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p253v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v 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v 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v 1、干扰的定义v 干扰是自然界一个重要而又广泛存在的现象。v 指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 “正常 ”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2、干扰的类型v 按干扰动因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v 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v 按干扰性质分为:破坏性和增益性干扰v 自然干扰的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演替的早期
2、阶段。人为干扰可以使演替加速、减缓、改变方向以致向相反的方向进行。v 人为干扰的特点:从伤害强度、作用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面,常高于自然干扰。v 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v 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v 2. 污染v 3. 采集v 4. 采樵v 5. 狩猎和捕捞v 新的形式 旅游、探险等v 内源干扰是指由内源因子对系统发生的作用。如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的倾倒、种间竞争等。v 外源干扰的动因源于系统外部。v 干扰具有破坏性和增益性两重性。关键取决于干扰的强度和时间。( 1)干扰并不总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破坏。如合理的人为采伐、修枝等能促进森林的发育和繁殖,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率。( 2)从生物意义上讲,有些干扰是积极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根据中等干扰理论,适度干扰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系统稳定性。(结论)v 因此,许多干扰都具有破坏作用和增益作用两重性,关键取决于干扰的强度。v 3、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v 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科学。v 任务一 :通过对干扰类型、方式、强度、频率、时间等特性的研究,揭示不同干扰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方式、机制及其退化的影响原因。v 任务二 :对干扰的性质及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