄威。清朝在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设有 “ 子母炮 ” 百位,沿海沿边、各省守护城池、紧要隘口及水师战船上均设有炮台、炮位。 16世纪中期,鸟枪传入中国。鸟枪是由欧洲传入的火绳枪或燧发枪的统称。它是近代步枪的雏形。在明、清两代,军中广泛使用鸟枪。z 公元 1727年的各省军器编制已显示出火器凌驾于冷兵器的大趋势。公元 1767年,清朝进讨缅甸,双方的兵器均以火器为主。在这次战役中,武举进士出身的贵州提标游击将军何道深曾率兵深入敌境,终因火药铅丸用尽而不得不撤兵,可见
10、火器在实战中的作用。尽管火器在战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但清政府在z 认识上并没有给火器以足够的重视。在绿营中,士兵升迁的顺序是,从弓箭手中挑选马兵,从马兵中选拔军官。而习蘸鸟枪和炮手的步兵,则终身一饷,不得参与选拔,即使有战功,也上进无门。清朝统治者的这种设置自有其私心,狭隘的民族意识使他们不愿鼓励汉族土兵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出于同样的私心,在以汉族士人为选拔对象的武举考试中,满族统治者也贯彻了守旧的原则,这就使得武举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实战的需要。z 公元 1895公元 1909年,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张之洞在南京建立了自强军,新式的军事学校也纷纷建立。新式的军队需要的是至少要粗通枪炮的士兵,对军官的要求更远高于此。现代的军官不仅需要勇敢,更应了解军队的领导艺术,对地形、交通、气象等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素质需要专业性的学习,绝不是一个武举人闭门苦修就能获得的。武举绝不可能提供近代战争需要的军官。z 战争的近代化已将武举淘汰出局。公元 1901年,清政府颁布上谕,正式取消了武举。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