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08KB ,
资源ID:1579842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5798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低碳导向的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低碳导向的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oc

1、1低碳导向的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摘要: 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对以往无序蔓延的城市发展方向加以转换,将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改变为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且维持其丰富而有活力的城市环境。以紧凑型城市增长的规划策略将城市向低碳化发展引导。 关键词:低碳城市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低碳城市与紧凑型城市 1.1 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气候变化组织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

2、放。 通常来说,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彻底改变过去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和大量浪费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合理、可循环利用、高效节能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 紧凑型城市 2紧凑型城市有两个侧面。其一,是在交通手段以步行为主的时代所形成的历史的市区形态。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南部的许多城市都是在古罗马时代建立的。知道 18 世纪才才形成了成为城市中心的城市空间。第二,就是根据城市再生政策营造的紧凑型城市。紧凑型城市的城市形象

3、作为相对于 20 世纪呈郊区化发展的近代城市的反命题。 2 城市空间紧凑度的价值 2.1 移动性与可达性 在城市地区的交通规划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移动的“移动性”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重要的是方便快速达到目的地的“可达性”这两个概念看上去视乎有些相似,其实,意义却完全不同,为了提高移动性,要进一步扩充以汽车交通委主导的城市交通设施,力求尽可能的满足对交通工具需求量的增加。而可达性优先的设计理念,在对土地利用和设施配置的理想状态、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等的替代交通瘦点等诸多方面也进行了特别的考虑。同时,寻求旨在尽量抑制小汽车交通需求的发生。在紧凑型城市的定义中,最基本的要素是“高

4、密度” 。如果密度高,则易于提高可达性。在伦敦的市中心区,虽然也有 200 户/hm2 的地区,但是,如果到郊外,人口密度则为 100 人/hm2左右。报告书中指出,在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 7500 人的场合,如果毛密度为 50 人/ hm2 左右,则公共交通的实现较为困难;如果毛密度为 100人/hm2,那么,公共交通的实现成为可能;若密度达到 150 人/ hm2,则公共交通服务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且依靠步行交通也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 3人口 7500 人 毛密度:50 人/ hm2 需要大面积的土地 设施分散,没有地区中心 60%距中心 500m 以外公共汽车利用困难 人口 7500

5、人 毛密度:100 人/ hm2 可节约土地 中心设施明确 30%距中心 500m 以外 公共交通的实现成为可能 公共汽车服务成为可能 人口 7500 人 毛密度:150 人/ hm2 地区设施的利用增加 仅 13%距中心 500 m 以外公共汽车服务得到充分的利用 公共交通服务可以实现 其它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也成为可能 2.2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 4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布局, 所产生的交通需求和交通程度是不同的。反之, 不同的城市交通布局和结构, 也会影响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决定着城市的结构形态, 可归纳为如下 3 种: (1)城市边缘呈现低密度蔓延发展的放任模式。 (2

6、)充分限制分散的趋势, 保持城市中心区域吸引力的计划模式。 (3)保持集中的高密度和中心区域的吸引力, 同时又有利于兼顾环境、社会、安全及能源等的综合效益和投资原则的干涉模式。每一种模式所依赖的交通体系是不同的。交通的发展战略又影响城市结构的确定, 道路向外延伸, 交通条件便利使放任模式的城市像“摊大饼”一样蔓延发展, 最终陷入道路占地越来越多, 交通却越来越拥挤, 环境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计划模式也面临着城市中心区过于拥挤, 交通难以组织的问题。干涉模式则以适度的道路发展为约束, 确立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3 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策略 3.1 城市尺度的控制 形成紧凑型城市的关键一个条件就是

7、尽量使市区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在平面上不在向外扩张:被城墙围合而成的西方中世纪城市和以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及由集中的寺院形成的街道等作为城市边界的日本城下町,在城市的原始形态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由于盆地等自然条件的因素,城市扩大收到制约的中小城市,城市形态易于操作。在今后我国人口减少的趋势下,虽然大规模采用“逆开发、自然化”的手法,将呈现绵延状态的郊外住在区和产业用地等作为森林和自然地,进行地区5更新改造的做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在一定的空间单元情况下,亦存在实现的可能。 3.2 城市形象与密度 如果单纯运用在城市规划中通常使用的人口密度,则不能描绘出城市的空间形象。要规定城市的空间形

8、象,需要运用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利用,以及户数密度这样的指标。在各种各样的城市形象中,就对如今的城市规划有较大影响的四种城市形象,从密度、建筑高度以及建筑密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 分析,如表: 3.3 混合用地与多样性 土地混合使用的目标是增加短路径出行,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同时,为保证居民工作地与生活地的重合,应强调“有效混合”的概念。混合式的土地使用能鼓励乘坐公共交通,美国研究发现在楼板面积中每增加 20% 的零售和商业活动,会引起小巴共乘或公交的出行比例增加 4.5% 。土地有效混合使用的规划设计要点有:将居住、商业和办公等混合性功能,布置在

9、人们从住所至轻轨、地铁或公交站点的步行范围内,从而减少人们因日常生活需要而造成的重复交通;商业区、就业区和使用频率高的区域布置在公交站点周围,便于居民使用公交出行;以公交枢纽和公交站点为中心展开城市组团和社区布局,将交通、就业与生活设施配套之间的空间布局6得到综合考虑。 相关研究认为土地的混合使用是城市多样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具有复合功能的地区由于使用者需求的多钟多样可以促使该区域多样性的产生于发展。而这种多样性的产生也反过来可以影响土地混合使用效率的提升。 4 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一旦城

10、市规划决定的空间结构得以确定,相应的交通出行模式以及能耗和排放也就确定了,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求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将是艰难的。因此在城市的设计之初将低碳导向的紧凑型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城市规划中,在城市产生以及城市改造的源头把握好方向将对城市的碳排放的减少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坤明, 等 低碳经济论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7 2丁宇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中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J 规划师, 2005, 21( 1) : 104 107 3曹康, 王晖 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内核与理论的变迁J 城市规划, 2009, 33( 9) : 44 51 4张文辉, 张 琳 现代性转向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转变的哲学背景J 城市规划, 2008, 22( 2) : 66 70 75顾朝林, 等 气候变化 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3) : 38 4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