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学习目的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了解种群统计学的基本参数、生命表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掌握 K-、 r-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在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实践意义、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解种群调节及种群衰退与灭绝的机制, 并理解应用种群生态学有关理论对待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 一、种群概念 1、 物种与种群定义:种群 (居群、繁群、 Population): 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
2、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生物种 :是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之间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理、行为与遗传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2、自然种群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3、研究意义( 1)种群生态学处于个体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两个层次之间,并起到连接作用的中间层次;( 2)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害种类的防治有指导意义 ;( 3)探索自然界物种进化等 。(一)种群的密度 ( population density)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
3、主要方法有:1、绝对密度: 所有个体的直接计数 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去除取样法2、相对密度遇见率、捕获率、粪堆、毛皮收购量、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二)阿利氏规律 ( Allees law) 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 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图 4 1(三)集群现象( schooling) 及其生态学意义 有利: 繁殖 、 防卫 、 索饵 、提高 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不利: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成因: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 。(四)物种内竞争 动物为争夺有限的
4、食物与空间资源、产卵场所、异性,植物为争夺有限的土壤和空间资源发生着的形式多样的竞争 。1、争夺竞争( contest competition)当种群数量小于环境容纳量( K) 时,物种内个体都能获得足够的物质 ; 当种群数量超过 K时,种内竞争胜利者将获得足够的物质,失败者则因不能得到充分的食物将死亡,种群 数量维持在负荷量水平。如领域性鸟类。2、分滩竞争( scramble competition) 所有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去竞争有限的资源,竞争没有产生完全的胜利者。当种群数量未超过 K时,种群如同争夺竞争一样,死亡率为零;当种群超过 K时,种群将全部死亡。自然界的竞争类型是从争夺竞争到分滩
5、竞争的连续谱。3、负竞争一定范围内 密度提高对成活率有利,即 阿利氏效应 。物种内竞争的类型:(一 ) 种群的年龄结构( 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1、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种群个体可分为三个生态时期: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 后期。年龄分布图(年龄金字塔):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与下降型种群,可预测未来种群的动态 。三、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图 4 22、稳定年龄结构 :从理论上说,种群在一个恒定的环境里,迁入及迁出保持平衡或者不存在,且当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基本上保持不变。理论上的概念,实际不可能,但在研究方法上很重要。3、优势年龄组 ( dominant age class): 如美洲兔和加拿大猞猁每隔 910年,都可见到一个数量高峰年,平均是 9.6年 。图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