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势及我国的对策摘要:近年来,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区域经济体之间联系紧密,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基础。虽然目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仍以双边区域贸易协定(RTA)为主要形式,但统一的多边 RTA 构想不断被提出;在美国正式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后,亚太主要国家加强了对多边 RTA 框架的利益博弈。中国在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更应综合考虑多方利益,也要借助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稳定周边环境,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巩固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组织中的核心国家地位。 关键词: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格局;走势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2、7-7685(2013)04-0121-04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亚太各国基于自身综合利益考虑,一方面希望通过参与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得到贸易、投资等自由化措施带来的静态及动态的福利增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参与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避免被边缘化。因此,虽然目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仍表现出以双边贸易协定为主要组建模式的特征,但统一的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设想开始提出,并在亚太地区各国的博弈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美国正式参与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后,各国博弈态势2大为加强,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较大,特别需要引起注
3、意。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以双边 RTA 为主要形式 截至 2011 年 6 月,亚太地区国家共达成或正在筹建的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RTA)共 257 个,其中签署并已生效109 个;已签署但尚未生效 29 个;基本框架已经签订但其他内容尚在磋商中的 19 个;RTA 方案尚在磋商中的 45 个;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 55个。在亚太地区的 257 个 RTA 中,双边 RTA 达 193 个,占总数的 75%,多边 RTA 为 64 个,占比为 25%。亚太地区 RTA 数量的迅速增加不仅说明亚太区域经
4、济一体化高涨的趋势,也说明亚太地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 RTA模式。目前,平均每个亚太地区国家参与双边或多边 RTA 达 11 个,特别是较早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东盟国家参与 RTA 的数量较多,仅新加坡就参与了 35 个 RTA。 (二)立足本地区相互合作,推动跨区域合作 当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步入跨区域合作阶段。首先,从多边 RTA 的成员情况看,亚太地区由唯一的多边 RTA(东盟)扩展到64 个多边 RTA,其中大部分为跨区域 RTA。截至 2011 年 6 月,亚太地区国家参与的 64 个多边 RTA 中,亚洲国家相互组成多边的 RTA17 个,亚太地区内部跨区域的 R
5、TA10 个,而亚太地区国家与其他地区国家组成的多边 RTA 高达 37 个,占总数的 58%,其中有 25 个 RTA 是其他地区多边 RTA吸纳了亚洲国家作为新成员。其次,从 RTA 成员构成看,亚太地区国家与非亚太地区国家组建的双边 RTA 占亚太地区双边 RTA 比重不断提高。3截至 2011 年 6 月,亚太地区国家共参与 193 个双边 RTA,其中本地区内部国家间组建的双边 RTA 有 35 个,亚太地区内部跨区域组建的双边 RTA有 45 个,而亚太地区国家与非亚太地区国家组建的双边 RTA 多达 113 个,占总数的 59%。 (三)开始提出统一的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设想 虽然
6、双边 RTA 是目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但近年来多边 RTA 的构想不断被提出,影响较大的有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提出的“亚太共同体”方案、APEC 框架下讨论若干年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动议” (FTAAP)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其中 TPP 由于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已经形成了具体的制度安排,进展良好。这些方案的提出和推进都说明以双边 RTA 为主的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不能满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统一的亚太地区多边一体化框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从目前各类多边 RTA 提议看, “东亚共同体” 、 “亚
7、太共同体”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提案过于模糊,而 TPP 在美国的倡导下进展更有成效。但无论上述哪种 RTA 都反映出各国在多边 RTA 构想中相互牵制和反复博弈的态势。因此,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步入到统一的多边 RTA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上,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由双边 RTA 为主向多边 RTA 过渡已初现端倪,需要重视。 二、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机制与内容比较 本文选取在未来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TPP、澳大利亚新西兰、三个“10+1” 、东盟印度、东盟新4西兰澳大利亚为 RTA 机制的比较样本,以探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向以及亚
