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城市化深层积弊剖析及其应对方略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并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低碳化、现代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以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应当走生态高效集约化的道路,使得农、工、贸一体化;使得城乡同步协调发展;方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这才是科学发展之良策。 然而,当代中国的现行城市化,大江南北足迹所到之处,千篇一律的“大工地” 、 “大跃进” ;到处都是房地产开发;某些地产商不顾及国家资源的短缺和匮乏,也不顾及不同区域购买力的高低和市场需求的差异,遍及全国大中城市到处
2、复制,更有甚者许多逐利开发商盲目跟风,造成产业及业态同构同趋,恶性竞争,浪费资源,也阻塞了资金资本合理的流动流向实体经济,间接地催残了实体经济,包括产业急待升级的新型工业经济;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而许多地方行政官员同出一辙,为了一己私利和所谓的政绩,也仅靠土地财政维持生计,更是盲目扩张,粗放发展,在理念上,思想上,战略上没有全新的视野和长期发展的路径;还在走过去那种,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化、形象单一、资源浪费、产能过剩、特色危机的老路。究其原因:其一,城市缺乏长远发展的科学战略研究,尤其是经营城市可行的战略研究;2其二,城市缺乏支柱产业与配套产业的长远协调发展的策略研
3、究和可靠的详细实施方案;其三,城市缺乏全面的社会、经济、产业、文化、科技、环境等系统规划研究,缺乏在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其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充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科学研究;更缺乏各层次规划的广度、高度和深度的研究,包括分部分项详细规划研究。 具体表现在: 一、区域相关联产业及业态和体量定位不准确,尤其是配套产业跟不上,主导产业与此定位不协调、不平衡; 二、总规、控规、详规、修规,总体与局部缺乏有机联系和互相协作的系统体系;同时又缺乏分项功能的独立优势; 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不同地区、不同资源不同环境下同构同化;体现在产能、需求
4、、市场、供应配置上不合理、不平衡、不协调; 四、城市的主要功能定位和布局过于集中和重复,造成交通堵塞,污染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超过物理极限,城市的近郊、远郊公建和配套却不完善,而市民、百姓绝大多数生活在那里,给他们的生活造成相当不便,同时又形成资源和供应的局部短缺和局部浪费; 五、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目前我国城市无任是区域还是整体,普遍存在较高的生态赤字,生态失衡问题严重。人们利用和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相应地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使城市环境超过了自身及周围的净化能力,从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诸如:“三废”污染区域环3境, “气候”发生紊乱,引起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5、,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将城市大气染污带到郊区,扩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围。 综上所述,当前许多城市的发展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确、规划不科学、经济结构不合理、功能不配套、业态不平衡、配套设施不协调、环境不可持续,加上城市管理者发展和经营手段不得法,或者脱节,所以城市再发展的后劲严重弱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不断加速和升级,中国的城市发展如何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那么我国的城市发展应该实施错位发展、差异化的发现、优势发展。体现在各区域城市化科学发展战略的议题显得逾加紧迫,逾加现实和深远。 中国各区域城市的发展绝非是盲目“摊大饼”式
6、的扩张,绝非是目前“无序的房地产”开发和所谓为“国际购物中心”到处摆设,应该科学的论证科学定位,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本地区经济结构宏微观发展环境,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政策导向,确立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使城乡在资源、投入、能源、供给、需求、消费、产能、物耗、环境等有机要素间的配合比恰当,并且均衡协调推进发展;科学地提高生产率的才是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基础设施、公建设施、配套设施、空间布局与系统设计,必须应地制宜,合理等比例均衡构建,不可缺失和偏废。从不同地域实际情况出发,从改善人们在城市中经济社会联系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土4地使用与公建、配套、基础设施互动的整体关系,
7、资源能源的约束以及区域的承载空间等因素,科学审慎地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处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关键阶段,避免城市越摊越大,中心越建越多,交通越来越堵,城市生活越来越不便,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城市十分重要。 三、打破“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制约,必须以农村体制变革为突破口,从第一农业经济格局到乡镇企业、小城镇和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以农村市场化、生态化、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先导的城乡关系持续推进历程;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三次
8、产业并举。强化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机制,乡村内部“以工促农” 、 “以商兴农”的内生机制的构建。市场化的推动和政策的引导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四、城市信息数字化的综合高效运用。 现代城市以通信、计算机及信息资源网络化为基础,广泛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形成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与调控手段已经是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字城市”的综合建设已经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目前,中国城市化信息的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 8%至 10%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距离。因此,积极推进城市信息数字化水平是提升该城市综合实力和区域优势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
9、要途径。 五、城市应传承历史文脉和资源禀赋,富有特色 5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城市记忆和遗产,才能保留 自己城市的深厚传统和文明结晶,开启城市内涵,塑造出富有个性的城市风格;城市改造应该顺应城市的原有肌理,围绕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城市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可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创造城市旅游资源和财富。历史留下来的传统建筑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前,为了保留城市历史文脉,必须注重对传统建筑的整理和开发,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内涵。在城市新建和发展过程中,建筑既要体现多样性,又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历史
