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区邻里交往的衰落与重建摘要:伴随我国几十年来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传统邻里关系日益衰落,而邻里交往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否不可或缺?本文从分析邻里交往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分析邻里交往衰落的经济、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找出重建社区邻里交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邻里交往;必要性;影响因素;重建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属性,是人社会性的体现。邻里交往曾作为交往的主要形式,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延续数千年。但在我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社会联系手段不断涌现,传统邻里关系呈土崩瓦
2、解的趋势,邻里交往的地位也从主要逐渐变为次要,甚至可有可无。那么,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邻里交往是不是变得不再必要?邻里交往的衰落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在现代社区中有效重建和延续邻里交往的社会价值? 一、邻里交往的必要性: “邻里”指的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进入邻里人们会有家的感觉。作为个人来说,家是邻里的中心。 (李道增,1999)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邻里交往对人的发展2的意义决定了邻里交往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程度。 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求可分为下列五个层级:生理的需求,如:饥、渴、寒、暖等;安全的需求,如:安全感、
3、领域感、私密性等;归属和爱的需求,如:情感、归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朋友等;尊重的需求,如:威信、自尊、受到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也会有例外情况。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后,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在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在需求层次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也称为社交的需求,是指个人需要得到家庭、团体、亲属、朋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信任、温暖、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以家为中心的邻里范围内,居民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在闲暇活动中与周围的邻居形成交流与互动,获得相互理解、认可与关注,自然地
4、建立信任关系,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邻里交往是满足人的归属与爱的需求的重要方式,是人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邻里交往衰落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结构转变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家庭承担的诸多功能,包括衣、食、住、行等家务活动和儿童护养、老人赡养等生活照料活动逐渐转由专门的社会3组织来承担,这使得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的互帮互助需求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邻里间主动交往的动机。 2城市化水平提高 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量增加与职居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邻里交往的进行。 首先,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表征是人口流动量的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
5、0 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 2.21 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 16.5%。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城市居住区成员来源复杂,既有本地区原居民,又有其他城市的移入者,还有乡村移入者,不同的地域、价值观造就了邻里间文化背景的差异。这种异质化的邻里构成,造成居民交流与互动上的差异化,心理上的隔阂,成为邻里交往的阻碍。 其次,城市居民的职住分离现象严重,影响了邻里交往的进行。以北京市为例,2012 年北京市民的上下班平均时间为 1.32 小时。居住地与工作地分处不同地区,不断延长的通勤时间挤占了人们在邻里空间的活动时间,客观上降低了邻里交往的可能性。 3社会联系手段增加 近些年,由于通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家
6、庭汽车的普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活动空间范围日益扩展,不再限于传统的邻里范围,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等新的人际交往、购物、娱乐甚至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们对物理空间环境及设施的依赖,打破了传统的邻里交往方式,使人们与社区邻里的关系逐渐松弛。44居民交往观念改变 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是“全方位介入”的关系,介入的触角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亲密交往的群体之间几乎没有隐私。随着东西方理论及文化的交融,隐私、人权等观念在现代居民生活中日益显现,现代交往观念的“适度介入”被越来越多的居民认可。尤其体现在邻里关系上,邻里交往中“见面点点头,说几句应酬话”成为了常见形式。 另外,现代
7、思想对个人利益的强调使人们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不同理解,对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同要求,即在满足必要私密性的前提下,追求交往的广泛性与选择性。交往对象由“熟人”向“陌生人”扩展,对象选择由亲缘、地缘向趣缘扩展。 5、住宅设计的“非人性化” 传统住宅居住空间较小,基础设施配备较差,居民不得不在公共空间里完成日常生活行为,也因此获得了居民交往的“机会” 。而现代住宅居住空间宽敞,配套设施完备,人们无需与邻居共用公共设施即可进行日常生活,交往机会减少。因此,现代住宅设计中应更多地营造居民进行邻里交往的“契机” 。目前的商业住宅设计中过多追求环境优美、景观精致,注重对社区中心广场及组团空间的绿化及景观设计,而对
8、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如出入口、宅前、公共服务设施等交往互动场所的设计不尽合理。如社区中铺设大面积的草皮而没有设置供居民停留的座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闲置或转为商业用途,住宅出入口狭小不宜停留等。 三、如何有效重建和延续邻里交往的社会价值 社会体制的转变、城市化的加速及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5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其对传统邻里交往带来的冲击无法消解或扭转,使得传统邻里交往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迅速衰落。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邻里交往的积极转变提供了机遇,赋予了邻里交往与前不同的内涵与价值,重建与延续邻里交往的社会价值意义重大。 1、倡导“守望相助” ,重建邻里文化 孟
9、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守望相助、邻里相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由于邻里居民生活在共同的地理区域内,存在某种共同的区域归属与利益诉求,因此,在社区内应组织以促进邻里互动、增进邻里了解为目的的社区活动,挖掘邻里交往新的社会价值,倡导具有本区域特色的邻里文化,实现邻里交往的回归。 2、把握不同居民需求,有层次的提供公共空间及交往活动 由于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的不同,现代社会交往空间的规划也应该多层次考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有层次性、有变化性的邻里交往空间
10、,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社区规划部门及社区组织应在把握社区居民构成及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如老年人、青少年、儿童等)规划设计不同的公共交往空间,开展和组织符合不同人群兴趣的活动,增加同质群体内部的互动机会。 3、改善社区空间细部设计,创造交往契机 6住宅设计不但要考虑环境美化,更要考虑功能性。因此,除了对大面积环境的设计之外,也应注重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比如住宅出入口,是所有居民出入的必经场所,是居民聚集与公共交往的重要空间。如果在出入口、宅前、宅间等小空间里设置功能性元素,如座椅、小景观,会在客观上增加居民停留、互动的可能,对于促进邻里交往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李杨露西.宜居社区中邻里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住宅科技,2011.6 2 马静,施维克,李志民.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城市问题,2007.3 3 李煜.华北地区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4 薛丰丰.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研究,建筑学报, 2004.4 本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