8、太地区各主要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重点。 (一)运作模式及发展目标 从 RTA 模式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署的 RTA 属于自由贸易协定(FTA)和环境影响评价(EIA)的结合,包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全面经济合作,同时还涉及劳工和环境方面内容。东盟与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的协议也包括 FTA 和 EIA,涉及内容广泛。而东盟与日本、印度的协议则只属于 FTA,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合作进程,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和印度并未将亚太地区作为 RTA 战略选择的重点。TPP 也包括 FTA 和 EIA,创始国(新加坡、智利、新西兰、文莱)在最初签署的协议中就涉及贸易、投资和全面经济合作等内容
9、,是涵盖内容较全面的RTA 模式。从 RTA 的发展目标看,TPP 的发展目标更明确,最初四国签署的 RTA 就已包括贸易、投资、经济合作、新领域合作、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和企业竞争力、加强劳工合作、保护环境等内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 RTA 目标则更简洁明了,即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经济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并将双方关注的劳工和环境问题纳入发展目标。而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的 RTA,发展目标较粗放,均包含货物贸易和经济合作方面的内容。但在贸易方面,东盟与中国签署的 RTA 和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的 RTA 是以自由贸易区为目标,而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签署的 R
10、TA 只停留在贸易自由化,其中与日本和印度签署的 RTA 均未包括投资和服务贸易的内容。由于韩国在签署 RTA 时一贯持谨慎的态度,东盟与韩国的协议较其他国家详尽具体,5在全面经济合作下的投资协议中还明确了在新领域合作和缩小发展差距方面的目标。 (二)运作机制 从 RTA 的运作机制看,东盟由于成立时间较长,其运作机制更完善。东盟是一个常设性的组织,设有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定期举行东盟峰会,形成了不同级别的会议机制。同时还与 RTA 伙伴国成立专门理事会负责相关领域的工作,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了五大对话合作机制,包括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合委员会和科技联合委员会。而东
11、盟与日本的 RTA 明确规定成立专门联合委员会负责 RTA 发展中的相关问题。韩国和印度与东盟建立了专门的争端解决机制。目前,TPP 参与谈判的九个成员之间的经济实力差异较大,并且目前正处于各项谈判中,其运作机制更为松散,只约定成立贸易理事会和各成员国联合委员会来处理相关事务,同时由于其在创始之初就明确了劳工和环境问题的发展目标,因此也形成了劳工和环境合作机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 RTA 下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两国自然禀赋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经济发展目标趋同,相互了解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RTA 中的相关问题都通过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进行磋商,形成了高规格、定期沟通的
12、运作机制。 (三)协议内容 目前,虽然九国参与谈判的 TPP 还没有签订最终具体方案,但目前谈判所涵盖内容远远超过了其他协议,而且这些谈判内容在美国的推动下达成最终协议的可能性非常大。目前,TPP 各谈判方不仅已经在货物及服务贸易框架上达成一致,而且在投资与金融合作领域上也取得一定突6破。更令人注意的是 TPP 包含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劳动力流动和商业人员临时进入、贸易救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与保护、经济合作条款、中小企业政策、商业环境、电子商务、消费者安全等特殊领域内容,对传统 RTA 范围做出较大拓展。 澳大利亚新西兰 RTA 以及东盟新西兰澳大利亚 RTA 虽然没有 TPP 覆盖的范围广
13、泛,但在传统 RTA 货物和服务框架下有了突破,如在劳动力流动和商业人员临时进入以及电子商务上做出具体安排。而东盟达成的其他各类协议,包括三个“10+1”RTA、东盟印度 RTA 在内容覆盖上较为保守,仅在货物和服务贸易框架中达成了一些标准的 RTA合作内容。其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东盟 RTA 做出了早期收获安排并在出口补贴及国内法规上达成一致;韩国东盟 RTA 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本东盟 RTA 在反倾销上做出统一规定;印度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较晚,同时印度东盟 RTA 内容覆盖也最狭窄。 三、走势及对策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势 1 短期内仍将保持以双边 RTA 为主的发展态势。
14、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上依旧乏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良好。而且随着美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重心的东移,TPP 谈判进程加速,亚太地区有些国家也对此积极回应,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亚太地区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下,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 RTA 结构又激发成员方签订更多的双边 RTA 以应对经7济低迷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多边 RTA 框架尚未明朗之前、东亚各国相互博弈格局下,各主要国家(如中国、东盟国家等)仍然将机制灵活、容易达成的双边 RTA 模式作为突破贸易、投资