10、,审慎发展新型建筑,弘扬历史文化风格,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的内涵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就要把历史文化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当然城市发展不仅要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同时也应该注重它的生命力。一个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这个生命力不是别的,就是该城市是否长期持续的发展的生产力;现代城市可以构造多种产业功能,但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是发展趋势。比如德国的展览名城汉诺威,印刷机械和大学城海德堡,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瑞士的钟表之都洛桑等城市,都靠一两个特色产业,强势产
11、为闻名世界。每个区域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同时发展普遍产业而普遍发展,毕竟每个地区资源、市场、需求、供应、人力、财力等要素皆有限,因此,必须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毕起攻于一域,切合市场或未来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某些产6业,重点发展,个性而富有特色的发展,只有这样该区域城市才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六、城市科学转型应是“高效集约”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 2030 年将达到 16 亿的高峰,面对人均水资源量仅有 1750 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3%,人均耕地不足 1.5 亩,耕地从 1986 年的 1.30 亿
12、公顷减少到 2006 年底 1.22 亿公顷,10 年总计减少 0.08 亿公顷,平均每年减少 82.67 万公顷。我国已明确地耕地红线是 1.2 亿公顷,这就是说未来耕地净减少的存量只有 180万公顷,因此必须立足土地和能源的集约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高效集约型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切实注重节约土地、节约电能、节约水和节约材料的方针,同时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业节能型的城市。 七、维护城乡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生态质量。 城市水体污染普遍,缺水问题严峻。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的河流,75%的主要湖泊,35%的沿海水域
13、遭受严重污染,超过二分之一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严重并在整体上成恶化趋势,水体污染造成了城市地区严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其中五分之一左右城市缺水严重,缺水总量为 70 亿立方米。农村的水体污染也成恶化趋势,一是由于工业废水流入对水质的污染量很大,已经成为了农村废水来源之一,工业废水量大、成分复杂、难处理,不易降解和净化,危害性非常大。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7同时污染了大量的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和其它农作物,富含一定有害有毒残留;更是对人类自身生命之源的破坏;二是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生活污水含粪便污水,其间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每年夏秋两季收获季节,遍及全国的桔杆焚烧,是对生态
14、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及其严重的危害。 空气污染依然严重。中国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二氧化硫(SO2) ,可吸入颗粒物(PM2.5)等普遍超标,城市空气质量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7 年度报告表明, 中国城市最为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全球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于 60(ug/m3 即微克/立方米)的两大城市密集区之一, (另一地区为印度半岛) ;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为严重为十大城市中、中国占了其中的 8 个。 “垃圾围城”噪声超标。全国城市每年产生垃圾 1.6 亿多吨位,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且仍然以每年以 8%到 10%的速度增长;累计堆存量超过 70 亿吨,占地 5
15、万多公顷,200 多个大中城市已被垃圾所包围。由于我国主要采取填埋或露天堆放的方式,城市垃圾所导致的水体污染、土壤染污、空气染污等二次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在环保部门监测的 175个城市当中,各类功能区昼夜达标普遍较低,超过 30%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超过 60dba(加权分贝) ,10%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 70dba。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对城市环境保护制定合理的原则、目标、措施。各地区政府应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原则纲要,同时应当遵循系统协调、宜居、分类引导等原则,系统协调重在协调城市资源环境,生态与社会经济关系,统筹城8乡区域间的环境保护协同性;对于大气、水质、固废垃圾排放,必须根据国际惯
16、例和标准,结合国家排放强制性指标,制定各区域达标排放标准,同时制定相应的达标处理措施。并且构建全社会民主及政府监督职能和治理体系。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建设管理好城乡生态系统,必须从城乡生态系统的承载体力出发,重点确定合理的城镇化速度,城镇规模、产业结构,环保投资安排等内容。并根据当地资源要素配置实施差异化的建设模式,理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关系。尤其是现行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必须落到实处,同时要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 (50%以上绿化率能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力改进城市环境系统建设模式,治理模式、发展模式。加快政府从环境治理主导投入向引导投入的转变,通过改革和规范市场的
17、准入规则,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引入 BOT、TOT、合资经营、社区自助等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城市环保中的投入。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的机制,缓解政府与企业、公众在城市环保领域的对立。可通过严格的环境规则,适当的政策倾斜,公开的环境信息,有效的公众参与等平台,增加企业进行超前环境治理和个人主动环保行为的预期收益,推进自愿型环境治理模式的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网络。应加强工业企业生态循环链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的有机结合,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和区域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 我国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应以人为本、以战略型新兴产业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导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集约化、智能化、现代化、生态化,9全面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走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布局合理的城市化之路。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