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研究【摘要】 本文在分析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大别山区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培育山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重点、生态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的产业成长和经济增长之路。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产业 产业体系 大别山区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为安徽省大别山区
2、生态产业的发展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途径。集山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区为一体的安徽省大别山区,如何在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避免陷入了经济落后生态破坏的困境,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2013 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 ,强调要把加快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安徽省大别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安徽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大别山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当前生态环境约束下的迫切要求,是立足本地生态特征的必然选2择,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与
3、区位特征分析 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区位于本省西南部,包括金寨、寿县、霍邱、太湖、宿松、潜山、岳西、望江、利辛、临泉、阜南、颍上、霍山、舒城、裕安、金安和桐城等 14 县 2 区 1(县级)市,其中金寨县等 12 县属于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安徽省大别山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1、生物资源丰富 安徽省大别山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安徽省大别山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毛竹、板栗、油茶、棉花、桑蚕、粮油、畜牧、水产品以及石斛、天麻、茯苓、灵芝、杜仲等名贵中药材的生产供应基地;是仅次于皖南的第二
4、大林茶基地,六安瓜片、霍山黄牙、岳西翠兰、宿松柳溪玉叶等品牌驰名省内外。境内有舒席、高山蔬菜、山核桃、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沣虾银鱼、 “万佛湖”鳙鱼等众多名优特产品。 2、水能资源丰厚 大别山南北侧建有许多水库,其中佛子岭、梅山、响哄甸、磨子潭、龙河口、花凉亭等 6 大水库总库容达 91.3 亿立方米。大别山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供给和生态保护基地,对发电、防洪、灌溉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3、旅游资源众多 安徽省大别山区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众多,红色文化积淀厚实,3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城史迹众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从绿色景观旅游资源看,区内绿色旅游资
5、源非常丰富,山区峰峦迭嶂,自然景观奇特。天柱山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是世界地质公园。集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一体的天堂寨国家 5A级景区,已成为融山水风光、红军文化、古寨风情为一体的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境内有国家级生态县霍山县的佛子岭水库景区、舒城县的万佛湖度假区、岳西县的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众多 4A 级景区。从文化旅游资源看,大别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根据地。其中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境内有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寿县古城墙等
6、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宿松县、望江县等是黄梅戏之乡;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4、区位优势明显 安徽省大别山区处在我国中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部,处于在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的中间地带。大别山区承接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且近年来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数条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大别山区,为联接发达经济体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安徽省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整体实力较弱 从经济总量看,安徽省大别山区总面积约 3.7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26.7%;截至 2011 年底,总人口达到 1792 万人,占全
7、省 26.3%,其中乡村人口 1614 万人,约占全省的 30%。2011 年,片区 GDP 为 1819.6 亿元,仅占全省 GDP 的 11.9%,与其面积、人口占全省比重等指标相称,经济整体实力较弱。 2、人均水平较低 从人均指标看,安徽省大别山区人均 GDP、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 年,山区人均 GDP 为 1.02 万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39.8%,处于安徽省的下游水平。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从产业结构来看,在省、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大别山区非农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结构已经从 “一、二、三”型调整为“二、三、一”型,但工业和服务业发
8、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011 年,安徽省大别山区工业化率 38.4%,低于全省县域 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 30.1%,低于全省县域 1.5 个百分点。 安徽省大别山区属于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限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一,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较差,且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发展滞后。其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基础薄弱,历来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对农业过于依赖,工业化进程较慢。其三,人力资源匮乏,由于本地经济发展滞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且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三、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1、生态农业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与现代科技
9、方法,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大别山区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生态环保理念和先进农业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过程,培育并壮大优势农产业,发展天然、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生态农业园。 (1)生态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板栗、毛竹、油茶、蔬菜、中草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推广农业新技术,将农业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输、储存等各个过程,有效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做到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在农产品运输、储存
10、过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保,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食品安全、绿色环保。 (2)生态畜牧业。按照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标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别山区的鸡、鸭、鹅、猪等畜牧业,打造土鸡、皖西白鹅、黑猪等特色品牌,减少饲料喂养,推动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发展以家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并将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实现绿色循环。 (3)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改良品种改进种养技术,增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蚕桑基地。重点发展水产生态养殖业,依托水库资源,推进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水产养殖。 2、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
11、来6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工业重点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并运用循环技术与系统方法,打造生态工业园区。 (1)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大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等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安徽省大别山区重点发展茶叶、竹产品、茶油、丝绸纺织、柳编、中草药、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且各县区依据各自资源优势,选取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如霍山县、金寨县及潜山县等要积极发展竹产品加工业,打造低碳环保型竹制产品;霍邱县进一步壮大柳编产业发展,打造多种类柳编工艺品等。 (2)打造
12、生态工业园。安徽省大别山区选取环境友好型工业为本地工业支柱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水力发电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业及环保产业等,限制发展资源型、污染型等产业。 3、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是以能源资源节约共享、产业高度关联、产品及服务绿色化为主要特征,倡导绿色生产与消费的一种现代化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1)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联动开发、共
13、同规划,建设旅游交7通网络,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大别山生态旅游经济圈。第一,发展自然风光旅游业。进一步加强现有景区的打造和特色绿色景观的开发,特别是景区的成片开发。第二,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及工业旅游业。将农业、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全,发展休闲农业,如观光采摘的生态果园、茶园,集养殖、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发展工业旅游,在柳编企业、缫丝厂、竹产品加工企业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参观、体验、购物等项目。第三,发展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旅游业。加强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的保护性开发,培育新的景观载体,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注重名人故里、历史遗址等的开发和文史资料的整理,丰富旅游产品
14、内涵,打造成大别山文化旅游品牌。 (2)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一批特色农业经济区域,建设大型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畅通安徽省大别山区农产品流通渠道,打造一批全国性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知名特色农产品中心。 (3)科技服务业。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培育一批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运用和在农村的推广,促进科技服务业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整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2 方时姣: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学动态,2011(6). 83 安徽大别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考EB/OL.安徽省统计信息网,http:/ 4 王如松、蒋菊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论中国农业的生态转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5). 5 毛德华、郭瑞芝: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26(3). 6 李春发、李红薇、徐士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体系架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