15、限制的首选方案。总体看,对比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还缺乏统一的政治基础,多边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难度仍然较大,短期内双边 RTA,仍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2 利益博弈和经济低迷将阻碍统一框架下的多边 RTA 进程。虽然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多边 RTA 框架已初现端倪,但目前提出的各类多边 RTA 方案在亚太地区并不普遍适用,统一的多边 RTA 框架仍处于各主要大国利益博弈阶段。首先,从目标定位看, “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较为相似,但与 FTAAP 和 TPP 构想差异较大。前者倡导在本地区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合作与安全保障框架,内容不仅包括贸易、金融、投资
16、与经济技术合作,还包括能源、环境、救灾援助、疾病防控,乃至反恐、核扩散、人类安全等更加广泛的政治与社会议题;而后者较为务实,集中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领域,希望以此推动实现“茂物目标”和开展实质行动。其次,从成员的范围和主导权看,各类多边 RTA构想也存在很大不同,集中体现了大国相互制衡的态势。 “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虽然将成员国都认定在“10+6”范围,但核心集团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前者以日本、中国、韩国作为主导,后者更加注重本地区大国的领导责任,包括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而 TPP 在美国加入正式谈判后,其发展方向为美国所左右,主导权也为美国所掌控,
17、这一组织也日渐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政治8和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工具。 当前,亚太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处理通胀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事实均表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面临困难。另外,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危机应对处理方法不同,各国在货币政策协调上难以达成一致。这会使各国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采取更稳妥的做法,深度一体化发展阻力较大。 (二)我国的对策 首先,中国在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更应综合考虑多方利益,不仅要通过组建 RTA 促进各成员方的经济发展,也要借助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稳定周边环境,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目前,亚太地区发展态势良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亚太其
18、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依存、公平竞争的紧密关系。亚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经济关联度增大,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除去欧盟均为亚太地区国家,在相互投资方面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其次,为应对目前亚太区域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区域经济合作也越来越深入的态势,中国在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策略上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灵活方案。即参与经济一体化形式多样、伙伴国选取突破地缘限制、合作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入,最终在亚太地区构建重点突出、外延较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体系。另外,美国主导下排他性的 TPP 发展对中国在亚太地区构建多边 RTA 体系冲击较大。因此,中国需要更好地利用好“10+3”及“10+6”框架
19、,尤其是前者,利用较好的经济增长前景、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人民币区域化优势以及中国9香港等地重要的区位优势等进一步促进以“10+3”各国为核心的 RTA 进程,稳固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引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发展。 最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体现出以经济先行和民间推动的特征,今后我国需要更加注意其对实际经济领域的推动作用,提供优良的公共设施服务,巩固核心国家地位。具体措施包括: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不同的、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巩固大市场地位,并取得最大的福利增进,尤其注意保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官、产、学紧密联系的良好传统;以我国西南地区为突破口,对东盟继续开展高速的交通网络对接工作,探讨并建议合适的统一收费标准,推广使用人民币在交通物流领域的统一结算,放松物流业限制,尽快使我国成为亚太地区交通枢纽中心;积极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甚至可以单方面开放各类产品市场,以尽快抹平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开放度的差异,避免形成小市场国家抱团与大市场国家产业吸引对峙的局面,让我国大市场效应充分发挥作用;探讨并建立合理的要素区域间流动机制,不仅能够依赖优质的消费市场形成前向联系促进投资流入及产业发展,而且能够发挥我国要素市场的比较优势,助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